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
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
遠道不可思,夙昔①夢見之。
夢見在我旁,忽覺在他鄉。
他鄉各異縣,展轉不相見。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②。
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
【注釋】
①夙昔:早晚之意。夙,天不亮就起來做事情,表示早。引申為白天。
②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桑樹干枯了都曉得天風已到,海水不結冰也知道寒氣已來。
賞析
此詩在《玉臺新詠》中署作蔡邕。是否為蔡邕所作,歷來有爭議。
蔡邕(yōng)(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j iē),陳留圉(yǔ)(今河南杞縣)人也。東漢文學家、書法家。他博學多才,通曉經史、天文、音律,擅長辭賦。漢靈帝時召拜郎中,校書于東觀,遷議郎。曾因彈劾宦官流放朔方。獻帝時董卓強迫他出仕為侍御史,官左中郎將。董卓被誅后,為王允所捕,死于獄中。蔡邕著詩、賦、碑、誄、銘等共104篇。他的辭賦以《述行賦》最知名。蔡邕是漢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末年的一個大學問家,在編寫歷史典籍方面貢獻非常大,并且很懂音樂,又是一個出色的音樂家。
“飲馬長城窟行”是漢代樂府古題。相傳古長城邊有水窟,可供飲馬,曲名由此而來。整首詩以思婦第一人稱自敘的口吻寫出,詩第一段一開始就以河邊的青草做起興,引出對遠方丈夫的思念。然后路途遙遠,只有在夢中與其相見。可是見面的地方卻是在外鄉。情思恍惚,意象迷離,亦喜亦悲,變化難測,充分寫出了她懷人之情的纏綿殷切。詩中所寫思婦種種意想,似夢非夢,似真非真。前八句中,句子首尾相銜,使語句上遞下接,氣勢連貫,渾然天成。第二段以桑樹和海水起興,枯桑尚知天風,海水且知天寒,遠行的丈夫竟會不知道家中的妻子對他的思念嗎?看別的家庭,每天全家團圓,其樂融融,唯獨自己,獨守空房,冷落凄清,無人安慰。如今,看著天風的吹拂,落葉的飄落,海水的變寒;觸景生情,倍添內心的寂寞凄寒。第三段終于喜獲丈夫寄來的鯉魚和來信,恭恭敬敬地拜讀。信中先是叮嚀妻子要吃飽飯,后面訴說他的思念,偏偏沒有一個字提到歸期。兩廂思念,歸家無期,這大概是寄信人不忍明言,讀信人也不敢揣想的。如此作結,余味無盡。
上一篇:古詩《梅堯臣·陶者》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古詩《溫庭筠·商山早行》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