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桃花扇》傳奇偶題八絕句(選二)·張問陶
竟指秦淮作戰場,美人扇上寫興亡。
兩朝應舉侯公子,忍對桃花說李香。
其二
一聲檀板當悲歌,筆墨工于閱歷多。
幾點桃花兒女淚,灑來紅遍舊山河。
《桃花扇》是清初孔尚任寫的傳奇劇本,劇名取自劇中李香君堅拒權貴田仰奪婚,倒地撞頭,血濺侯方域送給李香君作定情之物的扇子,楊文驄將血點畫成桃花這個情節。劇本以侯李愛情為線索,描寫了南明王朝滅亡前夕激烈的政治斗爭和豐富復雜的社會生活,“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劇中的李香君愛憎分明,忠于民族,忠于愛情,最后和侯方域在棲霞山相會,共約出家。
第一首是有感于劇中的侯方域與生活中的侯方域結局的不同而作的。前兩句言劇本構思與情節,意思是說真個把秦淮當戰場,圍繞美人的扇子來寫明代的滅亡。在崇禎皇帝自殺后,馬士英等人在南京擁立福王建立了弘光小朝廷,馬自己專國政,起用閹黨阮大鋮,專與東林黨人相傾軋,排斥史可法等,不為防御清兵之計。又為小朝廷征宮女選美人,茍安偷生于殘山剩水之中。而一些相對進步一點的復社文人如侯方域等,在國內當頭之際也還結習不改,出入青樓妓院,無甚作為。因此可以說,這兩句詩,既是對劇情的概括,也是對南明小朝廷中參與派系斗爭的人物的諷刺。正因為他們在秦淮進行勾心斗角的派系之爭,才導致一把扇子也成了一代興亡的歷史見證,成為孔尚任描寫明代滅亡歷史的一個中心線索。此外,這兩句詩似乎也含有對孔尚任劇本構思技巧即“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的贊揚。
后兩句因團扇而追及扇的主人,侯公子方域曾將扇作為定情物送給李香君,李香君忠于愛情,堅持正義,既不受奸黨利誘,也不畏權奸逼迫,為拒改嫁而血濺團扇,而侯公子——雖然劇本中寫他明亡后出家,而事實上他在入清后又應河南鄉試,中副榜。在李香君面前,他應該自慚形穢,感到羞愧。在明亡之際,一些名妓如卞玉京、柳如是、李香君等都比她們以身相許的吳偉業、錢謙益、侯方域等人立場堅定。袁枚嘲錢謙益說“可惜尚書壽正長,丹青讓與柳枝娘”,船山此詩,可謂與袁詩異曲同工。
在這首詩里,詩人設置了明暗兩種對比。明的對比在侯李之間,堅貞的李使變節的侯無地自容;暗的對比在扇子的小與興亡事之大、秦淮的綺媚與戰場的殘酷之間。秦淮變戰場、扇上寫興亡,不該如此的事卻是已經如此了。詩在這種對比中暗寄嘲諷。另外,末句桃花與李香君是一個巧妙借對,造成了句子的形式美。
第二首主要是贊揚了劇作的感染力。檀板是演劇用的樂器,“一聲檀板當悲歌”亦即一個劇本當悲歌。次句是說劇作家能寫出如此動人的作品是因為他生活閱歷豐富。孔尚任雖然出身于清政權建立以后,但因他在寫劇前和寫劇過程中對南明事跡作了充分調查,與許多遺民也有深入的交往,故對南明歷史了解比較清楚。“閱歷多”一詞所指,應該也包括這些。后兩句說,《桃花扇》傳奇抒寫了明亡的哀痛,足為明史增輝,它是明史一曲哀婉的尾聲。或者理解為因劇中充滿傷悼氣氛,很有感染力,故它足以引發人們對整個明王朝的無限哀思。由于作者是用形象的語言而不是思辨的語言來陳述(含贊揚)《桃花扇》的社會效果,因此這種陳述、贊揚本身也就充滿詩情畫意。讀者不僅通過詩句知道了《桃花扇》傳奇的感染力,同時也通過詩句和所有的《桃花扇》讀者、觀眾、劇中人一起進入到傷悼明代滅亡的氣氛之中。
這組詩寫于清朝由盛轉衰期,就像許多皇帝一到中年就為自己營造陵墓一樣,清代于乾隆以后也大肆表彰史可法等忠于明朝的人,以教育本朝士人也為自己盡忠盡節。這是這兩首詩在清政府統治下自由出籠的背景。
上一篇:梁啟超《讀《陸放翁集》》讀陸游詩集引起感慨
下一篇:舒位《讀《文選》詩九首(選一)》詠陶淵明有感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