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延巳
名句: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導讀】
馮延巳(903—960),一名延嗣,字正中,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南唐李璟做皇帝時官至中書侍郎、左仆射同平章事。《謁金門》這首詞寫一個貴族女子獨處的寂寞相思。《南唐書》卷二十一記載,南唐中主李璟曾和馮延巳開玩笑說:“‘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馮延巳回答說:“未如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由此可見,“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是當時為人所傳誦的名句。
“謁金門”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
【原詞】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閑引鴛鴦香徑里①,手挼紅杏蕊②。
斗鴨闌干獨倚③,碧玉搔頭斜墜④。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⑤。
【注釋】
①引:逗引。香徑:即采香徑,溪水名。范成大《吳郡志》:“采香徑在香山之旁,小溪也。”此處代指池水。②挼(ruó):搓揉。③斗鴨闌干:古代貴族之家,臨池養鴨,使之相斗為戲。斗鴨闌干即圈養斗鴨的柵欄,也有人認為斗鴨是欄桿的一種雕飾。④碧玉搔頭:即玉簪。斜墜:斜著下垂。因搔頭斜插在頭發上,人斜著倚在闌干上,所以說是斜墜。⑤舉頭聞鵲喜:舉頭望鵲,聞鵲聲而喜。鵲喜:古人認為喜鵲叫是喜事臨門的征象。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逸事》:“時人之家,聞鵲聲皆以為喜兆,故謂靈鵲報喜。”
【譯詩】
一陣怡人的清風突然地吹起,
滿池的春水頓時泛起了漣漪。
百無聊賴地逗著池中的鴛鴦,
手中隨意搓揉著紅杏的花蕊。
獨自倚在欄桿邊看鴨子相斗,
也不管發髻上玉簪快要墜地。
成天盼著夫君歸家不見他歸,
仰見喜鵲鳴叫感到格外驚喜。
【賞析】
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懷春詞,寫貴族少婦在春日思念丈夫的苦悶心情和百無聊賴的景況。
詞的上片以寫景為主,點明時令、環境及人物活動。“風乍起”兩句是雙關語,表面寫景,實際寫情。對于女主人公來說,那吹皺的不是春水,而是春心。吹得春心蕩漾的不是春風,而是懷春之情。“閑引”兩句是倒裝句,女主人公為了排遣苦悶,就雙手揉搓著紅杏的花蕊,引逗著鴛鴦。雖然得到暫時的愉悅,但看見鴛鴦成對,又為自己的孤單而煩惱。下片以抒情為主,并點明煩悶的原因。“斗鴨”兩句是說女主人公心緒不好,獨自靠著欄桿看鴨子相戲,頭上的簪子斜插著快要掉下來,勾畫出女主人公百無聊賴的心緒。最后“終日望君”兩句寫從早到晚女主人公都在想著丈夫現在何處,何時才能回來!喜鵲的鳴叫勾起了她的期望,但誰知這新的期望是不是新的失望!這是整篇詞的畫龍點睛之筆,它揭示了女主人公煩悶的原因所在,又婉轉含蓄,耐人尋味。
全詞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用清新的語言寫平常事物,通過一系列動作情態來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含蓄而不直白,富有人情味。尤其“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如生花妙筆,成為名句傳誦后世。
上一篇:《元好問人月圓·卜居外家東園①(其二)》注釋、翻譯、賞析
下一篇:《北朝民歌敕勒歌》注釋、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