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王之渙(688-742),字季陵。原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后遷居絳郡(今山西新絳縣)。唐代詩人。曾任冀州衡水縣主簿,因遭誣陷而去官,從此漫游黃河南北,歷十五年。晚年任文安縣尉,死于任所。性格豪放,有異才,常擊劍悲歌,并與王昌齡、高適等相唱和。其詩景象開闊,雄奇豪邁,音樂性強,每有所作,多被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歌從軍,吟出塞”,以善寫邊疆風光而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詩作大都失傳,僅存絕句六首。《涼州詞》、《登鸛鵲樓》,為膾炙人口的唐代絕句珍品。《登鸛鵲樓》,描繪北國壯麗山河,表現了詩人的開闊胸懷,從某種意義上揭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給人以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藝術感受。屬對精密,通俗自然,因而流傳甚廣。
【解讀】
全詩四句,詩意發展分兩層。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日暮時分,遠遠的中條山霧繞云遮,襯得傍山的太陽也變成了白色;這時,太陽偎依在山后慢慢兒下沉,倏忽間不見了。在落日余暉的映照下,滾滾黃河涌著滔滔巨浪,浩浩蕩蕩流入大海。〕
第一層,描繪了日落時瞬間美好奇特的萬千氣象,寫出了黃河一瀉千里不可遏止的恢宏氣魄。
首句有對“日”、“山”動態靜態的不同描寫,“日”“依”、“日”“盡”為動,“山”靜,以靜襯動,動得微妙,靜得深沉,落日景觀,啟人聯想。
“白日”,是指日落前一種短暫的自然現象。這時,陽光透過地球厚厚的大氣層,由于其中水蒸氣的作用,使太陽光變成了白色。倘在此時登高觀落日,是一種極為壯觀的景象。“日”前飾以“白”字,極為形象地描繪出了“日”所處的特定時間,以及“日”所呈現出的特異景象。“依”字,寫出了“日”傍“山”的瞬間,依依不舍的情狀。“依”與“盡”相照應,其感情色彩既濃又美,逼真地描繪出了太陽偎靠在茫茫中條山身后,既不愿離去,又像是再也不能停留似的,猛然一抖沉了下去,這一霎那神奇美妙的景象。句中的“盡”字,頗有韻味,“日盡”而余暉尚存,這更是一幅多彩的畫面,啟人遐想無窮。“白日依山盡”句,可謂字字美,畫面美,情味美,美得令人心醉。
第二句,寫出了源遠流長的黃河,奔騰入海的雄偉氣勢,令人激情滿懷,奮發向上。
用“入海流”三字形容東去的黃河,其奔騰逐浪的氣勢,呼嘯東去的聲勢,寫得動人心魄,令人驚嘆不已。“入海流”對首句的“依山盡”,落日的景觀和東去的黃河,一西一東,一遠一近,相互襯托,將“黃河”奔騰不羈的氣勢寫得出神入化,使詩的藝術境界更深,更闊。同時,也將詩人凝神久望“白日”“黃河”的神態,寫得逼真傳神,極有品評咀嚼的余味。
上聯對仗工整:“黃河”對“白日”,近前是樓下滾滾的“黃河”,遠處是偎依在中條山身后的“白日”;“海”對“山”,向東是想象中的“海”,向西遠眺是巍巍的“山”;“入”對“依”,都是動詞,但各具特色,“入”寫的是源遠流長的黃河,最終的歸宿是無際的大海,“依”的參照物是山,帶有悄然無聲,脈脈含情的意味;“流”對“盡”,“流”強調的是氣魄和聲勢,“盡”修飾的是“日”徐徐下落,靜謐美妙的景觀。“黃河入海流”句與首句相映襯,描繪出了落日山河的蒼茫壯闊景象,令人心曠神馳,激發著人們登高望遠的雄心。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要想領略千里之外的無限風光,只有不怕勞苦,不畏艱難,勇于攀登,再登上一層樓。〕
第二層,抒發了詩人熱愛祖國山河的豪情壯志,表達了勇于登攀的進取精神,揭示了只有居高才能目極天下,胸括乾坤的深刻道理。
“欲窮千里目”句,表現了詩人偉大的抱負與寬廣的胸懷。句中的“窮”字,表達了詩人對宇宙的探究,對未知領域的求索精神。
“目”前飾以“千里”,更見極目之遠。“欲窮”,足見詩人登高之急切,探究千里之外的志向之堅定,雄心之宏大,同時也表明了詩人思想境界之高。“欲窮千里目”,是詩人對新天地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企盼。下句,一呼即出了。
第四句,將深刻的哲理寓于生動的形象之中,表現了詩人胸懷豁達,目光遠大,勇于攀登,求索無窮的情懷。
“更上一層樓”緊承“欲窮千里目”,屬對精密,具有深刻的內涵和豐富的思想。“一”對“千”,“層”對“里”。詩人將這些普通的詞兒組進詩句,卻有了特殊的意義,揭示了“一”與“千”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形象地表明了無“一”則無“千”,這一極為深刻而又極其普通的道理;“層”與“里”,也是同樣的關系。這樣,“一層樓”與“千里目”緊緊地扣合在一起,通俗淺顯的文字,表達了明晰深刻的哲理。“更上”緊扣“欲窮”,“欲窮”的是千里之外,“更上”的是“一層”,“一層”之上還有“一層”,“千里”之外還有“千里”,表現了詩人豪放豁達和容天括地的胸懷。詩人的希望和對未來的憧憬,也融進了字里行間。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句美,哲理深:在人生的征途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看得遠才能積極進取,奮發向上。這一哲理對人們的生活有著普遍的指導意義,因而這首詩千百年來贏得了廣大讀者的高度贊美。
【綜述】
這首詩寫作者登臨鸛鵲樓所見宏闊的萬千景象,謳歌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深刻地說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詩的前兩句寫景,寫詩人遠眺落日,近察黃河,目送巨流奔騰入海。“白日”、高山、“黃河”、大海組成了宏偉的畫卷,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激情。詩的后兩句即景生情,以情寫感,啟人目極千里,激人奮發向上。“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寓有生活的哲理,含有人生的真諦,對人啟迪深,教益大,成為千古傳誦名句。
上一篇:賀知章《回鄉偶書》抒發久客他鄉的回鄉親切感
下一篇:孟浩然《春曉》抒發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