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樁婦女公案》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8 彩色片 110分鐘
法國電視二臺/茶花影片公司/MK2影片公司聯合攝制
導演:克洛德·夏布羅爾 編劇:克洛德·夏勃羅爾 柯羅·塔維尼埃 歐阿崗(根據法朗西斯·斯平內原作改編) 攝影:弗朗索瓦·貝努阿—弗萊斯柯 主要演員:伊莎貝爾·于佩爾(飾瑪麗·拉杜爾) 弗朗索瓦·克呂才(飾保羅·拉杜爾) 瑪麗·特蘭迪尼昂(飾綠綠) 尼爾斯·塔維尼埃(飾呂西安) 多米尼克·布朗(飾雅斯米娜)
本片獲1988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德國占領期間法國外省一座小城中。戰爭,陰雨,寒冷。瑪麗·拉杜爾是一個沒受過多少教育的家庭婦女,丈夫保羅去前線打仗,多年未歸,她帶著兩個孩子過著困苦的生活:居室狹窄,食品短缺,食不果腹,為了取暖,她時常抱著兩三歲的女兒,帶著六七歲的兒子去郊外拾柴和撿野菜聊以度日。但生性快樂的瑪麗,在晚上孩子們上床之后,常常和女友去酒吧跳舞唱歌。她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希冀日后能成為一名歌劇演員。
一天早晨,瑪麗去看望鄰居女友,發現她正裸身坐在一大盆芥茉湯里,原來她在丈夫被德國人逮捕之后才發現自己有了身孕,無計可施,試圖用這種方法打掉胎兒。瑪麗知道用注入肥皂水的土辦法會更加有效。完全出于對鄰居的關心與同情,瑪麗為她施行了手術。這種辦法果然靈驗,解脫困境的女友對她感激涕零,稱瑪麗為“醫生”,并送她一臺給全家帶來歡樂的留聲機。
瑪麗的丈夫保羅復員回來在家中待業,夫妻感情不睦更使瑪麗感到生活乏味。為了改變生活窘況,她曾想和女友綠綠一起去當馬路天使,但丈夫在家,難以從事這一掙錢容易又不辛苦的古老職業。
遷居外地的鄰居通過阿拉伯電話(口耳相傳)給瑪麗送來了渴望求助的“病人”,這些丈夫出征不歸而又不甘寂寞的女人,從很遠的地方趕來“登門求醫”并酬以重金,瑪麗堂而皇之地干起了私人墮胎的行業。孩子們的膳食不僅大為改觀,而且有錢置備新家俱,進出餐館,還雇了一名女傭雅斯米娜,幫她施行手術和做雜務。瑪麗又把家中的一間小屋租給妓女綠綠,讓她在家中接客。日益增多的收入使瑪麗有能力去一位享有盛名的音樂教師家中去接受聲樂訓練,當歌唱演員的夙愿似乎就要實現了。
在一次節日集會上,她結識了綠綠的相好呂西安,這位風流倜儻的起重機司機把他中獎贏得的一只大鵝送給了瑪麗,瑪麗全家美餐一頓。正當瑪麗的生活日益變得美好的時候,她遇到了這樣一件事情。一位連生六胎的婦女上門哭訴了她的不幸,懇求瑪麗把她腹中的胎兒打掉,手術施行后,胎兒死在腹中未能流產,這位婦女痛苦難忍臥軌自殺了。瑪麗雖無法律責任,但心頭蒙上了陰影。
呂西安和瑪麗的關系日漸火熱,為了彌補丈夫保羅的孤寂,瑪麗慫恿女傭雅斯米娜去勾引自己的丈夫,而她卻去赴呂西安的幽會。保羅雖然不斷懷疑妻子是否有外遇,甚至向兒子打探消息,但毫無證據。一天下午保羅不意提早回家,發現瑪麗依偎在呂西安懷里睡得正熟。妒火中燒的保羅忍無可忍,回到自己房中,用從報紙上剪下來的字拼在一起,向維希政府警方告發了自己的妻子:“警長先生,住在僧侶街7號的瑪麗·拉杜爾夫人兩年來為丈夫長年在外的女人施行了十余次人工流產,并將家中一室做為宿娼之用,獲利甚豐,實屬不義。”
第二天下午,瑪麗被警方關入當地監獄。數日后,因此案被視為要案,瑪麗被押送巴黎候審。法院派來一名大律師為其辯護,但瑪麗卻不知自己所犯何罪,認為自己為他人解難本屬善舉,助人服務得到報酬理所應當。當律師問她需要為她做什么事時,她只請他寄一張印有艾菲爾鐵塔的明信片給自己的兩個孩子,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到過巴黎。在囚車送她去法院的路上,她還透過車窗貪婪地瀏覽著巴黎市區的美景。
維希政府認為,當時法國世風日下,私人墮胎不僅與天主教義相左,而且會助長無視操守的婦女的放蕩行徑,對這類傷害社會風化罪,必須加倍從嚴從重處理,殺一儆百以儆效尤,才能重振法國民族精神,另外瑪麗為妓女提供賣淫場所已經觸犯律條,所以法庭判處她死刑。押赴刑場前,瑪麗淚流滿面渾身顫抖,似乎看到小女兒半夜突然驚醒哭著叫媽媽,痛苦的小兒子用頭拼命地撞擊著木板墻,她只害怕斷頭那一瞬間,自己是否會受苦痛,當她得知只需一眨眼功夫就會身首異處,似乎得到了莫大的慰藉。我們看到一綹一綹的頭發落在水泥地上,斷頭臺上的刀飛快地滑了下來……
字幕映出:1943年7月30日,瑪麗·拉杜爾被判死刑。
“請可憐可憐那些被判決的人的孩子們。”
這些畫面和片尾字幕打出時,既無音樂伴奏也無任何聲響。
【鑒賞】
這樁婦女公案發生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兩年,當時不僅墮胎違法(直至今日在某些國家仍是如此),連避孕也與宗教教義相左,更何況是以牟利為宗旨的私人墮胎,自然屬于被取締的行業。夏布羅爾這部影片揭示的悲劇在于,瑪麗·拉杜爾本是一個無知無識、毫無法律觀念的家庭婦女,獨自撫養兩個孩子,生活在極度貧困之中。她初次為鄰居女友施行連自己都無成功把握的人工流產手術,本是出自對她的同情。這位女友在擺脫窘境之后,仍是出于對朋友的關心與同情,給瑪麗陸續介紹來20幾例“病人”。要求生活得更好一些,是每個人天生的權利,既能為他人解難,自己和孩子們又可以吃飽穿暖,對于瑪麗來說,何樂而不為呢?丈夫長年在外,妻子不甘寂寞,偶有外遇,似也在情理之中。不巧懷孕,陷入窘境,只能向瑪麗伸出求援之手。如果說當時法國世風日下婦女墮落的原因,在于瑪麗從事了這種行業,那就本末倒置于理不公了,尤要嚴懲以正視聽,更令人替瑪麗痛感冤枉。事實上,盡人皆知,造成社會風氣墮落的原因是貧困,衣食足才有禮義可言,而造成貧困的原因是戰爭。是戰爭迫使丈夫離家出征久久不歸,或被關入集中營,致使妻子長年獨守空房。人非草木,在被封建禮教長期束縛的東方,這類茍且私通之事亦非罕事,在素有自由浪漫傳統的法國,和平時期丈夫在家時,尚有數不清的風流韻事,戰爭時期夫君在外,甘受寂寞者恐怕僅是鳳毛麟角而已。對瑪麗嚴懲不貸以儆效尤,不僅是滑天下之大稽,而且是對發動這場戰爭的罪魁納粹德國的開脫。這樁冤案只能發生在與希特勒合作的維希政府統治時代,連瑪麗的辯護律師在申訴被駁回之后都憤憤不平地說:“他們要殺死瑪麗,是向我們所有的人進行報復!”
導演夏布羅爾說:“從事電影工作的人都面臨著雙重的問題,一方面他要使自己的想法讓盡可能多的人理解,這只是一個表層問題,另一方面要竭盡全力去分解現實的機制,拋開一切虛偽的情感,深刻地展示出社會呈現精神錯亂的癥結在于基本價值觀念腐爛了。”二次大戰中的法國,社會基本價值觀念已經腐爛,瑪麗替人墮胎豈能造成社會風化問題?把她送上斷頭臺也無法醫治整個社會的精神錯亂。
克洛德·夏布羅爾于1930年6月24日生于巴黎。因戰爭關系,他在中央高原克盧佐省的一個小鎮中度過了少年時代。就在這個時期,他心中萌發了對電影的熱情。回到巴黎之后,他無目的地學習文學,又學習藥劑學(他的父親是藥劑師),但他的大部分時光是在電影資料館里度過的。他既是《電影手冊》雜志的影評撰稿人,又是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的特派記者,這時候他以稀奇古怪的片名翻譯了很多美國電影。1957年他和艾里克·羅麥爾合作,發表了一部評述希區柯克的著作,這位電影大師是夏布羅爾崇拜的一尊偶像。
這正是法國“新浪潮”的追隨者從電影評論轉入藝術實踐的時代。夏布羅爾適逢其時,他寄了一部短片的劇本,名為《貝爾熱的一招》,雅克·里維特把它搬上了銀幕。克洛德利用妻子繼承的一筆遺產,幾乎是又當制片人又當導演,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漂亮的塞爾日》。從這部影片中我們對于夏布羅爾所關心的主題已能窺見一斑,而導演極富個性的特殊風格在他的第二部影片《表兄弟》中就清晰地展示在觀眾面前了。
事實上,《表兄弟》和《漂亮的塞爾日》是從相反的兩個側面,反映了巴黎人和外省人在諸多方面的抵觸和對立關系,對于新聞媒介機構全部集中于巴黎的狀況提出了挑戰。夏布羅爾是一位斗士,他和當時那種附庸風雅追逐時髦的風尚迥然不同,這部影片發行時,正值法國極右勢力躍躍欲試的時候,他的影片竟有膽魄對這種威脅指桑罵槐地進行抨擊,很受人欽佩。《表兄弟》獲得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夏布羅爾利用這筆獎金,組織了一群著名演員,拍出了他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房門緊鎖》。他公然宣告:“這是一部對美進行謀殺的影片”。但是影評家們卻把注意力放在導演與大作家莫里亞克的不同藝術風格上,認為這是一部對名著進行改編的最出色地描寫外省有產者生活的杰作。
誠然,有人對影片的現實主義手法頌揚備至,也有人詆毀影片的偵探情節,認為“不真實”。事實上,持這兩種不同意見的人都忽略了導演不自覺地受記憶中別人作品的影響之處(例如:孔雀嘶鳴和玻璃水族缸的鏡頭本屬奧遜·威爾斯),影片的壯麗場面結束時,演員逐漸遠去(陽臺上電燈的熄滅和《不忠實的女人》結尾時的拉鏡頭毫無二致)。
和這部《房門緊鎖》的富麗堂皇畫面截然相反,次年他拍出了《善良的女人》,全部影片沉浸在一片黑暗之中,影片的結尾使人陷入深深的絕望之中。看過這部影片的人在觀摩《一樁婦女公案》時,多有似曾相識之感,灰暗的色調,使人心煩的連綿雨和那結尾時可怕寂靜幾乎是同樣的故事氛圍。
50年代末,克洛德·夏布羅爾成立了自己的制片公司(阿吉姆制片公司)。1962年,他推出了弗朗索瓦·薩岡編劇的《朗德呂》,因為這部片子,人們送給夏布羅爾一個雅號“愚蠢的導演”,意思并不是說克洛德愚蠢,而是他在這一段時期專門探索愚蠢的行為。他認為:“愚蠢比聰明更有魅力、更加深刻。聰明的程度是有限的,而愚蠢的程度是無限的。”(原載于1962年《電影手冊》)。實際上,夏布羅爾在他的作品中始終沒有間斷對這個主題的挖掘。在《一樁婦女公案》中,他把瑪麗也列為相當愚蠢的人。他認為,人的愚蠢不在于他不具有正常人的聰明,更和他的知識、才智、技能無關,往往聰明人做出的愚蠢行為比傻瓜經常做的傻事更加愚蠢。瑪麗的愚蠢來自于未受過教育以及對于道德、法律觀念的無知,因而造成了她個人的悲劇。
從夏布羅爾最近拍的一部商業片《瑪麗尚達爾反對柯哈大夫》中,我們不得不對他異乎尋常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技巧深為贊賞。他對于資產階級的習俗歷來是既揭露(《丑聞》)又批判(《輕浮的女人》)。夏布羅爾也喜歡自己出現在影片里,例如在雅克·里維特的《巴黎屬于我們》中。在他導演的《輕浮的女人》一片中,他通過一件趣聞讓自己走進影片,向觀眾說明為什么這是一部探索“瘋狂”的影片。
依照傳統的心理學理論,夏布羅爾的電影從描述“愚蠢”過渡到刻畫“瘋狂”,在深度上前進了一大步。正像人人都會做“愚蠢的事”一樣,每個人都在不同時期不同事物上有瘋狂行為,生活中沒有瘋狂,一切都將變得索然無味,文學藝術作品中驚人之筆幾乎總是描寫人的瘋狂行為的:《紅樓夢》中的黛玉葬花就是一例:常理中愛花愛到最癡的人,也難以做到把落花一一撿起,再用綢子包成小包埋入地下。這類超乎尋常的行為,就是夏布羅爾探索的瘋狂。魯迅筆下的阿Q在被砍頭前只遺憾在堂上畫供時,畫的圓圈不夠圓,這和瑪麗上斷頭臺前只想著給孩子們寄一張印有艾菲爾鐵塔的明信片,不都是同樣的瘋狂嗎?這種瘋狂使人感到的可悲程度遠遠超過可笑程度,這類瘋狂是難以使人忘懷的。
夏布羅爾的電影風格確有清新之感。他博采眾家之長,既有美國著名導演的精湛技巧,也有德國表現主義大師們的風騷。人們可以把他的《不忠實的女人》、《屠夫》和《夜幕降臨之際》等片稱為“室內電影”,因為這些影片充滿了怪異之氣(《決裂》)和令人暈眩的追逐。觀眾不難發現,導演從希臘悲劇和莎士比亞戲劇中汲取了大量營養,有時又頗有巴爾扎克或福樓拜小說的味道,而他效法奧地利大導演弗立茨·朗格的手法更加顯而易見了(《讓畜牲死去吧!》)。
1976年,他在羅貝爾,拉豐出版社以軼聞迭事的形式,發表了他的創作經驗,內容十分豐富,書名卻頗有挑戰味道:《我還是拍成了電影》。
這部影片獲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與伊莎貝爾·于佩爾這位性格演員的出色演技無法分開的。在1988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她因這部影片獲得了最佳女演員獎。
伊莎貝爾·于佩爾于1955年出生在巴黎的一個藝術之家。大姐卡羅琳娜是法國電視二臺的綜藝節目主持人,二組埃麗莎貝特是位知名度頗高的劇作家,伊莎貝爾是三妹。她從小就愛演戲,經常出沒于戲劇排演場和電影攝影棚中。在巴黎音樂戲劇學院肆業后,先后在安東·威戴斯和羅貝爾豪森的導演下演話劇,但時隔不久,她對戲劇表演技巧產生了厭惡情緒,因而從1971年起,她放棄了戲劇表演,全部投身于電影事業。她幸運地遇到一系列造詣極高的大導演,1972年在《華爾茲舞女》這部劃時代的影片中,她嶄露頭角。1974年伊莎貝爾拍了四部影片,在《哀羅依思》中(李麗安·德·柯爾馬戴克執導),她和大影星戴爾芬·塞瑞格聯袂主演了這位殉教的女主人公。在《杜邦·拉瑞阿》一片中,導演伊夫·布瓦賽讓伊莎貝爾飾演了一位被著名演員讓·卡爾邁勒死的妙齡女郎。伊莎貝爾不斷更換著角色類型:從誘惑男人的浪蕩女人到恪守貞操的賢妻良母,在塔維尼亞執導的《法官和殺人犯》中,她的角色更為嚴肅持重。1977年導演克羅德·高萊塔請她在《花邊女工》中塑造一位難逃命運之神擺布的悲劇人物:這部影片給于佩爾帶來了蘇珊娜·比安謝蒂獎。影片的主人公鮑瑪是一家理發館洗發員,性格內向,沉默寡言,很少流露真情。一位談鋒極健的大學生用花言巧語使她墮入深不見底的愛河,她一時竟把自己看成是童話中的美麗公主。結果她被負心人拋棄,精神失常,在瘋人院中自殺身亡。伊莎貝爾·于佩爾對于這類悲劇人物的塑造,真實細膩令人信服。1978年,克羅德·夏布洛爾推出的《紫羅蘭諾吉爾》使伊莎貝爾在23歲時就獲得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十年之后又因《一樁婦女公案》榮獲威尼斯最佳女演員獎。對于不少年輕演員來說,過早地成名往往會變成前進道路上的包袱,當人們心中充滿受難者陰影的時候尤其如此。伊莎貝爾深有感慨地說:“事實可能就是這樣: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必然十分敏感,這樣才能創造出好的作品來,而當人們變得不那么敏感時,才能夠過正常人的生活。”性格堅強的于佩爾始終忠實于她敬愛的大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后者約她出演了《各自逃命》(1980),同年她在邁克爾·西米諾導演的《天堂之門》和馬赫達·麥扎羅思導演的《女繼承人》中,都完美地滿足了導演的意圖。但是有些評論家認為,于佩爾在莫羅·包婁格尼尼導演的《茶花女》(1981),邁克爾·西米諾執導的《地獄之門》(1981)和同年伯努阿·雅各導演的《鴿子的翅膀》中,人們很難再找到伊莎貝爾初入影壇時那種激情了。而1983年,她在迪安娜·古里斯的喜劇《一見鐘情》的精彩表演卻令人叫絕,她和謬妙聯袂逼真地表現出德國占領時期和二次大戰剛剛結束時,法國中產階層婦女的心態。
上一篇:《一年十三個月》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一點愛意》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