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景華
你雋永的神秘,你美麗的謊,
你倔強的質問,你一道金光,
一點親密的意義,一股火,
一縷縹緲的呼聲,你是什么?
我不疑,這因緣一點也不假,
我知道海洋不騙他的浪花。
既然是節奏,就不該抱怨歌。
啊,橫暴的威靈,你降伏了我,
你降伏了我!你絢縵的長虹——
五千多年的記憶,你不要動,
如今我只問怎樣抱得緊你……
你是那樣的橫蠻,那樣美麗!
聞一多
聞一多在四十年代編《中國新詩選》時,將《一個觀念》與《發現》改題《詩二首》。1925年夏天,詩人從美國回來,正值“五卅”運動期間,詩人看到的是封建軍閥統治下如一潭“死水”般的祖國,無比痛心。他希望祖國富強,希望用新的國家觀念使人民的思想統一起來,使中國不再是一盤散沙,詩中的“一個觀念”,實際上是他理想的愛國觀念。再具體說,就是一個關于祖國古老文明的觀念,一個關于五千年歷史文化的觀念。“觀念”是比較抽象的概念,但詩人卻在抽象的概念中浸染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使其形象化。首先,詩人運用擬人化手法,把祖國古老文明及悠久的歷史文化親切的稱為“你”,而詩人就在祖國的懷抱中來傾訴衷腸,讀后使人感到無比親切。其次,詩人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詩的開頭四行便使用了七個比喻,用倒裝的句式發問:“你是什么?”,然后通過一系列的暗喻給以回答:你是令人回味值得探究的,你美麗可愛甚至近于謊言,你催促著人們不斷地思考問題,你是如此吸引人致使人眼花瞭亂,你是那么神圣莊嚴又使人感到親切無間,你能點燃人民心中強烈的火焰,你原本是那樣深沉動人而今卻被人所埋沒,只發出微弱的聲音。通過這些比喻,幻化出一個形象可感的、雄闊的“觀念”。接著仍然是用比喻,“我不疑,這因緣一點也不假”,詩人毫不懷疑自己一生下來就是中國人,也就是說自己是這個“觀念”的一部分,詩人把祖國比作海洋,而自己則是海洋中的浪花;祖國是一曲動聽的樂章,而自己則是樂章中的一個節奏。接著又把祖國的古老文明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比作“橫暴的威靈”和“絢縵的長虹”,是那樣威力巨大、光彩奪目甚至使人降伏于它,也就是說詩人與偉大的祖國溶為一體了。
最后三句詩人直抒胸懷,詩人完全傾倒于祖國的懷抱中(五千多年的記憶),而且緊緊地擁抱你——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和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你是那樣具有不可抗拒的威力,又是那樣美麗動人,到此詩人的感情升華到頂點而結束全詩。
在藝術上最突出的是成功地運用了比喻,由于一連串生動比喻的運用,使抽象的“觀念”化成了具體地形象化的、可以觸摸到的祖國燦爛的歷史文化。使我們受到鼓舞感到自豪。
在藝術形式上除了體現《死水》的整齊風格外,又有獨創性,詩不分節,一氣呵成,這就較好地順應了一發而不可收的激情,同時也較好地把眾多、分散的意象連結成統一的整體,較好地表達了詩的主旨。詩歌的韻腳也靈活多變,兩句押一韻,且韻腳在不斷地變換。
上一篇:(美國)埃茲拉·龐德:一個女郎
下一篇:蔣捷:一剪梅(舟過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