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不用多作介紹,你一定早已讀過這首著名的唐詩了。自古以來,人們都把這首詩當作了一種生懷凌云壯志,卻又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士大夫式的悲壯情懷,其實詩的底蘊全在其外。人們這樣認為多半出于對作者生活背境的考量。如作者直諫上書,獻計獻策,不但不得重用,反被降職受罰,于是乎,在郁郁不得志中,悲天憫人,寫下了這首流芳千古的名句。
千百年過去了,作者及那個時代已隨風而逝,然而當我們一吟唱起這首詩,無論人生境遇如何,心中不免怦然一動,難以抓住卻又揮之不去,為什么?“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寥寥幾句,馳騁于天、地、人之間,有一個不甘寂寞的生命,仰天長嘆: 我從何處來?我又將走向何處?冥冥的訴求之中,點出了這道生命都將面對的永恒的主題。語言蒼勁奔放,慷慨悲涼,縱橫于歷史、時空, 生命的絕望與清醒并存,這就是這首詩的回味無窮的魅力所在。其實古時候的人是非常知天命、識運理的,真正的士大夫,既不會為求功名不得而怨天尤人,亦不會因名利場中的得意而沾沾自喜,他們追求的是一種“朝聞道,夕可死”的人生境界,緣于此因,這首詩方被人們推祟備至,因為詩境界已超越了本身的就事論事,提煉出“我從哪里來,我又將走向何處”這道人生的命題,故而深具內涵,千古不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當我們呀呀學語不久的夏夜,我們的長輩便要教我們這首詩了。穿越歷史的長河,歷經歲月的千錘百煉,這首詩依然年輕,象生生不息的種子,在世世代代的生命中播下經久的記憶,光芒燦放,余音繞梁。古往今來,懷鄉之作浩若煙海,唯有它,吟誦不止,代代相傳。其實這里的故鄉,它已超越了現實中那個短暫的時空,引伸到更廣闊的對生命歸宿這種哲理的思考,成為心靈永恒的主題,故哪怕你足不出戶,就在自己的“家”中讀起這首詩時,依舊深遠悠長,有一種說不清道不白的共鳴。其實,這就是這首詩打動人的內涵所在:在這塵世中,哪里是我們真正的家?哪里是我們真正的故鄉?生命在無望中尋覓,在迷失中向往回歸的家園。
若是懷念那個實實在在有形的故鄉,作者自然會朝著一個東,西,南,北方向去望,去寫,但這里卻不是,是“舉頭望月”。為什么?因為生命有迷的一面,也有明白的一面,迷的一面不知今夕何處,而明白的一面卻知生命是從那上面掉下來的,當然是“舉頭”而神往了,這便是懷鄉之作散發的永久的魅力,因為它觸動了生命內在最關注的主題:我想回家。
上一篇:《過客與歸人》李白研究
下一篇:“詩仙”李白的絕代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