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長亭怨慢·雁》
結多少,悲秋儔侶,特地年年,北風吹度。紫塞門孤,金河月冷,恨誰訴?回汀枉渚,也只戀,江南住。隨意落平沙,巧排作,參差箏柱。
別浦,慣驚移莫定。應怯敗荷疏雨。一繩云杪,看字字,懸針垂露。漸倚斜,無力低飄。正目送碧羅天暮。寫不了相思,又蘸涼波飛去。
這首詞以凄切之情發哀婉之調,多少寄寓著詩人的身世之感、亡國之思,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
全詞挾深慨以起句:“結多少、悲秋儔侶,特地年年,北風吹度。”一年一度的秋風吹走了大雁,背井離鄉,充滿著復雜的心理。“悲秋”已是一重愁緒,偏偏又“特地年年,北風吹度”,由悲秋而怨北風年年吹度,又是一重愁緒。“年年”形容時間總是這樣循環往復,春去秋來,而大雁也只得年年春來秋往,年年悲秋,年年怨風,正因為如此,才不知結交了多少悲秋的伴侶。“紫塞門孤,金河月冷,恨誰訴?回汀枉渚,也只戀,江南住。”紫塞,《古今注》載,秦筑長城,土色皆紫,漢塞亦然。又說雁門草皆色紫,故名紫塞。金河,今名黑河,在山西。這些景致是大雁被迫南飛后由高空俯瞰而得,又用“孤”字、“冷”字形容大雁從這塞北景致中所獲得的凄涼感觸。但這一些又向誰來傾訴呢?一路上只能飛回汀、越枉渚,歷經千辛萬苦。在這幾句中,詩人把大雁的“悲”“恨”“戀”緊緊綰合,又用“紫塞”和“金河”等寫大雁在惡劣心境和險惡環境的重重壓迫下苦苦掙扎南飛的艱辛。“隨意落平沙,巧排作,參差箏柱。”平沙落雁,是古曲名。王紱詩:“遠水微茫秋萬頃,不妨隨意落平沙”,當是此句所本。箏,上有十三弦,支弦的枉參差排列,有如雁行。故古詩有“刻成箏柱雁相參”。但這里,作者實用李商隱《昨日》:“二八月輪蟾影破,十三箏柱雁行斜”,遂將“怨”字織入,使人意悲而遠,感慨不已。
過片后著意刻畫驚移莫定、無處可棲的倦雁形象,寄托作者的苦衷。“別浦,應怯敗荷疏雨。”大水有小口別通叫別浦。詩人著意選用突出了“別”字抒寫大雁羈旅他鄉的愁情。緊接著又用一“慣”字勾勒出大雁一貫驚恐不安的神態,以致見到南方的“敗荷疏雨”都會心神不寧、畏葸不前,更不敢棲息。曹操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蘇軾詞:“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都寫出了孤鳥的這種無枝可依的落寞情懷。“一繩云杪,看字字、懸針垂露”,寫大雁惶惶驚恐,不敢隨意棲息,只得再次奮飛,連貫成線。云杪,云末,即天空。雁行一字如繩拉直。作者《祝英臺》詞:“把新雁一繩砍斷”,也是這種寫法。懸針、垂露,是字體名稱,如懸針,似垂露,這里借以比喻大雁飛行時列隊猶如字體橫空,遠走高飛。“漸倚斜,無力低飄,正目送碧羅天暮”,寫盡大雁筋疲力盡失去平衡的苦況。“碧羅天暮”四字似寄寓著深深的感慨,暮色蒼茫,有似天網恢恢,大雁隨時都有可能陷入羅網。在古典詩歌中,羅網經常作為象喻意義來比喻黑暗勢力。如曹植詩:“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就是如此。結句“寫不了相思,又蘸涼波飛去”是從張炎《解連環·孤雁》詞:“寫不成書,只寄得相思一點”翻出。既然天空猶如羅網,大雁惶恐得連寫信表達相思的機會都沒有,就又沖天而去,惶惶不可終日。
陳廷焯評此詞:“感慨身世,以凄清之詞,發哀婉之調,既悲涼又忠厚,是直逼玉田之作。”玉田,指張炎。確實,這首詞集中體現了作者追摹張炎詞風而又有所發展的特點:其景空闊孤冷,高秀清麗,雜以咽塞悲涼;其情凄切哀婉,圓轉瀏亮,琢句精工,正如作者所說:“此尤不得志于時者所宜寄情焉耳。”
上一篇:陸宏定《望湘人》
下一篇:建安文學的領袖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