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梁建民 【本書體例】
【原文】:
噫嘻成王(1)!既昭假爾(2)。率時農夫(3),播厥百谷。駿發爾私(4),終三十里(5)。亦服爾耕(6),十千維耦(7)。
【鑒賞】:
《噫嘻》是成王舉行“籍田”典禮并勸戒農官的詩。
關于此詩的主題及個別字句的解釋,歷來注家分歧極大,莫衷一是。一是認為它是成王“春夏祈谷于上帝也”,《毛詩》及另三家詩并主此說;二是朱熹認為此詩為成王“成農官之詞”;三是認為系“康王春祈谷也”,明何楷《詩經世本古義》、清姚際恒《詩經通論》、方玉潤《詩經原始》、近人陳子展《詩經直解》主之;四認為是成王祈呼上帝之助的農詩,成王為生號,清戴震《毛鄭詩考正》、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主之;五是主張此詩寫成王籍田之事,是成王的近臣向農官傳達再由農官向農奴發令的詩;孫作云《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主之,高亨《詩經今注》、郭沫若《青銅時代》說與之相近。
根據詩的內容,并考以史實,我們認為,這首詩是用于每年春耕開始時的祈谷之祭的祭神歌曲,有著明確的“戒農”、“勸農”的功利目的。郭沫若說,此詩是“成王親耕之前,昭假先公先王,史官們把這事做成頌歌來助祭”(《讀了關于周頌噫嘻篇的解釋》)。這里所講的“親耕”,實質上就是周代所謂的“籍田”典禮。所謂“籍田”,即是古代帝王每于春耕開始前祭祀上帝,且祈告祖先神靈福祐,并親自參加耕田,以鼓勵勸勉農夫努力耕作,求得五谷豐登的一種隆重的儀式。周成王時代的《令鼎》銘文和《國語·周語》都有關于“籍田”典禮及其功用的記載。而這首詩就敘述了成王在已祭祀了上帝之后,即親率農夫播種百谷,并勸勉大家努力耕田,共同勞作的情景。
詩八句,可分兩層。前四句為一層,是成王身邊近臣向農官田畯所說的話。先是用贊嘆的口氣向“田峻”們說:多好呀!成王!你誠敬之心已達上蒼!然后語意一轉,代成王向農官們發出命令:率領這些農夫們,播種百谷莫遺忘!后四句為一層。這應是田畯向農奴們發出的命令。講了兩點意思:首先令農奴迅速推起未耜,耕完方三十里的公田。“駿發爾私”之“私”,實為“耜”之借字,或竟是“耜”字之誤。孫作云論析極精到:“‘發耜’(推犁)才可以耕完三十里地,‘發私’如何能耕完三十里地呢?并且‘發耜’為古人成語,《國語》韋注:‘王耕一墢’,‘一耜之發也’。又《詩經》中凡言農事,無不有‘耜’,……《豳風·七月》:‘三之日于耜’,可見凡農事是離不開‘耜’的。……由此可見,‘發私’決為‘發耜’之誤無疑。”第二層雖只有四句,但卻反映出集體耕種的宏大場面,讀了使人仿佛看到在那春膏潤澤過的廣濶平原上,人聲、翻土聲轟然交響,起伏的人影、揮動的鋤鏟紛紛紜紜,真是一幅絕美的萬眾耕耘圖。
周族重視農業生產,以農桑為立國之本。周族始祖后稷被看做是“播厥百谷”的創始者,奉為“五谷之神”、“農業之神”,代代祭祀,正說明了這點。這首詩反映了周代奴隸社會的農業生產情況,揭示出當時的生產關系,因而具有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從詩歌所做的生動描寫中,我們看到了當時春種生產、播種百谷的盛大景況。郭沫若在《青銅時代》中描出:“(這詩把)周初的農業情形表現得異常明白。農業生產的督率是王所躬親要政之一。土地是國家的所有,作著大規模的耕耘。耕田者的農夫是有王家官吏管率著的。這情形和殷代卜辭里面所見的別無二致。”應該強調,歷史的真正創造者是奴隸,沒有“十千維耦”的眾多“農夫”,周代的農業是發達不起來的。
《頌》詩是統治階級文人的歌功頌德之作,一般說來,氣魄大,文字雅,加工程度較深,本篇也反映了這些特點。
這首詩純用賦體,但敘事精煉,極有層次。短短八行三十二字,就把成王親臨籍田并督率農夫春耕的場景準確而清晰地描繪了出來。從形式上看,四言八句,兩句一意,具有整齊勻稱之美。全詩語言高度概括,但寫得明白清楚,富有氣勢。這體現了《頌》詩所特有的莊重、典雅、昂揚、浩大的風格。
上一篇:《哀郢》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四月》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