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在使用人們熟知的詞語時,故意把該詞語的一部分隱藏、省略不說,用詞語的其余部分來代替隱藏的部分或者整個詞語的一種修辭方式。
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把”藏詞”列為積極修辭的丙類即”詞語上的辭格”,給出的定義是:”要用的詞已見于習熟的成語,便把本詞藏了,單將成語的別一部分用在話中來代替本詞的,名叫藏詞。”
藏詞一般需要是固定短語或者人們熟悉的其他詞語,才可以用其中的一部分代替省去的部分或原詞語。其語言心理實質(zhì)是,使用詞語的一個部分激活另一部分或者整個詞語。隱藏詞語的一部分,使得表達簡練、含蓄、有趣,也可以調(diào)動聽者、讀者理解的積極性。如果使用人們陌生的詞語,要么造成語言晦澀難懂,要么就讓人不知所云。
[例釋] 根據(jù)隱藏的部分在原詞語中的位置,可分為:
(1)藏頭藏詞:隱去詞語的前半部分不說。又稱”前藏詞”、”拋前”、”拋頭藏詞”、”藏頭語”。如:
例1:張老師剛過不惑,可已經(jīng)是著作等身了。
例2:作業(yè)要讓孩子自己完成,做家長的可不能代庖啊。
例1中的”不惑”出自《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隱藏前面的部分”四十而”,用”不惑”指四十歲。例2中的”代庖”是成語”越俎代庖”取后面兩字、隱藏前面兩字得來。
(2)歇后藏詞:隱去詞語的后半部分不說。又稱”歇后”、”藏尾”、”縮腳語”、”歇后語”。
例3:出席這次研討會的是各界知名專家,我去只是”濫竽”而已。
例4:這么做,可要當心螳螂捕蟬啊。
例3中用”濫竽”代替四字成語”濫竽充數(shù)”,隱藏了后面兩個字。例4”螳螂捕蟬”代替”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隱去后面四個字,用前半部分代替整體。
(3)藏腰藏詞;隱藏一個詞語或句子的中間某個成分。如:
例5:王處長沒有別的缺點,只是愛好食性也。
語本《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用剩下的部分”食性也”來表達隱藏的部分”色”。
[辨析1] 藏詞與節(jié)縮。見”節(jié)縮”條。
[辨析2] 藏詞與緊縮。都使得語言表達形式簡化。區(qū)別是:
藏詞是隱藏原來詞語的一部分,保留一部分,但不會增加其他字詞,如用”而立”表達隱藏的”三十”,不會出現(xiàn)”三十而立”一語中沒有的字詞;緊縮有可能增加原來的詞、語、句中所沒有的字詞,如用緊縮形式”三伏”指初伏、中伏、末伏,其中的數(shù)詞”三”是增加的用以表示所指事物數(shù)量的詞。
從另一角度說,兩者所指范圍不同:緊縮包括藏詞,也包括節(jié)縮、數(shù)概等修辭方式。
[辨析3] 藏詞與割裂。見”割裂”條。
[辨析4] 藏詞與會意。見”會意”條。
[辨析5] 藏詞與省略。見”省略”條。
有些修辭學著作認為藏詞也就是固定潛詞,可以看作潛詞的一個次類。
[辨析6] 藏詞與歇后語。都隱去后半部分不說。區(qū)別是:
藏詞是把熟悉的詞語隱藏一部分,只說出另一部分來代替隱藏的部分或者整個詞語,具有很強的書面語色彩;”歇后語”,是由兩個部分組成,前半部分是譬語,用來打比方,后半部分是解語,是對前面比方的解釋,通常只說譬語部分,而真正要表達的語意在解語部分,具有明顯的口語色彩,例如:”我本想幫他渡過難關,他卻說我趁火打劫,真是狗咬呂洞賓。”句子隱藏了歇后語”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的后半部分。
上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暗轉」
下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層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