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①
江上愁心千疊山②,浮空積翠如云煙。
山耶云耶遠莫知,煙空云散山依然。
但見兩崖蒼蒼暗絕谷③,中有百道飛來泉。
縈林絡石隱復見,下赴谷口為奔川。
川平山開林麓斷④,小橋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喬木外⑤,漁舟一葉江吞天。
使君何從得此本⑥?點綴毫末分清妍⑦。
不知人間何處有此境?徑欲往買二頃田⑧。
君不見武昌樊口幽絕處⑨,東坡先生留五年⑩。
春風搖江天漠漠(11),暮云卷雨山娟娟(12)。
丹楓翻鴉伴水宿(13),長松落雪驚晝眠(14)。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豈必皆神仙(15)?
江山清空我塵土(16),雖有去路尋無緣(17)。
還君此畫三嘆息,山中故人應有招我歸來篇(18)。
【注釋】
①此詩題下作者自注:“王晉卿畫”。王晉卿:即王詵,字晉卿,宋英宗女蜀國公主駙馬。工詩詞,善書畫,尤精山水,好寫江上云山和幽林寒谷,學五代宋初李成皴法,以唐李思訓金碧為之,有“不今不古,自成一家”之評,蘇軾曾說他得“破墨三昧”。王定國:王鞏,字定國,號清虛先生,工詩。與蘇軾交誼深厚,多有唱和,曾因烏臺詩案牽連貶賓州。煙江疊嶂圖:王詵所畫。周密《云煙過眼錄》說:“王晉卿煙江疊嶂圖幾二丈,后有與東坡唱和詩各二首。”現存世。
②江上愁心:唐張說有《江上愁心賦》,蘇軾這里是借用這一名色。
③絕谷:崖壁陡峭的深谷。
④麓:山腳。
⑤稍度:猶“方度”、“正度”。
⑥使君:指王詵。使君是漢以后對州郡長官的尊稱,王詵曾任利州防御使,故稱。本:底本,這里指畫圖的生活原型。
⑦點綴:指繪畫的布局和著色。毫末:比喻極其細微。清妍:清新美好。
⑧徑:直、即。二頃田:《史記·蘇秦列傳》:“使我有洛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往買二頃田,意謂辭官歸隱其間。
⑨武昌樊口:均在長江南岸,接近黃州。這里用來代指黃州一帶的山水。
⑩留五年:指蘇軾謫居黃州五年。蘇軾于元豐三年二月抵黃州,七年四月改汝州,在黃共四年零二個月,“五年”是舉其成數。
(11)漠漠:陰云密布貌。
(12)卷雨:指雨收、雨霽。娟娟:秀美貌。
(13)水宿:指人宿于江邊。
(14)驚晝眠:一作“驚醉眠”。
(15)桃花二句:用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人發現桃源仙境故事。這里翻用其意,說黃州山水清幽,有如人間桃源。
(16)塵土:指自己是碌碌塵寰中人,十分污濁。
(17)尋無緣:《桃花源記》中說,武陵太守遣人隨漁人往尋桃源,“遂迷,不復得路”。這里反用其意,說自己雖有去路可尋,卻終無緣前往。
(18)歸來篇:《楚辭·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又陶淵明有《歸去來兮辭》。此句擬設黃州故人招我歸去,實際表明作者的欲歸隱之心。
【評析】
蘇軾的《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是他題畫詩中的著名長篇,大約作于元祐三年十二月。畫的作者王詵和藏畫者王定國,都是蘇軾的好友,“烏臺詩案”中曾受到牽連,王詵被貶均州,王定國被貶賓州。元祐間相繼還朝,三人重逢。“感嘆之余,作詩相屬,托物悲慨……”(蘇軾《和王晉卿》詩序)蘇軾題《煙江疊嶂圖》的這首詩,便正是這種“悲慨”之作。
此詩共二十八句,二百零七字。前十二句為首段,描述畫中山水,中四句轉折,后十二句由畫景聯想到實景,寫出思歸欲隱之心,然后結尾,結構非常清楚。
我們先來看首段。
這一段的前四句,是此畫的遠景:江上千山,重巒疊嶂,蒼茫的翠色,如同飄浮在空中的云煙。因為相距太遠,無法看清那是青青的山色,還是茫茫的云氣。但忽然間,畫面似乎動了起來:云氣消失了,煙霧飄散了,人們看到的,依然是那翠色欲流的滿目青山!這四句詩,變靜景為動景,寫得神妙入化;狀江上千山積翠浮空,云岫隱約、煙水迷茫的壯麗景色,如在目前。
接下來的四句,作者的“鏡頭”推進了:這是畫面的中景。詩人先寫了泉水所從出的蒼蒼兩崖、幽幽絕谷;然后寫百道飛泉縈林絡石、紆曲盤繞于山林之間,時隱時現;最后飛泉終于“下赴谷口”,匯成湍急的川流。在這四句里,詩人用泉水統攝眾景,自高而下,由遠及近,線索十分清楚地寫出了山林之間的景色。
下面的四句,詩人又以川流出谷,奔入江中,把我們的視線引向畫面的近景。這時候,畫面已經變得非常清晰:山腳下的小橋野店,喬木外的商旅行人,以及浩瀚江水上的一葉漁舟,我們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了。
方東樹評這一段詩時,曾說:“起段以寫為敘,寫得入妙而筆勢又高,氣又遒,神又旺。”(《昭昧詹言》卷十二)他所說的“寫”,是指描寫;“以寫為敘”,就是用描寫來代替敘述。作為一首題畫詩,詩人不是客觀地向讀者介紹畫面的內容,而是直接去描寫畫中的景物,使讀者如不看詩題,會以為是面對著真山真水。這是這一段詩寫得奇偉生動,筆勢高、神氣旺的重要原因。
“使君何從得此本”以下的四句,是全詩承上啟下的轉折部分。“使君”句總承前段十二句,由畫境中一句跳出。蘇軾題畫詩中常用這種筆法,如《韓干馬十四匹》中的“韓生畫馬真是馬”、《書晁說之考牧圖后》中的“老去而今空見畫”等句皆是。詩人深情地贊嘆道:王晉卿是從哪里找到的生活原型,經過精心的構思布局和細致的描繪著色,才畫成如此精妙美好的畫圖呢?(對此,王詵在和詩中答道:“……幾年飄泊漢江上,東流不舍悲長川……四時為我供畫本,巧自增損媸與妍。”可知所畫為漢江景色。)不知人間何處有這樣美好的江山,自己真想前往買田、歸隱其間了。
這四句詩,前兩句承上,贊美王詵的丹青妙技;后兩句啟下,由畫面上清幽美好的山水,引出對“人間此境”——自己曾經生活過的、同樣清幽美好的黃州山水的回憶。
這里有一點需要注意,即詩人在黃州生活的五年中,雖然經歷了種種痛苦的磨難,但在此詩中,卻完全回避了這個問題。(至于詩人為什么這樣做,我們在后面再來回答。)他是把黃州生活作為一段極其美好的回憶來加以表現的。“幽絕處”三字,點明黃州山水乃是絕頂清幽之境;“春風”以下四句,則因景抒情,寫出了對黃州山水的無限懷戀:春天,春風搖蕩著碧綠的江水,云青青兮欲雨;夏日的傍晚,虹銷雨霽、彩徹區明,山色無比秀麗;秋天丹楓如火,天邊數點寒鴉;冬日長松落雪,四周萬籟俱寂……在這如畫的山水之間,詩人“水宿”、“晝眠”,過著何等瀟灑閑適、自由自在的神仙般的生活!正因為如此,作者在下面兩句詩中,才自然而然地發出了“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豈必皆神仙”的慨嘆,把黃州山水比作了人間桃源。這兩句詩,是對“浮空積翠如云煙”的畫中山水的一個呼應,也是對“人間何處有此境”的問題的一個回答。到這里,此詩以畫景引出實景、以實境比況畫境的構思線索,已經可以明顯地看出來了。
既然人世間確有如此之美的江山,有如畫境,有如仙境,那么,詩人為什么還不“往買二頃田”,歸隱其間呢?對此,詩人懷著深深的遺憾答道:“江山清空我塵土,雖有去路尋無緣。”這兩句詩,是我們理解此詩的關鍵。
在詩人看來,通往那如畫江山的“去路”是有的,但現在的自己,已“無緣”前往了。因為自己被宦途所羈絆,身不由己,已成碌碌塵寰中人。“塵土”二字,與江山之“清空”相對,著意寫出了自己污濁的處境。元祐以后,蘇軾被召回朝廷,“曾未周歲,而閱三官”(蘇軾《謝宣詔入院狀》),直升到翰林學士兼侍讀,可謂青云直上;可是同時,他也深深地陷入了黨派斗爭的漩渦之中。因為反對司馬光盡廢新法,他遭到舊黨的群起攻擊;因為“蜀洛黨爭”,他受到朱光庭、賈易等人的無端彈劾;此外,雖已失勢、卻仍有一定勢力的新黨,也“共出死力,構造言語”來陷害他。在“仇怨交攻”的情況下,蘇軾心力交瘁,不得不于元祐二年至三年,屢次上疏請郡。而他的這首題《煙江疊嶂圖》詩,就作于這一時期,我們可以想象,詩人當時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在“江山清空我塵土,雖有去路尋無緣”這兩句詩中,我們看到了詩人無法擺脫仕途羈絆的深深的苦悶,也看到了他對大自然中如畫江山的熱烈向往。正是出于這個原因,詩人在前面談到黃州五年時,雖是貶謫生活,卻使用了深情贊美的語言;而說到自己目前的處境時,縱然是身居高位,卻使用了“塵土”這樣不屑的字眼,詩人的感情傾向是再鮮明不過了。
此詩的結尾,“還君此畫”一句上承前段,“山中故人”一句承后段,從兩個方面完整地收束了全詩。眼前的江山畫卷,引起了詩人的由衷贊嘆;而記憶中的如畫江山,又尤其使他悠然神往。然而,這一切都畢竟不是今天的生活現實!當詩中的這兩條抒情線索最終綰合在一起時,詩人便不得不站在了“雖有去路尋無緣”的冷酷的現實面前,他的惆悵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所虛擬的山中故人正期待著他的歸去云云,不過是婉曲地、再一次地表明他始終不泯的歸隱之心罷了。
蘇軾的一生,始終未能拋棄建功立業的幻想,可是官場的黑暗和丑惡,又常常使他憤然而欲離去,希望返回大自然的懷抱中。這種欲仕不能、欲隱不忍的矛盾,成為貫穿蘇軾一生的一個悲劇。把握了這一點,我們就能夠理解,在描述畫境的一段之后,為什么作者會產生“實境”的一大段聯想;而在“雖有去路尋無緣”的“無緣”二字中,作者又寄托了怎樣悲哀的、無可奈何的心情。
《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這首詩,是蘇軾題畫詩中的力作。它的一個突出特點,便是高度發揮了詩歌的描述功能,用形象的語言,由遠及近、從巨到細,層次清晰地再現了畫面的圖景。此詩前段,從“山耶云耶遠莫知”的遠景,到“縈林絡石隱復見”的中景,再到“行人稍度喬木外”的近景,作者以極清晰的筆墨,將畫中山水描寫得如歷歷在目。紀昀評此為“奇情幻景,筆足達之”(《紀評蘇詩》卷三十)。汪師韓說此詩“竟是為畫作記,然摹寫之神妙,恐作記反不能如韻語之曲盡而有情也。”(《蘇詩選評箋釋》卷四)都是指明了此詩的這一特點。
此詩的后段,寫得煙云舒卷、波瀾起伏。作者在描述了畫面的山水之后,進一步寫出了自己曾生活于其間的真實的山水,寫出了人與山水的關系和人對大自然的追求,用自己曾經有過的生活體驗,大大豐富了江山之美的概念,喚起了讀者多方面的、廣闊的聯想。這就不僅擴展了原畫的審美范疇,而且表現了觀畫者的激情,在題畫詩的創作中開辟出一個新的境界。此詩之所以寫得“曲盡而有情”,不同于一般的品題丹青之作,原因大約就在于此吧。
上一篇:蘇軾《惠崇春江曉景(選一)》早春江景
下一篇:蘇軾《和陶歸園田居(選一)》抒發歸隱田園情懷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