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楓橋夜泊
張繼(約756年前后在世),襄州人。天寶十二年進士。寶應元年政府軍收復長安、洛陽,從此棄筆從戎。大歷末年上任鹽鐵判官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有詩集《張祠部詩集》流傳后世。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注釋】1.楓橋:在今蘇州閶門外。2.江楓:水邊楓樹。3.漁火:漁船上的燈火。4.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5.姑蘇:蘇州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6.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代。相傳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得名。7.夜半鐘聲:當時僧寺有夜半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鐘”。
【串譯】月落時伴著幾聲烏鴉的啼叫,天空好像籠著一層薄薄的秋霜,水邊楓樹伴著,漁火點點,只剩下我獨自對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悠揚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賞讀提示】一個秋天的夜晚,泊舟蘇州城外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深懷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這首七絕是大歷詩歌中最著名之作。前兩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后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明月已經落下,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這清冷的水鄉秋夜陪伴著舟中的游子,讓他感到是多么凄涼。此詩最具神韻的是后兩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夜的寧靜,更在重重地撞擊著那顆孤寂的心靈,讓人感到時空的永恒和寂寞,產生出有關人生和歷史的無邊遐想。這種動靜結合的意境創造,最為典型地傳達了中國詩歌藝術的韻味。
誦讀的節奏動型為低沉型,應以一“愁”字統起,在“愁”字中融進“靜”“空”“遠”“謐”“深”等概念,注意意境和氛圍的培養和創造,句式、聲音、節奏均須合于基調的安排,尤其是結句“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到客船”三字,要分別拉長、拖住,繼續伸展下去,是為了更好地表現鐘聲由遠及近傳送過來的聲脈上延續,因為鐘聲并非只是專為傳到“客船”的,傳到“客船”后,并未歇止,還在繼續向遠方伸展著,越來越遠,越來越小,直至消失在人的聽覺里。能表現出這種伸展式的弱控制能力,是一種高難度技巧,會將詩的意境、美感、味道及詩外之韻推向極致。
【推薦名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上一篇:《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