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賦得①古原草送別
離離②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③侵④古道,晴翠⑤接荒城⑥。
又送王孫⑦去,萋萋⑧滿別情。
【注釋】
①賦得:指定的詩題,在題目上加“賦得”一詞。
②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③遠芳:草香遠播。
④侵:侵占,覆蓋。
⑤晴翠:陽光下翠綠的野草。
⑥荒城:荒涼、破損的城鎮(zhèn)。
⑦王孫:本指貴族后代,此指遠方的友人。
⑧萋萋:青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賞析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陜西渭南)人,祖籍山西太原。他生于“世敦儒業(yè)”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新鄭(今河南新鄭)東郭宅,其祖父時為河南鞏縣縣令。后隨父白季庚到宿州符離安居。十一歲起,避亂江南五六年。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中進士,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與元稹同舉書判拔萃科。以后詩壇元白齊名。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春,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罷校書郎,撰《策林》七十五篇,登“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授縣尉。作《觀刈麥》《長恨歌》《池上》。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回朝任職,十一月授翰林學士,次年任左拾遺。元和四年(公元809年),與元稹、李紳等倡導新樂府運動。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改京兆府戶曹參軍。他此時仍充翰林學士,草擬詔書,參與國政。他不畏權貴近臣,直言上書論事。元和六年(公元811年),他因母喪居家,服滿,應詔回京任職。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因率先上書請急捕刺殺武元衡兇手,被貶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次年寫下《琵琶行》。開始“吏隱”,在廬山建草堂,思想從“兼濟天下”轉向“獨善其身”,閑適、感傷的詩漸多。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改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還京,累遷中書舍人。因朝中牛李黨爭,互相傾軋,詩人于長慶二年(公元822年)請求外放,先后為杭州、蘇州刺史,頗得民心,杭州人為了紀念他還把靠西湖邊的一面,命名為白堤。文宗大和元年(公元827年),拜秘書監(jiān),次年轉刑部侍郎,大和四年(公元831年),定居洛陽。后歷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會昌二年(公元842年)以刑部尚書致仕。在洛陽以詩、酒、禪、琴及山水自娛,常與劉禹錫唱和,時稱“劉白”。會昌四年(公元844年),出資開鑿龍門八節(jié)石灘以利舟民。七十五歲病逝,葬于洛陽龍門香山琵琶峰,李商隱為其撰寫墓志銘。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卑拙右滓簧鷦?chuàng)作甚豐,以諷喻詩最為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此詩作于唐德宗貞元三年(公元787年),作者當時實齡未滿十六歲。詩是練習應試的習作,按科考規(guī)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做法與詠物詩相類似。詩人在對原上野草的描繪時,首先點出它歲歲枯榮的規(guī)律,即使被野火燒毀,受盡苦難,當春風吹來的時候,它依然會頑強地生長出來。這平凡而茂盛的野草,它似乎也知道友人的離別,沖上了官道來相送,一直延伸到荒遠的邊城。今天又送友人遠去,正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但聯(lián)想前面的“一歲一枯榮”,似乎又在告訴友人,來年還會相見。正所謂歲歲榮日,依依聚散情。據(jù)宋人尤袤《全唐詩話》記載:詩人從江南到長安,帶了詩文謁見當時的大名士顧況。顧況看到白居易年紀輕輕,就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不易。”等他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一聯(lián)時,大為驚奇,連聲贊賞:“有才如此,居亦何難!”連詩壇老前輩也被折服了,可見此詩藝術造詣之高。
《唐詩三百首》注此詩曰:“詩以喻小人也。消除不盡,得時即生,干犯正路。文飾鄙陋,卻最易感人?!惫P者以為此解頗為牽強。一者,詩人時年尚少,閱歷尚淺,人生感觸不足于此。再者,詩既呈大名士顧況以求汲引,語及小人,豈不怪哉?
上一篇:古詩《王維·使至塞上》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古詩《白居易·觀刈麥》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