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甌北詩話》
清代詩人趙翼作。成書于嘉慶七年五月之前。此書共十二卷,前十卷評論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蘇軾、陸游、元好問及明代高啟、清代吳偉業、查慎行十家,多有創見,并有《陸放翁年譜》一卷。后二卷論韋應物、黃庭堅等人的詩及詩格、詩體。其論不但有唐宋詩人,而且也論元、明及清初詩人,體現了他的文學發展觀,與崇尚漢唐、 “勸人不讀唐以后書”的復古派迥然不同。特別是把只比他早幾十年的查慎行和李、杜相提并論,是相當大膽的。
乾嘉時期,復古之風盛行。清代統治者為了鞏固其封建統治,盡可能地利用古代的一切文化遺產,在文學領域里“前后七子”的擬古之風復又盛行,大力提倡為統治階級服務的“詩教”。繼葉燮之后,在詩歌方面進行反復古主義斗爭的代表人物,首推袁枚,其次便是趙翼。
趙翼論詩的主要精神在于“爭新”、 “獨創”,反對“榮古虛今”。認為“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只有“創前古所未有,而后可以傳世”。這種“趨新”精神,在我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有悠久的傳統,從劉勰的“通變”,蕭子顯的“新變”一直到清初葉燮“正變盛衰”,不斷被提倡。在詩歌寫作的具體問題上,趙翼從文學發展方面,指出了后不同于前,古疏而今密;因為時代較遠的詩人,寫詩技巧不夠嚴密,時代越后,寫作技巧的經驗積累越多,推陳出新,在形式上必然要更加成熟。要求言必切題,陳言空套必須拋棄。 “真詩人”必須能夠擘肌分理地寫出面目不同的詩篇,緊緊扣住此人此地此時此事,深刻地觀察物象,以形寫神,達到“作詩本此詩”這種妙境。在對諸家的評論上,也同樣體現了發展觀點和追求創新的精神。認為客觀現實中既然每天都涌現新事物,那么,詩歌創作就不能不“爭新”。只有在內容與形式都具有“新”的特點,才能自成一家;反之,只是“拾人牙垢,人云亦云”,一味摹仿古人,不過“優孟衣冠”而已。
趙翼的詩論對當時神韻派末流的空談興會,格調派的滿紙陳言的流弊都很有針對性,對當時的擬古詩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書除評論作家作品外,對詩人生平事跡,以及有關的歷史事件多有詳細考證,有參考價值。書中也反映出了他的封建主義的正統思想,是其不足之處。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漁洋詩話》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白石道人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