可憐的小兒子
不吃也不喝,
上帝真造孽,
眼看他不能活!
娘給片面包,
娘再給一片,——
不吃,光哭喊:
“撒點鹽鹽!”
鹽花如白銀
一撮也難尋!
上帝在耳邊說:
“撒點面粉。”
兒子咬一口,
小嘴兒一扁,
又哭喊起來:
“還要鹽鹽!”
娘再撒面粉,
眼淚如雨淋!
淋透了面包,
兒子大口吞!
為娘心高興,——
全靠娘的淚
那點兒咸味,
救了兒的命!……
(飛白譯)
【賞析】
這是一首貧苦的鄉下寡婦才可能吟唱的歌,與一般歌頌母愛之永恒和溫暖的甜的歌相反,它是一個親娘不能滿足愛子起碼生存要求而灑下的辛酸的淚,正如詩題所示,這是一首咸的歌。
這也是一首高度濃縮的歌: 語言是忽略語境的口語;情節是面包由淡變咸的一個轉折;節奏是十分罕見的兩音步抑揚格。在語言、情節、韻律的高濃縮中,詩人的情感也得到最大的濃縮,強烈而深沉的憂傷和悲憤皆在不言之中。
這首詩的結尾運用了以喜襯悲的反襯手法,為娘的因為垂危的兒子終于和著自己的淚水吞下了面包而滿心“高興”,而這慘淡的高興中流露的期望和僥幸心理,卻把母子的悲劇命運推向高潮……然后用省略號拉上了悲劇的帷幕。
一般說來,現實主義風格適宜于通過事件的描述和人物的塑造來反映現實的小說藝術,而以“情緒的直寫”為特征的詩歌藝術則更傾向于浪漫主義創作方法。但涅克拉索夫卻在時代的感召下,大膽地嘗試詩歌中批判現實主義手法,其成功的原因除了思想上的進步、深刻之外,從藝術規律上也值得探究。首先,涅克拉索夫的詩大都帶著一定的情節性或故事性,通過特定的場景和典型的細節,把俄羅斯人民的苦難生活畫面展現出來。當然,現實主義方法要求作家把自己的主觀情感隱藏在情節和細節背后,這與詩歌的主觀抒情特征難以彌合,因此其次,涅克拉索夫采用的題材都具有問題性,這些切中時弊的社會問題總能喚起人們的道德感,為詩人主觀情感的抒發和讀者情感的參與提供了最好的切入點。再次,雖然涅克拉索夫與波德萊爾及現代主義詩人一樣,毫不回避現實生活中的丑惡和痛苦,但波德萊爾描寫的是自己內心的痛苦和個人心靈的創傷,而涅克拉索夫則從社會問題切入,表現人民的痛苦和大眾的災難。因而,涅克拉索夫筆下不僅描寫了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難,而且描寫了他們的希望和他們心靈的美好善良,諸如那未能收割麥穗的農夫對豐收的向往,諸如那流淚的農婦對孩子能夠活下去的幻想,諸如《紅鼻子雪大王》里達麗亞溫暖的夢境,諸如《誰在俄羅斯能過好日子》里農民們情緒激昂的爭吵。事實上,丑惡和苦難在涅克拉索夫的詩里只是處于陪襯的位置,而占主導地位的則是作者鮮明的愛憎好惡和對美的捍衛和維護。由此也可發現,雖然涅克拉索夫的思想感情和藝術風格對后期浪漫主義詩人有其繼承關系,但他也創造了自己的詩歌天地。
(潘一禾)
上一篇:《白晝的青春 [希臘]埃利蒂斯》讀后感
下一篇:《眼睛 [法國]普呂多姆》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