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景華
把一粒笑的種子
深深地種在心底,
縱是塊憂郁的土地,
也滋長了這一粒種子。
笑的種子發了芽,
笑的種子又開了花,
花開在顫著的樹葉里,
也開在道旁的淺草里。
尖塔的十字架上
開著笑的花,
飄在天空的白云里
也開著笑的花。
播種者現在何所呢,
那個流浪的小孩子?
永記得你那偶然的笑,
雖然不知道你的名字。
李廣田
這首詩寫于1933年春,收入詩集《漢園集》,屬于早期的詩。李廣田早期的詩有“空虛的哀傷”(李廣田《文藝書簡·自己的事情》)但也有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追求,有時還善于從平凡的事物中,去挖掘生活中美好的東西并加以熱情地歌頌。
這首《笑的種子》就是通過一個流浪兒童的“偶然的笑”,怎樣在“我”的心底,也向人間播下了“笑的種子”,發了芽,開了花,從而點燃了“我”心底的不滅的火種,增添了生活的勇氣。
這首詩共四節,詩人用豐富的想象把人們引入了一個美麗燦爛的境界。第一節寫由于“笑的種子”種在心底,因此使“我”的感情的水波上激起了串串漣漪。使“我”感受到人間的溫暖。“縱是塊憂郁的土地,也滋長了這一粒種子”,這是詩人豐富的想象,也是詩人深切的感受。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二、三節就是寫由于“笑的種子”種在“心底”,引起了串串漣漪。“笑的種子”發了芽,開了花,從顫著的樹葉里、道旁的淺草里,到“尖塔的十字架上”“天空的白云里”都開著“笑的花”這兩段生動地描繪了由于“笑的種子”“種在心底”引起心海中層層的感情漣漪,由詩人豐富的想象而幻化出來的絢麗景象,這景色深深感染著讀者。第四節說明是誰把“笑的種子”種在“我”的心底?原來是一個流浪的小孩子。“永記得你那偶然的笑,雖然不知道你的名字”為什么要永記得那偶然的笑呢?因為這是一顆笑的種子,它象一眼清泉,涓涓的泉水不僅流入詩人的心田,還滋潤了憂郁的土地,給人間帶來溫暖。這也是詩人對窮苦孩子充滿了感激之情和熱情稱贊的原因。這里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對美好事物的熱愛。詩人雖然沒有直接詳盡地寫孩子的笑臉是如何動人,但就從這偶然的一笑中,我們已經看見勞動人民不向命運低頭,樂觀向上的感人氣質。
這首詩歌在藝術上的特點是感情深摯、形式自然、樸實。在這首詩中,對貧苦流浪兒那種不向命運低頭的可貴氣質給以熱情歌頌,感情是深摯的,讀后使人深深受到感染。
“李廣田詩歌的形式,具有一種‘天然去雕飾’的樸素美”(李少群《論李廣田的詩》)。這首詩就具有這種特點,這是一首自由體詩,但形式上比較整齊,共四節,每節四句,大致押韻,節奏也顯明。語言樸素、純凈,沒有什么華麗的詞匯,但“卻給人留下整個一片有分量的印象,決非平庸乏味而十分耐人尋味”。(卞之琳《評李廣田新著·春城集》載1958年《文學研究》4月號)
上一篇:林徽因:笑
下一篇:金克木: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