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題解】
王維(701-761),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唐代詩人,畫家。幼時通音律,工書畫,善屬文,多才多藝。開元九年(721)進士,任大樂丞官。開元二十二年(734),得宰相張九齡引薦,推為右拾遺,調升監密御史。開元二十五年后,對權奸李林甫當朝,張九齡遭貶罷相有所不滿。曾一度奉命出塞,在涼州住了一個時期。開元二十七年,他自涼州回到長安。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被俘,在脅迫下,曾受偽職;亂平后,以此論罪,降官為太子中允。乾元二年轉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王維早年政治上有進取心,晚年態度消極,居藍田別墅,過著悠閑的隱居生活,從山水景物中尋找生活樂趣。自安史亂后,他已無心仕途。作品以詩為主。他的詩題材、風格多樣,藝術造詣很高,其中尤以山水田園詩的成就最為突出。前期創作多為邊塞詩,雖也有仕途坎坷的感嘆,但抱負猶存,未失豪邁歡樂之心。《使至塞上》、《少年行》等,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送元二使安西》曾譜成《陽關三疊》的送行曲,是婦孺皆知的贈別名作。后期多為描寫隱居生活,表現閑適情趣的山水田園詩。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清新自然,詞秀調雅,并能用繪畫、音樂之理通于詩,具有詩情畫意相結合的特點。故蘇軾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與孟浩然并稱“王孟”,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名篇甚多,《山居秋暝》、《終南山》等,尤為傳誦之作,對后期影響較廣。其散文也具同一特色,以《山中與裴迪秀才書》最為著名。有《王右丞集》。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在重陽佳節懷念家鄉的兄弟。農歷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古時有在重陽節登高的習俗。山東,指華山以東。這里以“山東”代家鄉。
【解讀】
全詩四句,詩意發展分兩層。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我獨自一人客居他鄉,人地生疏,舉目無親,感到異常的孤獨與寂寞。每每遇到良辰佳日,就倍加思念故舊親人。〕
第一層,著意寫“獨”、“異”,使詩的波瀾突起,深刻地寫出了客子孤寂的情懷。“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表現身處異鄉無限思親的佳句。特別是句中的“倍”字,意承“獨”“異”,將客子熾熱的鄉思寫得深刻動人。
第一句,寫異鄉游子的愁情悲緒,孑然無依的凄涼之感,一“獨”字兩“異”字,客子悲涼之情可見。“獨”字,極為形象地寫出了客子的鄉愁,游子的孤獨之感。少年王維久客他鄉,固然他富有理想,但遠離故土無親無故,那種難以名狀的伶仃之感油然而生。“獨”字,色彩壓抑、憂傷,但這里面隱藏著詩人的進取心、求取功名的熱情與迎擊困難的決心。“異鄉”,“異”字緊承前文的“獨”字,既“獨”且“異”是夠悲涼的,心靈的空寂是可以想見的。“獨在異鄉”的“異客”,每想到家鄉會感到:人是格外的親,水是格外的綠,天是格外的藍。這一切都含于“獨”與“異”之中。由此可見,“獨”字分量之重,兩個“異”字鄉情之濃。一“獨”兩“異”互相應合,感情色彩悲涼,極為深刻地寫出了孤獨冷落之感,和思鄉念親之情。“在”和“為”字,深化了“異鄉”的氛圍,增強了“異客”的陌生感。將他鄉客子悲涼的內心世界活畫了出來,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力。
第二句,以通俗的語言寫“佳節”來臨,觸發鄉思,不能自控。句中的“倍”字精當之極,耐人尋味。美好的節日稱之“佳節”,諸如春節、清明、仲秋、重陽等。“節”前冠以“佳”字,含義極為豐富:家人的團聚,故舊的會晤……“佳節”,是一個美好的字眼,也是一個有著豐富思想情感的字眼。“佳節”,是美好的化身,是歡樂的象征;在“異鄉”孑然只身,“每逢佳節”,那種情味兒叫人不敢思想,但又不能不思不想,洶涌的思念之情會把人沖擊得鼻子發酸,心靈打顫的。“佳節”,往往是他鄉客子難以逾越的感情關。“每逢”的“每”字,具有雙重意味:一是指全部佳節中的任何一個;一是指遇到“佳節”無一例外。“每逢”,映照出了詩人鄉情巨浪的密度。“倍思親”,平日思鄉情絲便綿延不斷,遇上“佳節”這樣的誘發因素,猶如決堤的水,奔騰起來,奔向家鄉,奔向親人。“倍”又源于“獨”“異”,羈旅之人在陌生的環境中,孤獨無依之感尤為強烈,思親也就愈甚。一個“倍”字,將悠悠的鄉思情,郁郁的離別緒,切切的思親情懷,表達得淋漓盡致,感人至深。
“每逢佳節倍思親”,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它概括了人的情感普遍規律。人人都有誕生的故土,故鄉是新生的發源地,是幼小生命的搖籃,那兒有生育自己的父母,教養自己的師長;那兒有孩提時代的足跡,有自己踏過的青山綠水。這一切植根于客子的心底,融于客子的熱血。故鄉的風情與陌生的“異鄉”形成強烈的對比,“每逢佳節倍思親”便應時應景而生,產生了強大的感情沖擊波,超越了地域,超越了國界,人們都喜歡它,吟詠它,歌唱它。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我在這遙遠遙遠的異地他鄉,猜想到兄弟們都登上了高處,頭上插著茱萸,定會發現少了我一個人,這是多么遺憾的事。〕
第二層,不正面寫自己的鄉思情,猜想家鄉兄弟重陽登高,遍插茱萸時思“我”,反襯出詩人思念親人的熾熱情感。
第三句,詩未順接“倍思親”直敘下來,筆鋒突轉,另辟新徑,改寫故鄉兄弟“登高”,境界新奇引人。重陽“登高”是千載沿襲的傳統,是代代相傳的習俗。昔日家鄉的“登高”,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留下了甜蜜的回憶,這是詩人在重陽佳節“倍思親”的根本緣由。“遙知”,千里迢迢而“知”,異鄉風情習俗有別,更襯出了“遙知”的強烈。這時客子思鄉念親之情深切,只得以“遙知”尋求慰藉。“遙知”承上聯的“倍思”,因“倍思”而致“遙知”,“倍思親”的熾熱情感,使人夜不成寐,日不思食,這里面有一顆客子的金子般赤誠的心,火一般的情,否則“遙知”就失去了生活的真實。“遙知……處”,形象地寫出“遙知”這條線的兩端,遙遙相對,情絲相連,更襯出了詩人對家鄉的相思。詩人不寫自己的鄉思之深,只寫“山東兄弟”的登高,他的悲凄之情已溢于言外。
第四句,“遍插茱萸”寫出了兄弟“登高”的盛況,映襯“少一人”的遺憾。“遍插”,極言無人不插,人人皆插。詩人“佳節”的美好憶想,他鄉的“遙知”,映出了“遍插”的節日景象。“茱萸”香味濃烈,傳說可以消炎,驅邪。“遍插茱萸”,是家中親人們對邪惡的驅逐,對美好的追求,對平安的祝愿。“佳節”若干,詩人特別有感于重陽,就在于“遍插茱萸”的象征意義。家人歡度佳節,但“少一人”,使“佳節”度而不歡,“山東兄弟”為此至為遺憾。這種寫法,意新情深,曲折有致,十分感人。詩人萬千情絲的兩端,一頭是客鄉,一頭是故鄉,筆墨盡在寫故鄉,客子的孤獨形象見于言表。詩人為“山東兄弟”登高“少一人”,而感到無比惆悵。這種寫法反襯得詩人的鄉思更為強烈,深沉。
【綜述】
詩通過思念“山東兄弟”的敘寫,和對“山東兄弟”思“我”的“遙知”,表現了詩人久客“異鄉”,適“逢佳節”,倍加思念親人眷念故鄉的思想感情。
詩的語言質樸,爽直,字字真情,句句實意,直敘之中,充溢著一股真摯、強烈的感情熱流。“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句,是表現身處異鄉無限思親的佳句。后兩句不寫自己的“思親”之切,而寫自己猜想親人思“我”,更反襯出“我”“倍思親”人之情。構思精巧,別有情味。
上一篇: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
下一篇:王維《觀獵》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