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
—烽火狼煙中,我心懷家國天下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搖那可度,絕域蒼茫無所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高適《燕歌行》
古代詩人經常會被以不同的標準來歸類并稱。
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并稱為“大李杜”,李商隱和杜牧則是“小李杜”。中唐詩人元稹和白居易都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作品風格相近,因而被并稱為“元白”。山水詩人謝靈運和他本家的另一位詩人謝朓并稱為“大小謝”。高適和岑參擅長寫邊塞詩,并且都是此中翹楚,杜甫在詩中把他們倆并稱為“高岑”。
岑參的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其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句廣為流傳。而高適最出名的一句詩大概就是《別董大》中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了。
《燕歌行》是高適的代表作之一,近人趙熙稱其為“高適詩中第一大篇”。在詩的序言中高適說明了這是一首和詩:“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這位張公指的是唐朝名將,時任幽州節度使的張守珪。
唐朝詩人經常借漢朝之事來表達對本朝的看法,比如李頎的《古從軍行》。這種現象十分正常,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誰敢妄自議論朝廷?蘇東坡就因為在詩中表達了幾句對王安石變法的不滿,結果一場“烏臺詩案”差點把他整死。
因此,詩人在落筆之前都會好好掂量掂量,聰明人就不會直接對本朝事指指點點,來個迂回一點的比如借古諷今,或者指桑罵槐也行,總之就是不能被人抓到把柄。《燕歌行》的第一句“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其實是指,唐朝東北邊境上燃起了狼煙,揚起了塵土,唐朝的將軍離開了家,要去邊境上與敵人作戰。
要理解這首詩的意思,還得清楚其背景。高適對東北邊塞的軍事一直很關心,當時的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立下了戰功,仕途有所得意。之后,張守珪又逼迫平盧軍出兵契丹,先勝后敗。張守珪大概是怕上面責怪,報喜不報憂,隱瞞了敗績只上奏了戰功。張守珪的一個幕僚為了拍馬屁,寫了一首《燕歌行》歌頌張守珪的軍功。高適看了之后,有感而發,落筆寫下了這一首同名詩。
一般都認為高適寫這首詩是為了諷刺張守珪,但確切來說,高適是對事不對人,就這件事發表了他的看法而已。詩的真正主旨,意在譴責將領得意忘形,驕傲輕敵,使得敗績連連,士兵和當地百姓都被殃及,身心受到了極大的痛苦。
這種事自古有之,有些將軍為了自己的仕途,不管士兵的生死,只會一味用蠻力。漢武帝時期,貳師將軍李廣利對大宛的一戰就犯了類似的錯誤,不過錯不全在李廣利,漢武帝因李夫人的緣故急著給李廣利弄個職位比較高的官當當,于是不管他是不是這塊料,給他一批兵馬就讓他向玉門關出發了,結果頭一次攻城輸得很慘烈。可惜了那些死去的士兵,全都成了李廣利加官晉爵的墊腳石了。
自古男兒熱血,常以保家衛國為己任。誰家出了一位比較厲害的將軍,祖孫三代都會享受到他的榮耀,如漢朝大將霍去病,即便年紀輕輕就戰死沙場,但因為他的赫赫戰功,幾千年后的今天,還是有不少他的忠實崇拜者。高適也覺得,男兒本就該騎馬縱橫天下,殺匈奴,保家國。若能一舉獲勝,將士們的士氣也會隨之高漲,豪氣萬千。
然戰爭是無情的,勝利可以用幾個月甚至幾年的謀劃去換來,但失敗往往會出人意料。若實力相差太大,失敗還能接受,畢竟勝敗乃兵家常事,今天敗了未必明天不會成功。就怕有些將軍只會尋歡作樂,到了要上場殺敵的時候,把全部的擔子仍在士兵們身上。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上下句就是個鮮明的對比,士兵們在戰場奮勇廝殺,狂沙卷鮮血,將軍們卻在營帳里喝酒賞月,看美人翩翩起舞。無論怎么看,這都是一種極大的諷刺。三歲小孩都知道,一場仗能不能打贏,不能完全靠士兵,為什么衛青霍去病就能打勝仗李廣利就不能?將軍如何指揮,如何統籌,這在戰場上都是十分關鍵的。
就像高適詩中所寫,將軍貪生怕死躲在營中享樂,只讓士兵去拼命,士兵們本身就憋了一肚子氣,打仗時怎么可能發揮出最好的水平,不返回營帳先把這群膽小鬼解決了就已經很對得起他們了。
戰爭打贏了,功勞大多是將軍的,除非表現特別突出的士兵才能晉升??。他們在邊塞常年見不到家鄉親人,一旦上戰場,很有可能今生再也無法回鄉,“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他們家中的妻子正日思夜想,盼著他們回去,誰能料到是這樣的結局呢?
若將軍和士兵能齊心協力,同仇敵愾,就像《詩經·王風·無衣》所唱的那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雖敗猶榮。
所以在詩的結尾,高適感嘆了一句:你沒看見拼殺在戰場有多慘烈,現在我還思念著用兵如神,愛護戰士的李將軍!這位李將軍指的是西漢大名鼎鼎的“飛將軍”李廣。
李廣出身戎馬世家,祖上乃是秦朝大將軍李信。在當時,李廣是公認的勇將,一生不知打了多少勝仗,為時人敬佩。值得一提的是,李廣為官清廉,愛兵如子,對受傷的士兵常常親自慰問,關懷備至。因此士兵們都自愿跟隨李廣出生入死,士氣十足。得將士們如此擁戴,他能立下那么多戰功也就不奇怪了。
可惜,幾千年來能出多少個李廣?不是誰都有李廣那樣的心胸和謀略的。烽火狼煙中,軍行萬里,黃沙吞血淚。
上一篇:《詩經·周南·關雎》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