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繼光 【本書體例】
【原文】:
匪風發兮(1),匪車偈兮(2)。顧瞻周道(3),中心怛兮(4)!
匪風飄兮(5),匪車嘌兮(6)。顧瞻周道,中心吊兮(7)!
誰能亨魚(8)?溉之釜鬵(9)。誰將西歸(10)?懷之好音(11)。
【鑒賞】:
本詩的主旨古今論者頗有分歧。一種論者認為這是當西周末年之際,檜國國小政亂,不能自保,檜大夫憂時感事,想念西周盛時之作。有人更具體地說,檜國迫于鄭國的威勢,國人紛紛逃之,這詩可能是逃難于大路的檜國士大夫所作??傊?,這詩是屬于亂世之音、亡國之音一類的詩。另一種論者認為這詩是檜人東游思鄉之作,或者可能是從西周流落到東方(檜在周之東)的人寫的。第三種論者是在同意思鄉之作的前提下,指出思鄉的人不是游子,而是檜國的役夫或戍卒。這三種論者各有一些道理,“詩無達詁”,當然可以有不同看法。我認為最好是從詩的內容本身去理解主旨,特別要對詩中的“周道”,“西歸”兩個詞作仔細推敲,有些分歧之產生恐與此有很大關系。“周道”就是大路(或東西大路)。有人說“周道”除有大路之意外,還語涉雙關,也含有周朝的政令的意思,只要是對“周道”一詞看作雙關語,就容易把本詩看作檜之士大夫寫的政治詩。如對“周道”只作單一的“大路”講,則會把本詩看作游子思鄉或役夫戍卒思鄉之作。關于“西歸”一詞,有人講是回到西方故鄉去,有人講是恢復到西周盛世那種局面上去。如果是后者,則很容易得出檜之士大夫所作的政治詩這樣的結論。我的看法是“周道”就是大路,看不出語涉雙關之痕跡。西歸,就是回到西方的故鄉去?!掇o?!肺膶W分冊(147頁)對這首詩的主旨是這樣分析的:“周道”是指東西大路,此詩乃行役在外的人,瞻望道途,思念故鄉之作?!蔽矣X得這樣的看法是有見地的,是接近本詩的原意的??傊?,此詩是一首民歌,作者是下層人民(說他是役夫,戍卒,離亂的人民都無不可)。詩人唱出了遠離故鄉的悲愁與鄉戀的心聲。
全詩三章,前兩章用寫實的手法來抒情,直率地吐露了背井離鄉的悲苦之情?!帮L兒發發地響,車兒飛一樣往東奔馳”,車上的乘者如果是上層人士,坐著這四輪生風的飛車遠行,當然是很愜意的,一般情況下不會在回頭瞻望大路時產生“中心怛兮”的悲情。詩人之所以悲苦,一定是因為離家之遠,與親人難舍難分,有無窮的牽掛;也因為置身異鄉,命運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前程渺茫難卜。詩人懷著這種生離死別之情,乘著并不情愿乘坐的飛車東進,車越快,心越緊,愁越深,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詩人的身分地位也從此種境況中隱隱顯露了出來。詩的第二章,易辭申意,“匪風飄兮,匪車嘌兮!”那風兒打著旋,車兒跑得更輕快。詩人的感情由“怛”而“吊”,雖然字句上只易一字,看似有點重復,但詩人的悲愁卻在升級,重復正是吐露心中萬般難抑的愁苦的一種形式。在前兩章盡情地傾吐著被迫離別故園之苦情,但沒有完全被離情壓倒,他在眼前仍露著一絲希望之光?!罢l能烹魚啊?大鍋小鍋我來辦!”這里是一種比喻。給人一種別人有什么困難,我愿去幫助的印象!這一比喻的真意是為下兩句張本,“如有人西歸,我請他捎個平安的好消息?!边@是希望,也是自我安慰,一種難以實現的自我安慰。詩人想用這種“安慰”來平復一顆破碎的心兒,卻更見其真切的思鄉之情。其實這正是李白詩所說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的心境,與前兩章的“怛兮”、“吊兮”,曲雖異,情實同。
本詩平凡中顯奇特,起勢突兀,寫景狀物具有一種速度感,有點象杜甫在《兵車行》中的句式:“車轔轔,馬蕭蕭”一下子把讀者帶到了一種急迫的氣氛之中,由于這種氣氛的渲染,使人感到抒情主人公的“怛”、“吊”之情有了著落,因而引發人們無限的同情。詩的最后一章想象豐富,比喻新奇。詩人那渴望獲得幫助和解脫愁苦之情似隱實顯,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思索天地,主人公的純樸的鄉戀之情,再一次撼動讀者的心。可以說第三章是本詩的高潮所在。
上一篇:《北風》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十畝之間》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