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后》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英國詩人斯賓塞(1552—1599)的最重要的作品。第一部資產階級的民族敘事詩。詩人本來計劃按照冒險武士的12種品德,寫成十二章長詩,但未能如愿,只寫出前六章和第七章的幾節。全詩以仙后格羅麗亞娜在宮廷舉行宴會,英勇武士亞瑟向往覲見仙后為開端。在宴會上,武士們要求周游各處,驅妖降魔,仙后欣然允諾。隨后敘述12武士奉仙后之令,一個一個地依次出外消除災禍,克服困難的事跡,亞瑟參加了每個武士的冒險活動。第一章的冒險者是“紅十字武士”,象征神圣、虔誠;第二章的冒險者象征節制、中庸;第三章的冒險者象征清廉、貞潔;第四章的冒險者象征友誼;第五章的冒險者象征公正;第六章的冒險者象征禮貌。在各種冒險經歷中,亞瑟和武士們都能堅持懲惡揚善的信仰,堅決戰勝代表惡習敗行與艱難險阻的巨人、妖女、惡魔、巫師。
詩人講到他寫《仙后》的目的時說過,他要在亞瑟身上表現一個理想的武士的剛毅性格和崇高道德,并且在長詩的“風格”里表現光榮,表現“那位最光榮的人”,即女皇伊麗莎白。詩人假托仙后之名,竭力頌揚女王。在長詩中,亞瑟的形象集中地體現了武士們的忠勇與美德,閃耀著人類至善品性的光輝;格羅麗亞娜的形象,具備雙重的象征意義,代表著超凡的上帝的光榮和人間女王的光榮。亞瑟一心一意追求格羅麗亞娜,寓有特殊深刻的意義,詩人把武士的忠誠與勇敢提高到道德的范疇和忠君愛國,為民除害的高度。這完全符合人文主義的生活教育原則。亞瑟和各章的武士都有高尚的教養,他們并肩作戰,用美德擊敗惡行,他們的行為與意向,顯示了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新人(新貴族)的特征。長詩寓教于樂,充分贊揚新興資產階級的積極的冒險精神,豐富的想象力,對人生和大自然的熱愛。長詩也反映了斯賓塞的思想矛盾,他傾心于神秘的新柏拉圖主義,甚至根據清教徒的倫理觀念進行道德說教。詩人寫作《仙后》,有意融合了各種傳統的詩的藝術并且予以創造性的發展。《仙后》運用了“斯賓塞詩節”,每節詩由9行組成,前8行每行10音節,第9行12音節,按ababbcbcc形式押韻。《仙后》對后世英國詩人影響很大,彌爾頓、湯姆遜、拜倫、雪萊、濟慈都曾從中學習詩的藝術技巧。
上一篇:《從此以后》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仲夏夜之夢》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