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題解】
選自《唐宋名家詞選》。作者柳永(約987-約1053),初名三變,字景莊。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詞人。為人放蕩不羈,因不得志,多混跡于歌樓舞榭,流連坊曲。據說科舉考試時,宋仁宗見了他的名字,說:“此人風前月下,好去淺斟低唱,何用浮名,且去填詞!”特意將他落第。他又以不滿的態度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后改名柳永,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中進士。然仕途坎坷,并未得到重用,一生潦倒。因排行第七,又曾官屯田員外郎,故有柳七或柳屯田之稱。
作品以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見長,善于捕捉物候的變化,點染離情別緒,凄楚動人。又多描繪城市風光,能反映出北宋時期社會經濟繁榮和市民生活的面貌?!队炅剽彙罚ā昂s凄切”)、《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等為其代表作。他繼承并發展了民間詞和文人詞的優良傳統,超過了他以前詞人所達到的成就。詞作工于鋪敘,善用口語,音律諧婉,語言通俗明暢,詞意真切妥貼,普遍受到人們的喜愛,“傳播四方”,“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彼炝暸f調,并能創制新調,創調之多,超過其他詞人,而且大都為長調。當時有人認為“詩當學杜詩,詞當學柳詞”(張端義《貴耳集》)詩僅存《煮海歌》一首,描寫鹽民貧苦生活,真實深刻,風格較詞別致。有詞集《樂章集》,流傳后世者二百余首。
《雨霖鈴》本是唐曲,傳說是唐明皇在入蜀棧道中為悼念楊妃,仿照雨中車騎的鈴聲制成的。柳永這首寫離情別緒的詞,故選用了這個低沉怨抑的調子,和作品內容相配合。
【解讀】
全詞上下兩闋。上闋記別,主要寫離別時的情景。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薄舶頃r分,你送我來到長亭,這時候陣雨剛過,寒蟬似通人意,凄凄悲鳴?!?/p>
多么平易,多么自然。詞一落筆,作者就用了白描手法,突出秋天的特色,渲染出一種傷別離的氣氛?!昂s”,一個“寒”字點明了時令,與下文“清秋節”相照應。天氣漸寒晚秋時節的蟬,已預感到生命的不久,發出了凄清悲切的叫聲,造成了一種傷心別離的氛圍。詞人本就懷著一種傷心的情感,聽到了這蟬鳴聲就更產生了凄涼之感。這是寫詩人之所聞,所感?!皩﹂L亭”,是寫送別郊外。誰“對長亭”?當然是詞人,及送行的詞人的情人?!伴L亭”,古時驛路上十里設長亭,五里設短亭,是供人歇息或送別的地方。因而,這地點也包含有別離之意。通過一個“對”字,可以見到離人惜別時無限留戀的神情。一個“晚”字,更具體點明時已傍晚。這是寫詞人之所處,所感。從后文的“都門”看,“長亭”應在汴河岸上。汴河兩岸,多植楊柳,因此詞人寫到“長亭”,往往與柳樹聯系起來。柳和蟬有不解之緣,柳樹多的地方蟬總會特別多,因而詞人把柳和蟬并寫。“驟雨”,急雨。“初歇”,剛停。深秋的急雨才停,更增幾分寒意。是寫詞人之所見,所感。
晚秋的一陣驟雨過后,景色格外鮮明,不時傳來凄切的蟬鳴聲,又是在暮色蒼茫時分,這形象,這聲音中有一種異樣的情調,面對著這送別的長亭,是多么動人愁思!這層,著重創造一種觸動離情別緒的氣氛,給人一種無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詞情感的基礎。這里,重在抒情,融情入景,從抒情寫景中自然地帶出與戀人分別的時間——深秋傍晚,地點——送別長亭,環境——寒蟬悲鳴,驟雨剛過。雖未著一個“別”字,但離情別意,已蘊含其中。這種氣氛的渲染,為下文寫離別作了鋪墊。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在這汴都城外餞別的宴席上,我情緒抑郁,正在戀戀不舍的時候,船家卻又催人出發?!?/p>
寫離人的心情,寫實不忍別又不能不別的情景?!岸奸T”,汴京,即東京(今開封)門外?!皫わ嫛保瑢憚e筵,搭起篷帳設宴餞行之意,在小館餞行也屬同義?!盁o緒”,沒情緒,心情不安。眼前“長亭”外雨停了,日暮了,催人別離的時刻已將來到,本無心緒飲酒,因傷于離別;但又不能不飲,因愁緒煩亂,只能以酒澆愁,愁緒與酒一并飲下。是寫詩人無所措的神態。這六個字,寫出了離別的地點、離人的動態和情緒。“留戀處”,正在留戀不舍的時候。手執著餞行杯,眼含著別離淚,正在依戀纏綿之際,突然聞“蘭舟催發”,無情的船家已經催促他上船趕路了。離別是一顆苦果,可是嚼著這苦果卻另有一番意味在心頭,使人不忍即去。“蘭舟”,用木蘭刻成的船,此為船的美稱?!按甙l”,感情色彩很深,寫出了情人間的“留戀”到了何種程度,依依不舍,難分難離;也描繪出了詩人的“無緒”是一種怎樣的情狀,已經到達了魂消的程度。這兩句平鋪直敘,不形容,無比興,只是把“帳飲”與“蘭舟催發”聯系在一起,在人和事的沖突中,便把難舍難分之情全部抒發出來了。欲飲無緒,想留不能,委婉動人。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薄彩治罩?,充滿淚水的眼睛相互望著,有多少話要說??墒谴丝?,喉嚨竟像被什么堵住了似的,什么也說不出。〕
進一步刻畫一對戀人臨別時難舍難分的情狀。船夫催發,不得不發;有心留戀,不能便發,也就“執手”告別,倆人手握著手,緊緊地不放,分手之前的執手,不忍遽離之情溢于體表?!跋嗫礈I眼”,一雙情人相對而視,淚眼望淚眼,淚更流,這淚水飽和著離情,浸透了別恨。這一對淚人兒,此時憶昔日歡聚,敘今日別苦,想他日離分,正有千言萬語要說,有多少叮嚀囑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竟無語”,傷心淚流,感情潮涌,不知從何說起,泣不成聲了。“無語”的空白,可給讀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讀者可以從“執手相看淚眼”的情態上,想象到“無語”中所包含的萬語千言。這是以無聲表有聲的藝術手法,既含蓄,又生動,可謂妙境。“凝噎”,氣噎喉堵,說不出話來。是什么堵塞了喉嚨?是離愁,是別恨,還是欲流未出的淚水呢?
這里,描寫離別的場面,對戀人惜別時的神態描繪得栩栩如生?!皥淌帧?、“淚眼”、“無語”、“凝噎”,既是肖像描寫,又是心理刻畫,也是細膩的動作描寫,不用一個形容詞,不加渲染,離人之態,便全盤托出,表達了情人雙方極其復雜的心理,把離情別緒刻畫得淋漓盡致,寫出了動人惜別的一場。
以上都是實寫當時的情景。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想到我這次離去,去到那千里之遙的南方,舟行水上,煙波朦朧,抬望眼,那夜霧深沉的楚地天空多么遼闊?!?/p>
寫握別時的想象,推想別后所歷情景:點出遠別的去所,寫旅程的遙遠和旅途生活的孤苦。令人神往,詩意深遠,別具意味。用“念”字領起,一直領到下闋別后心情的描寫,表明這些都是想象中的情景。點明“去去”,然后再用“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三種景物來渲染,襯托出離情?!叭トァ保B用巧妙,離開了心愛的人,去了又去,一程又一程,越去越遠。它又與“千里”緊連,極寫旅途之遙,前路無涯,暗含著無限的離情之恨。“煙波”,是寫實,寫水程,寫汴河上的水面像輕煙籠罩,浩渺無際,是令人愁的景象。離人心中彌漫的愁云,又多像這水上的“煙波”?!澳红\”,暮色蒼茫,云籠霧罩?!俺脸痢?,傍晚的云氣重重地壓下,詩人的心境又多像這“沉沉”的“暮靄”。從汴河南下,是古代楚國的地方,所以說“楚天闊”。詩人只覺得眼前煙波浩渺的江面連著楚天,那空曠的南方天際,籠罩了一層黯淡的色彩。此去路遠,別后時久,千里江上使人憂,萬頃煙波令人愁。這兩句也是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寫法。時近黃昏,景色模糊,在這黯淡的景色中,那詩人的傷別離的心情就變得越發黯淡了,更何況前途渺茫,宦途艱險,未來的生涯孤寂艱辛!這樣,給讀者的感受就不只是自然景色的黯淡,更深刻的是這種景色中充滿著無際的離愁別恨,進一步深化了傷感。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自古來,多情人離別時都很悲傷,而今咱倆就此分手,更何況在這深秋清冷的晚上,更令人難以忍受!〕
緊承上文,直抒胸臆,點出離別的冷落?!岸嗲樽怨拧?,即“自古多情”的倒裝,“多情”前置,起強調作用,用以襯托。點明“傷離別”,又以“冷落清秋節”來渲染,就更增傷感?!案强啊比?,表露了詞人愁腸百結,無法排遣。這兩句,是說理文字,重在達意,看似全篇的主旨,是敘述全篇本意的。詞人有意地把個人的私情作為具有典型意義的問題提出,說明在凄涼的深秋時節,在一向被認為是令人生悲的時節,這種難忍的離情,“自古”以來,凡是多情的人都會有的。這樣把個別的現象提高到一般的合情合理的現象,便擴大了這首詞的意義?!袄渎淝迩锕潯保c上闋寫時令的“寒蟬凄切”、“驟雨初歇”相呼應;“傷離別”,總括上闋“相看淚眼”、“無語凝噎”所敘之事,又啟開下文所想,起承上啟下作用。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薄步裢砭菩训臅r候,我身在何處?也許泊舟楊柳岸邊,晨風凄涼,天邊掛著如鉤的殘月?!?/p>
以虛擬手法,寫設想中別后的景況,用“楊柳岸”、“曉風”、“殘月”三種景物來點染,創造出一種凄涼的藝術境界,進一步烘托別情,使感情抒發得更加濃烈?!敖裣?,緊承上闋“對長亭晚”的“晚”字、“暮靄沉沉”的“暮”字寫來,表明時間又有推移。“酒醒”承接“帳飲”,可見“帳飲”雖說“無緒”,但借酒澆愁,還是飲得沉醉了。是承接上闋“念去去千里煙波”兩句寫來,是深一層的想象,想到酒過幾時消,人過幾時醒?人醒時,船已到“千里煙波”的“何處”,人已在“楚天闊”的“何處”呢?詞人恍惚感到自己酒醒時,乘一葉扁舟,依泊河岸,不見了戀人,只見疏疏的“楊柳”,好似與人依依惜別,是寫近望岸邊所見;“曉風”輕拂,是寫舟中人所感;“殘月”微明,是寫遠望天邊所見。這情景是多么令人難堪,撩人凄清之感。此時,情人又是一種怎樣的心境呢?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歷來為人們所傳誦的佳句。那么,為什么特別為人們所欣賞,甚至有人以這兩句詞來代表柳詞呢?因為這兩句詞虛景實寫,集中了許多觸動離愁的景物,構成了凄清的意境,反映了游子的心境,情調悲凄,表現了詞人的情懷。因為,離人飲酒,是以酒澆愁,是以酒麻醉方休的?!熬菩选?,無疑愁亦醒。經麻醉后醒來的愁,就倍感傷愁,無法排遣。因為,詩人酒后醒來第一眼看到的景物便是觸動人們離愁的岸邊“楊柳”。自有灞橋折柳的故事以來,楊柳和離別似乎已有必然的聯系了。因為,詩人“酒醒”后看到的“殘月”,天還未亮時的景象,都特別凄清,最易觸動人們的離愁,寫出了一種懷念親人的境界。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一別,一年又一年,即使有美好的日子和景物也形同虛設,無心觀賞。即便有多少深情蜜意,又能對哪個人訴說!〕
這四句,是更深一層設想一別多年之后慘不成歡的凄苦,以顯示戀人間的深情。詩人離別相愛的人“此去”,不是十天半月,也不是一年半載,而是“經年”,別后時久,時間越長,思念之情便也越長,綿綿不盡。“應是良辰好景虛設”,即“良辰好景應是虛設”。在漫長的歲月里,黎明,又一個黎明,春天,又一個春天;有多少“良辰”,又有多少“好景”,東升的旭日,藍天的明月,春天的綠水,秋日的青山,誠然是值得欣賞流連的,但誰與為歡?離開了心愛的人,不能與戀人共賞,也就沒有心情去欣賞流連了,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虛設”嗎?又何只是等于“虛設”呢,每逢“良辰”,每遇“好景”,反倒會引起對情人的難忍的思念,勾起無限難遣的傷情。這是一種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以樂景反襯哀情,其哀情更深切。不寫別后如何冷落寂寞,怎樣思念,而寫良辰好景虛設,則冷落寂寞之狀可見,思念之情可以想象。詩人突出了即是“良辰好景”也等于“虛設”,引不起愉悅,那么平常日子的難挨就不用說了?!氨憧v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即誰與共話?末句以有情難述作結,更是余怨無限,余味無窮。這一反詰句把剛剛興起的感情又戛然收住。這樣結尾,包含了無限的意義,收到了言雖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使讀者想象到,詩人和他的戀人平日里是有多少說不完的歡樂事,而今久別怎不感到無比的苦痛。
【綜述】
《雨霖鈴》是一首抒寫別情的詞,以“冷落清秋節”為襯托,描寫一對戀人在郊外離別時難舍難分的情景和想象中別后孤寂生活的景況。這首詞是柳永離開宋都汴京(今開封市)前往浙江赴任屯田員外郎時,與情人話別之作。
詞人政治上失意的抑郁和失去愛情的痛苦交織在一起,內心充滿哀怨作此詞以寄托離恨。
這首詞,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歷來為人們所欣賞,是寫別情的典范之作。
全詞以“別”為中心,一切都圍繞傷別著墨,但很少直接寫別時如何難舍難分,多以想象別后的情事表現,詞中只出現了一個“別”字,但通篇無一處離開別意,使詞產生了迷人的魅力。上闋寫離別時間、地點、環境,寫餞別“帳飲”,寫想象別后的遠行。下闋用虛擬手法,設想遠別后的思念,久別后的凄涼。作者無論寫當前的或別后的心理活動,寫離人對戀人的離情別緒,都通過鮮明的形象展示在讀者面前。詞用反復鋪寫法,既寫眼前的離情,又寫未來的傷感,處處以景物描寫烘托離情,時時訴說衷腸又直陳離情,這樣便寫出了真情。情景分合,情為景用,景為情設。上闋共九句,情景相間。下闋,章法也與上闋大同小異。這首詞寫情景,并非只是簡單地相間排列,其中又有深淺不同的層次。章法句法也都有變化,靈活多姿。全詞寫得虛虛實實,情景真切,句句是別,字字關情。
至于聲調音節的美妙,自然流轉,清晰明朗,使讀者易于受其感染。
《雨霖鈴》,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其中佳句“楊柳岸曉風殘月”,堪稱柳詞風格的典型代表。
柳永抒寫愛情的作品,有不少是染有消極頹廢色彩的,是應指出的。但這首詞來說,思想感情是健康的,藝術技巧更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上一篇:柳宗元《江雪》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
下一篇:王之渙《登鸛鵲樓》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