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島·送無可上人①
圭峰②霽色新,送此草堂③人。
麈④尾同離寺,蛩⑤鳴暫別親。
獨(dú)行潭底影,數(shù)息樹邊身。
終有煙霞約,天臺作近鄰。
【注釋】
①無可上人:賈島的從弟,于草堂寺出家。
②圭峰:指終南山脈的圭峰山,位于陜西戶縣太平峪口。
③草堂:即草堂寺。位于陜西戶縣圭峰山北麓,東臨灃水,南對終南山圭峰、觀音、紫閣、大頂諸峰。創(chuàng)建于東晉末年,是我國著名的千年古剎,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師之一的鳩摩羅什的譯經(jīng)道場,也是三論宗祖庭。今有大殿三間及鳩摩羅什舍利塔等。
④麈(zhǔ):古書上指鹿一類的動物,其尾可做拂塵。戒律中允許比丘執(zhí)持拂塵,以拂除蚊蟲的侵?jǐn)_,禪宗則以拂子作為莊嚴(yán)具,住持或代理者手執(zhí)拂子上堂為大眾說法,即所謂“秉拂”,因此,拂塵是說法的表征。
⑤蛩(qi6ng):蟋蟀。
⑥天臺:指山寺。一說指天臺山。
賞析
賈島本與從弟一同出家為僧,后受韓愈賞識,決定還俗。此詩疑是其還俗前后寫給從弟的離別詩。詩人說一場秋雨過后,圭峰山一派清新,從弟將詩人送出草堂寺。拂塵和自己一起離開古寺,蟋蟀的歌唱也暫時遠(yuǎn)別親人。從此,自己在水邊獨(dú)行唯有影子相隨,歇息之時,也只有樹木相伴。這兩句似乎是寫離別以后自己的孤獨(dú),但從深層來看,它體現(xiàn)了詩人對禪的領(lǐng)悟。獨(dú)行潭邊,水上之人和水中之影,是一是二,非一非二,不免使人聯(lián)想到唐代高僧洞山禪師看到潭底之影而豁然開悟之事。而在樹旁歇息,歇息者也不過是色身而已。既然如此,詩人還把離別看得那么重,這就是佛家所講納于境而不滯于境,詩人到底未能冺滅心中的凡根。因此他最后說,終有一天我們可以相約在煙霞之間,比鄰于天臺之上。
賈島寫詩,以刻苦認(rèn)真著稱。這在其詩句中也有所反映。如這首《送無可上人》詩中“獨(dú)行潭底影,數(shù)息樹邊身”句下就自注“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可見詩人在創(chuàng)作上精益求精的可貴精神。
上一篇:古詩《謝枋得·蠶婦吟》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古詩《趙孟頫·岳鄂王墓》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