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誕生
篆縷1消金鼎。醉沉沉、庭陰轉午,畫堂人靜。芳草王孫知何處?唯有楊花糝2徑。漸玉枕、騰騰春醒。簾外殘紅春已透,鎮無聊、殢3酒厭厭病。云鬢亂,未忺4整。
江南舊事休重省,遍天涯、尋消問息,斷鴻5難倩6。月滿西樓憑闌久,依舊歸期未定。又只恐、瓶沉金井。嘶騎不來銀燭暗,枉教人、立盡梧桐影。誰伴我,對鸞鏡。
——李玉·賀新郎
完全讀懂名句
1、篆縷:指香煙繚繞像篆書的環曲?????????????????????????????。2、糝:散落。3、殢:沉迷、困擾。4、忺:愿。5、鴻:喻指信使。6、倩:托。
銅鼎香爐的煙縷像篆書般繚繞升騰。醉意沉沉中,見庭院樹蔭轉了正午,那人在畫堂里好寂靜。芳草天涯,不知王孫何處留蹤影?只有暮春楊花柳絮灑滿小徑。春光漸去,將我從枕上驚醒。簾外是凋殘的落紅,春色已熟透,終日百無聊賴,總借酒消愁,弄得倦怠如病。滿頭如云鬢發亂紛紛,想梳理卻無心修整。
不愿再回想過去的江南舊事,只愿走遍天下去尋訪消息,只可惜能寄書信的鴻雁卻再也不捎來消息。月光灑滿西樓,我一直倚欄遠望,可是卻依舊盼不到他的歸期。又怕像銀瓶沉落金井。昏暗了銀座燭燈,也不見駿馬嘶叫著歸來,教人枉然佇立在月下梧桐暗影里。還有誰陪伴我,對著鸞鏡畫眉描容?
詞人背景小常識
李玉,生平不詳。《全宋詞》錄其詞一首。
名句的故事
李玉的這首《賀新郎》,別題作“春情”,寫的是一位多情女子因思念遠方情人而百無聊賴、情傷不已的心情。其中“月滿西樓”一詞雖然不是李玉首創,但卻極為膾炙人口。
我們可以發現,在古人的詩詞之中經常喜歡使用“西樓”二字,例如李后主的“無言獨上西樓”,以及李清照的“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也許有人要問,為什么文人們不愛“東樓”、“南樓”、“北樓”,可卻偏偏獨愛“西樓”?對此,有人曾試圖加以解釋,認為在古代,“西樓”乃是人們約定俗成的歡宴之地,也就是人們通常舉行相會、別離的宴會所在,因此懷念“西樓”,也就是懷念過去與友人、戀人在一起相聚甚或別離的場景與時光。
無論古人獨愛“西樓”的原委是否真是如此,但由于此二字經常在文學作品中出現,因此也就承襲一直以來的用法,繼續“獨上西樓”,然后在西樓上緬懷已逝去的親情、愛情與友情。而“憑欄”的用法,其實也與“西樓”如出一轍。
但歸根結底,文人們喜愛使用某些詞句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作詩與填詞都有一定的規范,也就是相當講求“句式”與“平仄”,特別是詞。人們常說填詞,“填”詞,這個“填”字極有可能便是造成文人們將舊有詞句“移為己用的”一個原因,畢竟獨創不是件容易的事,如能巧妙地將已存在且符合平仄的句子用于自己的作品之中,也未嘗不是一個省時省力的妙招。
歷久彌新說名句
雖然“西樓”的存在由來已久,但相信不少人之所以對“西樓”二字留下深刻的印象,全是由于鄧麗君小姐所演唱的那一首《獨上西樓》;這首歌不僅讓我們體會到演唱者輕柔悠揚的嗓音,也了解到原詞作者南唐后主李煜的滿腔情思。
而若說及“月滿西樓”的普及,當然不能不提到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一剪梅》:“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其次,又不得不歸功于瓊瑤女士,畢竟她不僅寫作了一本同名小說,并且還自己填詞,譜就一曲《月滿西樓》,將這四個字的內在意蘊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月圓時候/明月照滿西樓/惜月且殷勤相守/莫讓月兒溜走。”
或許有人會認為,將古代詩詞中優美的詞句抄下,時時吟哦、回味,不免有些“強說愁”的感覺,但古人說的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只有多看、多讀、多寫,才能讓自己下筆時不至于死咬著筆桿,腸枯思竭了半天依然腦袋空空。學習將古詩詞轉化為自己筆下文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極有可能會流于“東拼西湊”的窘境。或許我們現在便可以開始嘗試,試試看是否能效法“月滿西樓憑闌久”的方式,將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情意內化為自己的文字,然后以新時代的筆法,創造出幾個屬于自己的句子。
上一篇:《錦瑟年華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宋詞名句解讀鑒賞
下一篇:《嘆西園,已是花深無地,東風何事又惡》宋詞名句解讀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