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 楊基
狂歌醉舞,俯仰成今古。白發蕭蕭才幾縷,聽遍江南春雨。
歸來茅屋三間,桃花流水潺潺。莫向窗前種竹,先生要看西山。
一個生性曠達的老人,在飽經了人間世故之后,決心要遠離塵囂,歸居山林了。這首詞,便是他這種心跡的剖露。
首句“狂歌醉舞”有兩解:它既可理解為作者內心因有激憤郁憂急需宣泄而導致舉止反常的形象描寫,也可視為是對人世百態、醉生夢死現狀的高度概括。然而不管是哪一種,其原因都在于“俯仰成今古”,即感慨光陰倏忽、古今劇變。此句原本東晉名流王羲之所作《蘭亭集序》中之語:“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成陳跡。”這種感慨由于融入了對人生世道的深刻體驗,因此具有很強的包容性,令人倍覺蒼涼。“白發”句順勢而下,為自己年老的容貌畫像,與前人杜甫《春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陸游《雜賦》“短發蕭蕭起自梳”等同一意緒,其嘆老嗟衰之情躍然紙上。“聽遍”句宕開,以“江南春雨”點明作者所歸之地是江南吳中(今江蘇吳縣),所歸之時是在細雨綿綿的春季。這里既含作者對祖上遷居地的熟悉和習以為常,同時也不乏老年人已閱盡人間春色的寓意。
過片“歸來”兩字點醒作意,是東晉名士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縮語。除了字面有回來之意外,還包含辭官歸隱的內容。語言淺顯,含意深刻,出落有自。“茅屋三間”和“桃花流水”共同點染出歸居環境的簡樸幽靜。其中“桃花流水”在上承“江南春雨”以見家鄉時令特色及美麗風光外,又借取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描寫,突出所居的僻靜和與世隔絕。所以在這兩句景語的背后,自有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須予細細品味。詞的最后兩句連用兩典:先是“種竹”,用王徽之當年暫居他人宅地命人種竹,謂“何可一日無此君”之典;后是“看西山”,用他曾說“西山朝來,致有爽氣”,婉拒上司桓沖請他出來相助之典(分見《世說新語》中的《任誕》和《簡傲》)。作者的用意,顯然并不是不要“種竹”,而是不要向窗前“種竹”,以至阻擋了他要朝夕遠眺西山爽氣的目光。換句話說,他是在強調從此不再受聘出山,而要在此長期隱居下去。這兩句話似借童仆之口說出,卻意味深長,是全詞的主旨所在。
這首詞以清新自然的語言,抒寫了士人出處進退的人生感慨,體現了老人在看破人事沉浮、古今變幻后所特有的沉靜和睿智。其筆墨閑淡,情懷幽深,對奔逐于名利、熱衷于富貴的世人來說,確實足以喚醒沉迷,啟迪愚鈍。
上一篇:顧阿瑛《青玉案·彥成以他故去,作此懷之》以物言懷
下一篇:楊基《清平樂·折柳》初春楊柳詠柳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