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園不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題解】
葉紹翁,1220年前后在世,字嗣宗,號靖逸,處州龍泉(今浙江龍爾縣)人。他終生無官無職,流落江湖,浪跡荒村。他是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詩人。長于七言絕句。
【解讀】
全詩四句,詩意發展分兩層。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新春的園林,蒼苔如毯,春雨乍晴,顯得分外清新悅目。穿著木屐踏在上面,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損壞了它那柔軟厚厚的美,不由人頓生憐惜之情。來到幽靜的花園門前,輕輕地叩擊著柴門,靜靜地等候著,然而良久良久,不見主人來開門,原來門關著,主人不在。〕
第一層,寫詩人游園不值,由對園外景的愛憐,到對園內景的神往。
“苔”,苔蘚類植物,色綠,性喜陰濕。園林的所在,樹木濃密,花草蓋地,空氣濕潤,環境幽靜,一經春雨淋灑,“蒼苔”乘機繁衍生長起來,猶如綠色絨毯,清新嫩綠,富有光澤,透著活力。尋幽探勝的詩人乘興而來,適值主人外出不遇,依依難舍,留戀于此,在園門前徘徊起來。由“屐齒印”推知,詩人游園是穿木屐而來。“屐齒印蒼苔”,木屐防滑的“齒”,深深地“印”在“蒼苔”上,使綠如碧毯,柔如絮棉的“蒼苔”受到了創傷,呈現出斑斑傷痕。損壞了“蒼苔”柔軟的美,似乎也打破了整個園林的清幽靜謐,隨之憐惜之情油然而生。“憐”前飾一“應”字,寫出了“游園”人極為豐富的情感。試想,連地面上的“蒼苔”都在詩人的憐愛之列,這更襯出了他游園心切。讀詩是須要多用心思的,不要忽視了詩中的“屐齒”與“蒼苔”,這表明詩人游園正值春雨初晴,杏花盛開的時節。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杏花”與“春雨”是相伴而行的,它給后文的“紅杏出墻”提供了一個春雨后的美妙背景。
言“扣”曰“小”,一個“小”字似見其人,如聞其聲。葉紹翁固然是流落江湖,浪跡荒村,但他畢竟是滿腹經綸的才子;詩人游園是慕名而來,按常理可以想見,他和主人是情真意篤,對主人懷有尊重與仰慕之情。由于這兩方面的緣故,“扣”其門必然輕“小”,謹慎文明,斷然不會魯莽行事的。“小扣”這一典型形象的動作,極能表現詩人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特征。“小扣”的感情色彩與小園的“春色”極為協調,和門前青綠可愛的“蒼苔”,幽雅靜謐的氛圍也極為吻合。“久不開”照應了題中的“不值”,明點了題。“久”字,足見游園人的耐心,和對小園美景的傾心。詩人叩門之余,在門前徘徊,又照應了首句的“印蒼苔”。門“不開”愈久,門前“屐齒印”愈多,游者則愈“憐”,便覺時間愈久。一“小”一“久”,意境無窮,耐人尋味,寫出了游人探勝尋幽的鮮明形象和細膩的心理活動。“小扣”而“久不開”,欲進不能,欲走不舍,游移徘徊,景未賞,人未會,悄然若失,留戀情絲不絕,惆悵之感頓生,這即是“小”與“久”的高超藝術所在。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園內芳草茸茸,花木蔥蘢。杏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展翅盛開,淡紅的,火紅的,滿園洋洋灑灑的春色。竟有那么一枝,越出墻來,昂著頭,挺著一身的花兒,溢著濃濃的春意,顯示出她那勃勃的朝氣和無限的生機。〕
第二層,游人從“出墻來”的“一枝紅杏”,看到了“關不住”的滿園“春色”。
“春色”極富內涵,并有著很美的感情色彩。在人們的生活中,“春色”的象征有三:春雨、楊柳、杏花。楊柳、杏花離不開春雨,無春雨的滋潤,就無楊柳青青;無細若游絲的春雨,杏花則會失去她那潛在的美和神韻。詩在首句寫“蒼苔”,隱含春雨,這使洋洋灑灑的春色從霏霏春雨中化來,使花草林木在春雨中萌發,生長,蓬勃向上。“滿”字用得極為形象,詩味盎然,括進了詩人飽滿的思想情感。一個“滿”字集洋洋“春色”于一小“園”,使人感觸到滿園內“春色”流溢,春光融融,春潮翻騰。“滿園”極為形象地寫出了春景之盛,春色之濃,逗人遐想,令人神往。花園門設而“關”,關而“不住”。“關”是對“滿”而言,“關”是生機活力的反向,是融融春色的堤壩。一“滿”一“關”,處于矛盾斗爭之中,斗爭的結果是代表新生的“春色”,沖破高高圍墻的禁錮,和園門的封鎖,排除“關”的困擾,挺起雄健的軀干,舒展開艷麗的身姿,伸向廣闊的空間,沖向更高的境界。什么禁錮、堤壩與困擾,對新生、成長與向上來說都是無濟于事的。
“一枝紅杏”緊承“春色滿園”寫來,這是一種具體與抽象的關系。“一枝紅杏”具有高度的代表性,而“春色滿園”具有一般性。這具體的“一枝”,才是“春色”的真正所在。我們再具體些分析,更見二者關系的微妙:“滿園”對“一枝”,“春色”襯“紅杏”。這“紅杏”“一枝”,不只代表著滿園春色,而且更勝于“春色滿園”,它比“春色滿園”更集中更典型。“紅杏”是“外”的表現,誰人也會聯想到“內”的百花,這在廣闊的空間里啟人深遠的聯想。“外”的“一枝”,與“內”的萬樹相對,這又是一層,新的意境,新的情味,使人頗感韻致幽遠。理寓于景內,對人有強烈的感染和啟迪的力量。結束句的“出”承前句的“滿”字,“滿”而溢,溢而“出”。“滿”與“出”是對“關”的否定。“出墻來”和“關不住”,寫出了洋洋春色,泛泛春光,無處不有,無所不至,圍堵無補于事,關鎖禁錮不滯。
詩的下聯,通過藝術形象的描繪,不僅給人藝術美的享受,同時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新生事物的問世往往是曲折坎坷,關隘重重,但不可戰勝,它在一個廣闊的空間里放射著炫目的光華,得到人們的青睞。
【綜述】
詩通過“出墻來”的“紅杏”看到了滿園“春色”的描寫,贊美了經受過嚴冬磨難的生物,春天里走向新生和興旺,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有些人雖未讀過《游園不值》,但能背誦這兩句詩。它確為佳句,因為:詩用特寫鏡頭,拍攝了一幅“紅杏出墻”的小園春色圖,使人自然聯想起墻內“春色滿園”的情景來;上下句在意義上,天然成對,趣味橫生;詩中有動(下句),有靜(上句),有色(“春色”、“紅杏”);更可貴的在于這兩句詩富有哲理性的喻意,具有頑強的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任何力量也禁錮不住的。
上一篇:毛澤東《水調歌頭·游泳》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
下一篇:孟浩然《春曉》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