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金屬外殼》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7 彩色片 116分鐘
美國華納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 編劇:斯坦利·庫布里克 古斯塔夫·哈斯福特 邁克爾·赫爾(根據古斯塔夫·哈斯福特小說《短期服役》改編) 攝影:道格拉斯·米爾森 主要演員:馬修·莫丁(飾“小丑”) 李·厄米(飾哈特曼) 文森特·多諾弗里奧(飾“傻子派爾”) 艾利斯·霍華德(飾“牛仔”)
【劇情簡介】
一批新兵來到美國海軍陸戰隊設在南卡羅來納州帕里斯島上的新兵訓練營。他們將在這里接受八周嚴格甚至野蠻的訓練,然后被送到越南去作戰。
中士哈特曼是這批新兵的教官。他兇狠殘暴,滿嘴臟話,動輒對新兵拳打腳踢,罵不絕口。在訓練營里,士兵沒有姓名,只有綽號——綽號是教官哈特曼強加給他們的,隨和善良的青年叫“小丑”,德克薩斯州來的小伙子叫“牛仔”,反應遲鈍的胖子叫“傻子派爾”;沒有休息,只有躺倒——躺倒時像一具具僵尸,跟他們身旁的步槍一樣僵硬;沒有頭腦,不允許思考——受訓期間不許交談,不許發問,回答教官問題只許用“是”或“否”;沒有性別,人與物不分——教官稱士兵為“女士”,受訓者的步槍成了他們的女友,哈特曼命令每人給自己的步槍取個女人名字,要他們像愛自己戀人一樣地愛它們。
“傻子派爾”由于反應遲鈍,跟不上軍訓的步伐,達不到訓練的要求,經常遭到哈特曼的訓斥與抽打。為了侮辱他的人格,哈特曼讓他跑步時穿著褲衩,還讓他在全體新兵面前吮拇指出丑,并因他偷吃油炸面包圈而懲罰全班新兵,使大家遷怒于他。一天晚上,乘“派爾”熟睡之機,大家偷偷起來,用毛巾堵住他的嘴,用毯子勒住他的身軀,然后每人用毛巾裹著肥皂,輪流狠狠地抽打他,他的好友,手 把手教他軍事技能的新兵班長“小丑”,也不得不照做,致使他身心遭到極大的摧殘。從此,他埋頭苦練,一言不發,終于在八周訓練結束前,成為一架名副其實的殺人機器,甚至受到哈特曼的表揚。但他殺死的第一個人不是越南游擊隊員,而是將他訓練成殺人機器的教官哈特曼,然后自殺。
在越南峴港街頭,《星條報》軍事記者“小丑”與攝影記者拉夫特曼正在街旁休息。一個越南妓女過來拉客,當雙方討價還價時一個青年飛快地從拉夫特曼手中搶走照相機,跳上同伙的摩托車逃走。兩人面面相覷,一籌莫展。
北越軍利用春節停火的機會,背信棄義,向美軍發動了一場突然襲擊,幾乎所有美國的軍事目標都遭到攻擊。一次,《星條報》編輯部開會,洛卡特中尉在回答“小丑”的提問時說:“在這里我們要刊登兩類新聞:一類是當兵的用自己津貼的一半給越南人買牙刷、防臭劑等物的事例;一類是戰斗殺人的消息。刊登前者是為了贏得民心,刊登后者是為了贏得戰爭。”由于“小丑”喜歡提問,又常與中尉意見相左,引起中尉不滿,他被派到前線充當戰地記者,拉夫特曼與他同行。
在赴前線的直升飛機上,一士兵用機槍盲目掃射田野里的越南老百姓,其中不少是婦女和兒童。他邊掃射邊狂叫:“每個逃跑的人都是越共,每個不跑的人更是訓練有素的越共。”他們離開直升機后,到前線采訪。途中,他們聽說在富甘河邊有個大坑,坑里埋著被北越軍殺害的南越老百姓,于是決定順路前去看個究竟。他們來到坑邊,目睹了20多個南越人的尸體,整齊地躺在土坑里,散發出陣陣臭氣。
在前方,“小丑”終于找到“牛仔”所在連隊,好友相逢,倍感親切。從此兩人形影不離,并肩作戰,直到“牛仔”被越共狙擊手冷槍打死為止。
一次,“牛仔”帶領一個班,奉命搜索前進,去查明北越軍的動向。突然一名前去偵察敵情的黑人士兵中槍倒地,但是槍從何處打來? 敵人有多少?埋伏在何方?“牛仔”無法做出正確判斷,只好命令部隊停止前進,請求坦克支援。但坦克遲遲不到,眼看受傷士兵必死無疑,幾個士兵不聽“牛仔”的命令前去搶救,又遭伏擊。“牛仔”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冒險率部前去支援,不幸中彈身亡。“小丑”等人在弄清狙擊來自一座彈痕累累的大樓后,在煙幕彈的掩護下沖進大樓,發現原來只有一名越南女狙擊手懷著滿腔仇恨在瘋狂地射擊。他們開槍將她打傷。她躺在地上,痛苦地掙扎,懇求圍在她四周的美國兵補她一槍。“小丑”見狀,于心不忍,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人性戰勝獸性,開槍將她打死,使其免受折磨和痛苦。
最后,美國士兵唱著《米老鼠俱樂部之歌》,穿過一片廢墟,繼續往前走去。
【鑒賞】
片名意為包在子彈頭外面的一層金屬外殼。
影片的敘事采用了兩段式的時空順序式結構,全片沒有表現夢境、幻覺的鏡頭,是一部紀實影片。上半部45分鐘,敘述17個新兵到南卡羅來納州帕里斯島的海軍陸戰隊新兵訓練營受訓。八周之內,這些新兵經受了嚴酷的法西斯式訓練,跌、爬、滾、打,吃盡苦頭, 目的只有一個,將新兵訓練成沒有頭腦、喪失人性、絕對服從的殺人機器。在這里,軍訓就是一切。敘事單一、簡潔。一切與軍訓無關的敘事全在排斥之列。主要人物是教官哈特曼中士,列兵“傻子派爾”和列兵“小丑”。八周野蠻訓練結束后,新兵被分配到各個戰斗部隊。這一段的高潮在結尾。被訓練成殺人機器的“傻子派爾”,殺死的第一個人卻是教官哈特曼,然后自殺。
下半部71分鐘,敘述美國海軍陸戰隊在越南作戰的情景。上下兩部分之間沒有過渡的段落,鏡頭從“傻子派爾”自殺一下子就跳到越南峴港街頭妓女拉客的場面。列兵“小丑”是妓女拉客的對象,也是聯系上下兩部分的線索。下半部的情節主要圍繞著“小丑”作為軍事記者的采訪活動展開。這里有《星條報》編輯部開會的鏡頭;有活埋越南平民大坑的場景;有猴年停火期間美軍遭襲擊的段落;有“小丑”乘直升機上前線與“牛仔”并肩作戰的場面;還有遭伏擊,“牛仔”犧牲,“小丑”擊斃女伏擊手的情景。這一段的高潮也在結尾。“小丑”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人性戰勝獸性,給受傷倒地痛苦掙扎的越南女伏擊手補了一槍, 讓她盡快死去。
上半部節奏明快,敘事緊湊,與下半部節奏緩慢,敘事松散形成了反差。庫布里克不止一次地宣稱,他在電影藝術上的一個追求,就是要打破電影的傳統敘事結構。應該說,這部影片在打破好萊塢傳統的嚴謹敘事結構方面取得成功。當然,這里所說的松散不等于沒有呼應。如果我們說上半部的高潮表現了人的獸性大發,那么下半部的高潮就表現了人性的復歸。從這個意義上講,兩部分結合起來正好完整地體現了導演的意圖:通過這部影片闡釋人的兩重性。
一部優秀影片,特別是高層次的藝術片,往往開始的幾個鏡頭一下子就抓住了觀眾,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全金屬外殼》也不例外。
海軍陸戰隊新兵訓練營是一所將人訓練成野獸,訓練成殺人機器的學校。影片開始的一組特寫鏡頭——17個新兵發式各異,一個個被剃成光頭,時間每人三秒,機位始終不動——顯然是導演經過深思熟慮而精心設計的。導演通過新兵入伍剃發這一表象剖析了新兵訓練的實質:頭發剃掉了,個性剃掉了,尊嚴剃掉了,人性也剃掉了,剩下的只是人的軀殼。哈特曼甚至命令新兵穿著褲衩在室內操練,在他的口令下,一手荷槍,一手握住生殖器前進,以夸張手法揭示了人性扭曲的實質。
在一個沒有姓名,沒有性別,沒有休息,沒有頭腦,當然也不允許有自由和性欲的世界里,人性被獸性取代,殺人成了唯一的目的。廁所殺人的一組鏡頭形象地預示“傻子派爾”的伙伴在越南戰場將面臨的種種恐怖景象。八周訓練的最后一夜,“小丑”值班,走進廁所查夜,但見“傻子派爾”坐在抽水馬桶上往步槍里壓子彈,兩人目光相對。后來教官進來,三個主要人物在這一特定場所相遇了。這時,導演交替使用了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和特寫的一組鏡頭交待了三人所處的位置,營造了一種緊張的氣氛。這里,庫布里克充分利用特寫鏡頭的功能,引導觀眾將注意力集中到某些重要的甚至關鍵的細節上,讓觀眾清楚地看到派爾臉部表情的變化,特別是那心靈的窗戶,那雙目光呆滯、充滿仇恨和殺機的眼睛。突然,派爾端槍對準教官,從他異樣的目光里,觀眾預感到將要發生可怕的事情。果然,他開槍打死了教官,接著又以更殘忍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特寫是電影藝術區別于戲劇藝術的因素之一,只要使用得當,就能極大地增強影片的表現力。德國著名電影理論家愛因漢姆說過:“改變畫面界限和拍攝距離的可能性,使電影藝術家可以輕而易舉地把任何場面加以分割,而不用更動現實。”(《電影作為藝術》)他又說:“(特寫鏡頭)可以強調某些部分,從而引導觀眾去揣摩這些部分的象征意義。可以使觀眾特別注意某些重要的細節。”(同上)庫布里克在電影界一向以注意細節著稱,如前述新兵剃發的特寫鏡頭和這里派爾面部表情的特寫鏡頭都運用得十分成功。
這部影片是紀實的,已如上述,但廁所的造型是風格化的,廁所墻壁刷成白色也有特定含義。在庫布里克影片里,白色往往跟極端暴力聯系在一起,在視覺上給觀眾以沖擊力。在原劇本里,派爾槍殺教官的地點不在廁所內,而在新兵宿舍里。為了強化這場戲的戲劇效果,使其成為影片上半部的高潮,導演將槍殺地點移到廁所內,同時設計了這一與現實生活不符的風格化場景。
語言粗野下流是本片的一大特點,也反映了60年代美國士兵的實際情況。為了收集典型的語言素材,庫布里克挑選越戰老兵、原海軍陸戰隊軍官李·厄米飾演教官哈特曼中士,讓他盡情咒罵,就像他原來訓練新兵時一樣。還讓他測試申請當臨時演員的人,面對面地痛罵他們,觀察其反應,以決定取舍。結果,導演從中收集到多達240頁的語言素材,并將其中最精彩的部分用在了電影中。這些臟話來源于生活,又經過加工,應該說是生活的濃縮,藝術的真實。
庫布里克說:“歷史上,軍隊從來都由青年人組成。在越南戰場上,美國士兵平均年齡只有19歲,中尉20歲出頭,上尉也不過24到25歲。海軍陸戰隊新兵訓練營的8周野蠻訓練給予他們的震動,無異于原始部落里少年進入成年所必須經過的嚴酷儀式。“
越南戰爭是一場特殊的戰爭,對美國來說是一場沒有宣戰,沒有方向,沒有結果,不知敵人在哪里的戰爭。影片下半部就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經過訓練的新兵被送到越南戰場跟神出鬼沒的游擊隊作戰。有這樣一場戲:美軍在搜索前進,一個黑人士兵打開地圖卻找不到自己部隊應該走的方向。他拿
出指南針交給“牛仔”,指南針好像也失去了作用,他們仍然不知道該往哪里走。黑人士兵說:“我想我們應該改變方向。”可是,方向在哪里?敵人在哪里?誰也不知道。這場戲內涵深刻,指南針都失去了作用,很有象征意義。
伏擊段落是下半部的重場戲。美國兵一個個地被擊斃,卻又找不到敵人,縱有坦克大炮、直升機和最現代化的武器也無濟于事,這就是越南戰爭。影片最后,提升為中士的“小丑”給那躺在地上痛苦掙扎的女伏擊手補了一槍的鏡頭是全片的高潮。在這場戲里,“小丑”的臉部特寫持續了1分40秒,面部半明半暗,通過攝影,形象地表現出人的兩重性,點出了本片的主題:“生來殺人”(“小丑”的鋼盔上寫著“生來殺人”的字樣)和“愛好和平”(“小丑”的軍服上別著一枚象征和平的徽章)這一矛盾的對立面卻在“小丑”身上統一了起來。
這部越戰片在探討“戰爭與人”的關系這一主題上,對復雜的人性、人的精神分裂、人的兩重性的挖掘較其它越戰片更深了一步,是一部引起爭論、值得研究的影片。
上一篇:《光榮》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再見,孩子們》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