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里行》譯文|注釋|大意|賞析
關東有義士①,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②,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③。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④。
淮南弟稱號,刻璽⑤于北方。
鎧甲生蟣虱⑥,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注釋】
此詩借樂府舊題,記述了漢末軍閥混戰的現實,真實、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難,漢末曹操作。
①義士:指起兵討伐董卓的諸州郡將領。
②盟津:即孟津(今河南省孟縣南)。相傳周武王伐紂時曾在此大會八百諸侯,此處借指本來期望關東諸將也能像武王伐紂會合的八百諸侯那樣同心協力。
③雁行(háng):飛雁的行列,形容諸軍列陣后觀望不前的樣子。
④還:通“旋”,不久。自相戕(qiāng):自相殘殺。
⑤璽(xǐ):印,秦以后專指皇帝用的印章。
⑥蟣(jǐ):虱卵。虱(shī):寄生在人、畜身上的一種小蟲,吸食血液,能傳染疾病。
【大意】
關東的仗義之士都起兵討伐那些兇殘的人。最初約會各路將領訂盟,同心討伐長安董卓。
討伐董卓的各路軍隊匯合以后,因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齊一,互相觀望,誰也不肯率先前進。勢利二字引起了諸路軍的爭奪,隨后各路軍隊之間就自相殘殺起來。
袁紹的堂弟袁術在淮南稱帝號,袁紹謀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璽。由于戰爭連續不斷,士兵長期脫不下戰衣,鎧甲上生滿了蟣虱,眾多的百姓也因連年戰亂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無人收埋,千里之內沒有人煙,聽不到雞鳴。一百個老百姓當中只不過剩下一個還活著,想到這里令人極度哀傷。
【賞析】
東漢末年,權臣董卓焚宮、毀廟、挾持獻帝、遷都長安、荒淫無恥、禍國殃民,且圖謀篡國。關東各郡的將領,公推勢大兵強的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準備興兵討伐董卓。
各郡大軍云集,卻互相觀望,裹足不前。更有甚者心懷鬼胎,為了爭奪霸權,圖謀私利,竟至互相殘殺。袁紹兄弟陰謀稱帝、鑄印刻璽,借討董卓匡扶漢室之名,行爭霸天下稱孤道寡之實。本來是來平息戰亂的,卻將戰火愈發推高,這實在讓人不勝悲憤。
軍閥紛爭給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實在是禍國殃民的罪魁禍首。戰亂中流離失所的百姓有什么過錯?那些本與他們無關的事情為何總是讓他們受傷?這是戰爭的罪孽,年輕的曹操憂慮了起來。憂慮國家的支離破碎,憂慮百姓的無辜罹難,憂慮軍閥的鼠目寸光、不顧大局。
連年的征戰,使得將士長期不得解甲,身上長滿了蟣子、虱子,而無辜的百姓卻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滿山遍野堆滿了白骨,千里之地寂無人煙,連雞鳴之聲也聽不到了。滿目皆是瘡痍,一片荒涼凄慘,令人不忍卒視。
在戰亂中幸存的人百不余一,自己想到這些慘痛的事實,簡直肝腸欲裂、悲痛萬分。
【拓展】
曹操曾作《薤露行》,為《蒿里行》之姊妹篇,全詩如下:
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
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上一篇:《菊花》譯文|注釋|大意|賞析
下一篇:《蝶戀花·春景》譯文|注釋|大意|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