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選》詩九首(選一)·舒位
云浮鳥倦早懷田,鄉里兒來巧作緣。
仕宦中朝如酒醉,英雄末路以詩傳。
五株柳樹羲皇上,一水桃花魏晉前。
只有東坡閑不住,加餐遍和義熙年。
乾隆五十一年(1786),舒位寓居北京,尚未中舉。是年,作七律組詩《讀三李二杜詩集竟,歲暮祭之,各題一首》,寫讀唐代詩人三李(李白、李賀、李商隱)和二杜(杜甫、杜牧)詩集的感受,借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潦倒坎坷的憤慨。這組《讀<文選>詩九首》意蘊、題材與體裁都與那組詩相同,大約也寫于這個時期。《文選》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選。舒位這首詩,即是閱讀了《文選》中所編選的陶淵明詩,尊仰其人品與詩品,有感而作。詩中吟詠陶淵明的生平事跡,對他的理想和詩歌作出高度的評價,也對其壯志未酬終老田園的遭際寄予深摯的同情。在緬懷贊頌之中,分明流露出代鳴不平的嘆惋悲憤,是一首發自肺腑、感蕩人心的佳作。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偉大詩人。他在晉宋詩壇上,“如孤鶴之展翮于晴空,朗月之靜掛于夜天”(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但他的思想和詩歌,長期被一些人片面理解,稱之為“千古隱逸詩人之宗”,把他看作沒有政治抱負、逃避現實、超塵出世乃至渾身靜穆的高蹈之士。其實,陶淵明早年就宣稱自己“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十二首·其五》),懷抱著大濟蒼生的宏偉理想。不幸,他生活在一個戰亂頻仍、政治腐敗、門閥制度森嚴的黑暗時代。他品格高潔、正直不阿,不肯與統治者同流合污,因而一次次經受理想在現實中碰壁的痛苦,不得已而隱居田園,躬耕自養,固窮守節。對此,宋人黃徹最早明確地指出:“世人論淵明,皆以其專事肥遁,初無康濟之念,能知其心者寡也。嘗求其集,若云:‘歲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又有云:‘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其自樂田畝,乃卷懷不得已耳。”(《溪詩話》卷八)其后,朱熹也認為:“隱者多是帶氣負性之人為之,陶欲有為而不能也。”(《朱子語類》卷一百四十),舒位也是一位“帶氣負性之人”,況又功名蹭蹬,有志難伸,自然接受了黃、朱對陶淵明的評價。
此詩首句,即概括陶淵明空懷才志而不能為時所用,幾度出仕,都是官卑職微,又與官場格格不入,因而早已倦于仕途,決心歸田隱居。“云浮鳥倦”語本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懷田”,暗用陶詩《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歸園田居》等篇名。次句,突出淵明生平中“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事跡。蕭統《陶淵明傳》記載:“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巧作緣”,意謂督郵之來,恰好促成了陶淵明的歸田。這一聯,賞愛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的襟懷,更贊揚他決不愿向權勢小人摧眉折腰的高傲品格。頷聯,補敘詩人在官場中的生活態度,嘆惋其志不獲騁卻以詩名傳千古的悲壯一生。上句,以“酒醉”比喻、形容詩人在朝中作官的獨特作風,不僅寫出詩人嗜酒的一個性格特點,而且表現了詩人以醉眼睥睨官場齷齪,借醉心以暫時忘卻人間炎涼的“大隱”風度。這個匪夷所思的妙喻,勾勒出詩人瀟灑飄逸、風流自賞的形象,又曲曲傳出其狂放、傲世的性情、心態,饒有奇趣深致,耐人尋味。下句,更以唱嘆語調,把詩情推向高潮。作者視陶淵明為“英雄”,為其“末路”鳴不平,又贊嘆其詩歌成就輝煌,引起后世的崇拜和共鳴。七個字,蘊含著豐富復雜的感情。讀這句詩,不能不令人聯想到杜甫的“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旅夜書懷》)和陸游的“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劍門道中遇微雨》)等名句。古代有多少英雄豪杰、志士仁人,由于封建統治者的棄置、壓抑、排擠、打擊而不得施展抱負與才華,坎終身,最后僅以其詩傳后世。舒位這句詩,概括了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辛棄疾、陸游等杰出詩人的共同遭遇,感慨悲涼,概括深廣,撼人心弦!
詩寫到這里,作者贊嘆和憤郁的感情,已抒發得淋漓盡致。倘繼續沿著這個思路、這條感情線索寫下去,難免平直單調。作者巧妙地轉換筆墨,拓出新境。頸聯上句“五株柳樹”,指詩人手植于宅旁的五株柳樹,詩人因此自稱“五柳先生。”“羲皇上”,即羲皇上人,指上古時代的人。羲皇,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伏羲氏。詩人在《與子儼等疏》文中寫道:“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嘗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羲皇上人。”詩人以讀書撫琴為樂,以閑靜心境排除塵世的繁雜、喧囂,在大自然的清幽景色和美妙音樂中陶然如醉,從而忘卻生活的艱難煩憂,神往于純樸的上古時代,乃至化身為上古之人。這是多么高潔脫俗!舒位這句詩,向人們展示出詩人這種理想的精神生活的美好境界。陶淵明曾撰寫著名的《桃花源記》,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傳奇故事,描繪了一個理想社會桃花源。在那里,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戰亂,人人勞動,家家富足,生活安寧愉快,風氣淳厚樸實。那里的人“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是詩人一心向往的人間樂園。舒位僅以“一水桃花魏晉前”七個字,便形象地概括出詩人心中和筆下的這個理想社會圖景,誘使讀者根據《桃花源記》中的描寫,馳騁想像和幻想,穿過那片落英繽紛的桃花林和那條曲折澄清的桃花溪,漫游于幽邃神奇而又洋溢著古樸親切人情味的桃花源之中。有了這一聯,陶淵明的形象更完美,詩的意境也更富于詩情畫意和浪漫色彩。尾聯,借宋代大詩人蘇軾在貶謫嶺南的艱難歲月里遍和陶詩,贊頌陶淵明的人格與詩品對后世的巨大深遠影響。“義熙”,東晉安帝年號(公元405—418年)。作者借此補敘陶淵明寫詩“義熙以后不著年號,為恥事二姓”,忠于晉室,憤慨劉裕篡晉自立。這對于突出詩人的政治氣節,又是言簡意賅的一筆。句中“加餐”,暗用黃庭堅《跋子瞻和陶詩》的“飽吃惠州飯,細和淵明詩”句意,卻不露痕跡。
舒位兼有才氣和學識,其詩風格博麗奇崛,尤善于熔鑄成語典故,并力求句法奇迥。近體句多曲折襞積,情濃意豐。這首七律,頗能顯示上述藝術特色。全篇緊緊扣住陶淵明的生平事跡、思想性格、人品志趣來寫,絕無浮泛空疏筆墨。作者從陶淵明的生平事跡和詩文作品中精心挑選出富于典型意義又誘人聯想的意象,把它們巧妙地組合起來,故而著墨不多,已使陶淵明的形象神態栩栩,躍然紙上。七律講究針腳細密,組織嚴謹。此詩首聯“云浮”、“鳥倦”、“懷田”、“鄉里兒”都用了典故,卻以一個“早”字同“巧作緣”前后勾連。頷聯“如酒醉”又同“以詩傳”上下呼應,表現詩人借酒激發詩興的才氣和豪氣。頸聯“五株柳樹”同“一水桃花”工對,又靈活地把“羲皇上人”壓縮成“羲皇上”,與“魏晉前”巧對;全聯不用一個動詞,純以意象組合并直接呈示,含蓄地展現陶淵明的精神生活和理想境界,可謂簡略高妙,不見斧鑿痕而獲深邃意蘊。全詩四聯,每聯都顯示出作者用典造句的靈活手腕和自然融化的技巧。通篇章法結構,采用敘事——抒情——描寫——敘事的方式,各聯表現手法不同,又都滲透著作者“欣慨交心”的強烈、豐富、復雜情意,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倘若吹毛求疵,筆者似感尾聯形象與意蘊稍嫌薄弱,與前三聯不稱。
上一篇:張問陶《讀《桃花扇》傳奇偶題八絕句》賞析
下一篇:屈大均《讀陳勝傳》詠史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