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養浩(1270—1329),濟南人。官至禮部尚書。文宗天歷二年,經歷宦海浮沉,作者本已厭倦官場生活棄官歸養,但得知關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陜西行臺中丞。到任四月,勞瘁去世。此曲為前往陜西賑災,途經潼關時所作。通過寫景而懷古,再由懷古而議論抒情,表達了對災區人民悲慘生活的無限同情。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chíchú),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題解】曲牌名。北曲中呂宮、南曲商調,都有同名曲牌。南曲較常用。北曲較簡單。常用作小令,或用在套曲中。
【注釋】1.潼關:雄踞陜西、山西、河南要沖,為進出長安的門戶。2.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峰猶如聚集在一起,波濤猶如在怒吼。3.山河:指華山、黃河。4.表里:內外。5.西都:指長安。東漢遷都至洛陽稱為東都,遂將故都長安稱作西都。6.踟躕:猶豫、徘徊。7.傷心:懷古時的感慨。8.闕:皇宮門前兩旁供瞭望的樓,泛指帝王的住所。9.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傷心地看著潼關這個秦漢兩朝發生朝代更換的兵家必爭之地,許多宮殿都在戰亂中化成泥土。從春秋戰國到秦漢,潼關一直是長安的門戶、兵家必爭之地,縱然千秋帝業最終也都化成塵土。10.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無論王朝怎樣興旺衰亡更換,身受戰亂之苦的始終是老百姓。
【串譯】像是群峰眾巒在這里會合,像是大浪巨濤在這里發怒,外有黃河,內有華山,潼關地勢堅固。遙望古都長安,思緒起起伏伏,途經秦漢舊地,引出傷感無數,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唉!一個朝代建立了,百姓要受苦。一個朝代滅亡了,百姓還要受苦。
【賞讀提示】作者站在潼關要塞山道上,眼前是華山群峰,腳下是黃河急流,河水在峽谷中奔騰咆哮,就像暴怒瘋狂的獸群。想起歷代興亡,不禁向西方望去,落日蒼茫之中一無所見,卻在腦海里浮現出一座座巍峨壯觀的古都,一簇簇富麗堂皇的宮殿,多少帝王將相、英雄豪杰曾在那里龍爭虎斗、威震一時,然而如今蹤影全消,剩下的只有黃土一片。西望長安真叫人彷徨不止啊!作者只是為“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而傷心嗎?不,他最傷心的是歷代百姓。無論秦漢,無論隋唐,盡管改朝換代,人民的苦難卻從來沒有消除過。“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是對幾千年歷史一針見血的總評。
這首散曲從潼關要塞所見,想到古都長安,又從長安想到歷代的興亡更替,視通萬里,思接千載,馳騁縱橫,氣韻恢弘,兼有山水詩的意境和歷史學家的眼光。誦讀基調應是沉郁蒼涼的,語速中慢。“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感喟,也是作品的結點,“興”與“亡”應于對應之中有所強調和突現,揚起強收。最后一個“百姓苦”三字要適當拉開兜住,“苦”字由于是上聲字,字調先降后升,走了個弧線,注意后半程的高點于3度左右時就得扯平拖長。一旦到了4度高程再平拉就不容易了,也會減損結尾句的韻味,嚴重時還會影響傷害到字義、詞義甚至句子的意思。
【斷句頓挫建議】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推薦名句】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
上一篇:《張九齡·望月懷遠》原文、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張繼·楓橋夜泊》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