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鱆魚》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美國作家諾里斯(1870—1902)的長篇小說代表作,是他的“小麥史詩”三部曲的第一部。小說著重描寫了美國西部圣華基恩河流域的農場主同大鐵路公司之間的一場生死搏斗。鐵路公司隨意提高糧食運價和土地售價,面臨破產的農場主聯合起來,一致行動。上告法院失敗后,他們又在“鐵路專員委員會”中塞進自己人,但也被收賣,計劃告吹。鐵路公司動用武力沒收土地,流血沖突使農場主及佃農家破人亡。
農場主代表臺力克性格堅毅,威望素著。為了反擊鐵路當局的節節逼攻,他組織農民,保衛家園,他拋棄恪守多年的道德準則,不惜重金,甚至押上兒子的政治前途,試圖打入權力機構,與對手一見高下。但被財力雄厚,手眼通天的壟斷資本集團略施小技,他和他的盟友便一敗涂地。他最終精神崩潰,成了廢人。他的反抗和失敗既顯示了農民斗爭的正義性和艱苦性,也反映出這一斗爭的盲目性和軟弱無力。鐵路公司的經理人員貝爾曼是壟斷資本的象征:他訛詐臺力克等人,故意不把耕種急需的農業機械及時運到;他任意提高運費,使小自耕農戴克破產;他毫無信義,把從前訂下的二元錢一畝的地價抬高十幾倍;他慣于“向陪審官行賄”,在“選舉里做手腳”;他親率武裝部隊劫收農場,是制造流血慘案的罪魁禍首……他是不把農民“榨得只剩一根骨頭,不肯松手”的鱆魚。作者用他失足掉進貨艙,在麥海“淹死”的結局,表達了對這一形象的厭憎。作品真實有力地展示了農民與壟斷資本之間不可調和的尖銳矛盾和激烈沖突,揭露了壟斷資本的狡詐、貪婪和殘酷的本質,表達了對壟斷資本的無比憎恨和對破產農民的深切同情,是一部美國批判現實主義的力作。但是,作品在結尾又抽象地把尖銳嚴酷的現實斗爭幻化成“鐵路”與“小麥”之間的“善惡之爭”,流露了宿命論思想。作品風格莊重,場面宏大,描寫細致,敘述生動,冬耕冬播、鄉間舞會、圍剿野兔、追捕戴克和武裝沖突等場景尤具神采。作品善用對照手法,把饑寒交迫的農民女兒流落街頭、行乞求生的慘景,同鐵路大亨舉行慶功宴會的盛況同展并列,暗示壟斷資本與農民的極端對立,表明驕奢淫佚的依憑是殘酷掠奪,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作品用貪得無厭、兇狠殘忍的鱆魚來象征壟斷資本,形切義合,發人深省。
上一篇:《魯濱孫飄流記》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一千零一夜》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