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毛澤東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題解】
選自《毛主席詩詞》。水調歌頭,詞牌名。
《水調歌頭·游泳》,寫于1956年。從1954年開始的舉世聞名的武漢長江大橋工程正在緊張施工,八座巨大的橋墩已露出江面,全面開發長江的規劃也正在制定,征服長江的宏偉藍圖在英雄的中國人民面前展開。1956年5月毛澤東同志到湖南、湖北視察,從長沙來到武漢,6月初三次暢游長江。第一次,6月1日,由武昌游至漢口,游程26里,游兩小時零四分鐘。第二次,6月3日,有風,江面時時涌起波浪,游過長江和漢水會合處,直至武昌八大家,共游28里。第三次,6月4日,又順利地游過了長江。毛澤東同志在暢游長江后,寫下了這首社會主義贊歌,《水調歌頭·游泳》是寫第一次暢游長江的感受。
高爾基說過:“英雄的事業需要英雄的語言。”毛澤東同志的這首詞正是以“英雄的語言”寫出我們偉大時代的“英雄的事業”。
【解讀】
全詞分上下兩闋。
上闋,寫橫渡長江的壯舉,抒發了敢于在大風大浪中奮勇前進的革命豪情。
詩意發展分三層: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剛剛在湖南喝了長沙水,又來到湖北品嘗武昌魚。〕
這兩句詞生動地記寫了毛澤東同志巡視的行蹤和心情。用“長沙水”代長沙,用“武昌魚”代武漢,翻用三國時代的童謠“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從生活細節著筆,娓娓敘來,使詩歌免于呆板,增加了情趣,顯得輕松、活潑、親切,抒發了對南國鄉土的深厚感情。“才”、“又”兩個副詞,緊相呼應,表明時間緊緊相接,表現了作者在社會主義建設高潮中不斷地深入實際,巡視全國,風塵仆仆,不辭辛苦的革命精神。
“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余。”〔奔流不息的萬里長江,我輕舒雙臂從容橫渡,仰游于江面,放眼遠望,只覺武漢一帶的長空無限開闊。任憑它風吹浪打,依然從容向前,其中的樂趣遠勝過在清靜的庭院里悠然散步,今天真感到無比的自由和舒暢!〕
這層,描繪出一幅萬里長江橫渡圖。第一句用一個“渡”字點題,緊扣詞題“游泳”。第二句寫游泳的特定地域是在古代楚國的疆域,并對第一句加以渲染。“萬里長江橫渡”,是動賓倒置式,這種句式要比“橫渡萬里長江”句顯得氣魄雄偉,有力,它不但寫出了萬里長江洶涌澎湃、奔流入海的氣勢,而且表現了詩人乘風破浪、橫渡萬里長江的豪邁壯舉。長江之浩大,風濤之險惡,不待言喻。而作者卻“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余”,視狂風惡浪為等閑,形象地表現了毛澤東同志游泳時從容不迫、鎮定自如的神態,抒發了游泳時的強烈感受,和跟大風大浪搏斗的豪情壯志。其中“不管”和“勝似”,含意深刻:“閑庭信步”固然悠閑自得,但“風吹浪打”卻更有意味。在“風吹浪打”中游泳,可以享受到“閑庭信步”永遠得不到的樂趣。顯然,這種“風浪”,也是指當時激烈的革命斗爭的風浪。作者由在風大浪高的長江中游泳,聯想到跟當時帝國主義和國內敵人掀起的狂風惡浪搏斗,所以說這幾句不僅表現了毛澤東同志征服自然的堅強意志,而且更顯示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大無畏精神。像這種迎著“風吹浪打”,猶覺“勝似閑庭信步”的偉大氣派,是一個具有宇宙胸襟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革命英雄主義的表現。總之,“不管”、“勝似”兩句,具有非常深刻的含義:它鼓舞我們,要敢于斗爭、敢于勝利,要有大無畏的精神;它教導我們,要到革命斗爭的大風大浪中去鍛煉,去掌握斗爭的規律;它啟示我們,只有經過艱苦的斗爭,才能領略到勝利后的無限風光!
詞的第二層,把寫事(游泳)、寫景(波濤洶涌的萬里長江、一望無垠的楚天)、抒情(身臨其境所得的強烈感受和豐富聯想)三者作了自然的融合。“風吹浪打”,只當作“閑庭信步”,而且只有在狂濤巨瀾一瀉千里的長江中游泳,才覺得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這是多么廣闊的胸襟和恢宏的氣度!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曾在河岸上感慨地說過:逝去的光陰啊,就像這日夜不停流去的江水一樣!誰也挽留不住。〕
這兩句詩以截用《論語》語句和聯想,進一步寫游泳中的感受。毛澤東同志在大江中揮臂破浪,眼看滔滔的江水不停地從身邊流去,便很自然地聯想起幾千年前孔子的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面對日夜不停的流水,感嘆過去的時光一去不復返了,作者把這句話用在“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后面,推陳出新,古為今用,賦予了這兩句詩以新的含義:人類社會的歷史,就像這長江大河一樣,后浪推前浪,在顛簸中前進,在斗爭中發展。領導我們從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人們,應該充分認識這個規律,掌握這個規律,推動歷史潮流的發展。鼓勵我們要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發奮圖強,加速建設社會主義。這樣,便極自然地過渡到了下闋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描繪上。
下闋,描寫社會主義建設(改造長江)的宏偉圖景,展示了社會主義祖國更加光輝燦爛的前景。
詩意發展分三層: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船只在江面上乘風破浪地疾駛,龜山、蛇山在長江兩岸馴服地靜立,就在這個地方,我們建設長江大橋的宏偉規劃已經展開宏圖。一座凌空高架的大橋,即將跨越長江兩岸,使古來天險變為南北暢通的大道。〕
寫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第一、二、三句,詩人用了三個急促的短句,寫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繁榮景象和中國人民改造自然的威力。“風檣動”句,反映長江運輸的繁忙,表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面貌。“龜蛇靜”句,寫龜、蛇二山馴服地效命,顯示了我國人民改造自然建設祖國的英雄氣概。“起宏圖”句,承上啟下,寫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點工程——武漢長江大橋,很快就要建成了,顯示了中國人民重新安排祖國山河的雄心壯志。總起來講,這三句是寫江面上千帆競發,萬舟爭渡,川流不息,龜、蛇二山靜靜地蹲在長江兩岸的情景。一“動”一“靜”,相互映襯,使畫面顯得更生動,更形象。“起宏圖”,“宏圖”指什么?就是修建武漢長江大橋的宏偉規劃,就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美好藍圖。社會主義的“宏圖”,就起于這如畫的江面。“宏圖”二字領起下文,作者在描寫長江的社會主義建設景象時,不但寫它的正在施工的現在,而且還展望它的即將竣工的未來。毛澤東同志不但看到了現在的“起宏圖”,而且已經看見“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了。
長江水深流急,自古有“天塹”之稱。多少年來,中國人民就盼望著能在長江上架起一座橋梁。但幾千年過去了,哪有大橋的一線影子呢?民謠曰:“黃河水,治不好;長江橋,架不了。”“隔江如隔天,過江如渡險。”人民對舊社會完全失望了。解放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僅用三年多的時間,就于1957年10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流水平的震驚中外的武漢長江大橋。
對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作者是用革命浪漫主義手法描寫的:龜(山)、蛇(山)以自己的身體擎起大橋的兩端,是那么平穩、堅實。橋身像彩虹一般飛過長江天塹,使它變成了一條平坦的大道。寫“風檣”則曰“動”,寫“龜蛇”則曰“靜”,寫大橋則曰“飛”,一“動”,一“靜”,一“飛”,把“風檣”、“龜蛇”、大橋擬人化了。特別是一個“飛”字,把長江大橋那種長虹臥波似的雄姿、騰空而起的氣勢和建設速度都寫出來了。字里行間充滿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豪情,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具有的非凡氣勢。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還有更宏偉的建設規劃令人鼓舞,就是在三峽一帶筑起雄偉堅固的大壩,把巫山一帶的江流截斷,使那高峰峻嶺的峽谷之中,出現一個寬闊平靜的大湖。〕
詩人不僅看到了長江上社會主義建設的近景,而且也看到了它的遠景。作者寫了長江大橋之后,接著用一個“更”字,把社會主義建設的“宏圖”又擴展了一層,由現實中的宏圖寫到理想中的宏圖。“更”“立……石壁”,“石壁”“截斷……云雨”,“云雨”為“平湖”。這一個“更”字,閃耀著自強不息的思想光輝,集中地表現了中國人民的永無止境改造世界的雄心壯志;同時,也使“逝者如斯夫”有了更進一層的意義:英雄的中國人民不僅在大風大浪中送走了過去,也要在大風大浪中迎接未來,他們揮動彩筆,為祖國山河鋪紅疊翠,織錦添繡,為祖國未來書寫最新的文字,描繪最美的畫圖。看吧,在那三峽七百里中,夾岸高峰,隱天蔽日,江流湍急。中國人民就要在這里建立起一座高聳入云的水壩,攔住滔滔的江水,高高的三峽上就會出現一個波光閃閃、水平如鏡的人造湖,把這一帶的奇山異水,改造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到那時,萬噸巨輪便可暢通無阻,由東海直開到重慶;到那時,長江就要聽從人民的使喚,灌溉中下游千萬頃肥沃的良田;到那時,水庫發電站的電力可以東輸上海,西送貴陽,使這一帶大放光明。到那時,長江、三峽將對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起著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巫山云雨”(神女“旦為行云,暮為行雨”)的活用,不但增強了詞的藝術感染力,而且把水庫建設與古代美麗的神話傳說聯系起來,為下一層做了鋪墊。
“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巫山神女想來還健在吧,若是她見到人世間這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定會驚嘆社會主義的今天和過去根本不同了,而灑下喜悅的眼淚。〕
這層,詩人聯想奇妙,順接“巫山云雨”的詩意,又引進了一個古代美麗神話中的人物,不但給全詞增添了浪漫主義的色彩和美好的詩意,而且把對“宏圖”的贊美推向了高潮。這樣的“宏圖”,這樣閃電般躍進的速度,這樣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是亙古未有的,如果那幫助大禹治水的“神女”還健在的話,她一定會大為驚訝。詩人用神女的“當驚世界殊”的感覺,更加突出地表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速度之快,祖國面貌變化之大,更加突出地表現了我國人民斗志昂揚、意氣風發的精神面貌。
神女在詞中實際上成了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見證人。詩人讓具有超人力量的“神女”來贊嘆人間奇跡般的變化,贊嘆創造奇跡的“凡人”,更是別出心裁,匠心獨運的。
【綜述】
這是一支充滿豪情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贊歌。
這首詠事詞通過敘寫暢游長江時的見聞和感受,抒寫了敢于斗爭、敢于勝利,奮勇前進的壯志豪情,表現了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宏偉理想;熱情歌頌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展現了我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光輝前景,反映了中國人民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勵人們為實現共產主義而艱苦奮斗,去奪取新的勝利。
名言、典故、神話的創造性的運用,增強了詞的藝術表現力。孔子的“逝者如斯夫”名言的運用,既可推陳出新,古為今用,賦予其新的意義,又使其在上下兩闋之間起銜接的作用。“巫山云雨”典故的活用,不僅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效果,而且把下文描寫的水庫建設與美麗的神話傳說聯系了起來,作了自然的過渡。“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是詩人的革命浪漫主義的豪語,也是中國人民創造出來的光輝現實。本來,神話是人們美好理想的寄托,但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造了比神話更為壯麗的奇跡,因而使得素為“凡人”敬慕的神仙反倒羨慕、驚嘆起“凡人”來了。這樣把宏偉的建設、宏偉的理想和美麗的神話結合了起來,增加了浪漫主義的色彩,使詞的意境格外優美,在藝術上收到了妙不可言的特殊效果。
上一篇:毛澤東《沁園春·長沙》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
下一篇:葉紹翁《游園不值》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