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一讀黃山詞——讀汪莘詞
說起中國名山,人們自然而然首先想到五岳。“岳”字山上有丘,丘又是山的意思,所以“岳”是山上有山,指高大的山。據說五岳是漢武帝所封,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至今五岳的名聲權威已延續兩千年,可民間卻說“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說是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岳之煙云,廬山之秀美,峨眉之清涼,莫不集于黃山。黃山既然那么雄奇峻美,為什么沒有受封?后人認為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的解釋很有道理:那是因為黃山地處皖南萬山叢中,不通大道,不近水流,交通至為阻塞,加之山上林木盤結,煙霧繚繞,游人難近,所以黃山之名較之五岳晚了千余年。
正是這個原因,唐詩宋詞中寫黃山的不太多,李白有一首:“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边@是一幅鳥瞰圖,沒有展開細致的特寫??珊笕似J為黃山景色太美太神奇,非李白之詩、非王維之畫不足以傳其神、達其韻。然二仙作古,黃山猶在,怎能斷其詩畫以絕后人之思呢?幸好南宋汪莘有一闋《沁園春·憶黃山》不負造化:
三十六峰,三十六溪,長鎖清秋。對孤峰絕頂,云煙競秀;懸崖峭壁,瀑布爭流。洞里桃花,仙家芝草,雪后春正取次游。親曾見,是龍潭白晝,海涌潮頭。當年黃帝浮丘,有玉枕玉床還在不?向天都月夜,遙聞鳳管;翠微霜曉,仰盼龍樓。砂穴長紅,丹爐已冷,安得靈方聞早修?誰如此,問源頭白鹿,水畔青牛。
詞家認為宋詞中寫黃山的作品本不多,像汪莘這闋寫得好的,更是鳳毛麟角。
詞的上片寫黃山的自然景觀,有遠景、近景、特寫。四韻中首韻三句,即是蒼莽闊大的鳥瞰圖。千里黃山、百里雄奇盡收眼底。
黃山古時候稱黟山、黝山,按字義講,都是黑色的意思。黃山山體多為花崗巖,經長年風雨侵蝕,外表成了青黑色,古人以眼見之色稱呼。那么黃山之名又是怎么來的呢?有說是因為黃山多有黃連木,這種樹莖可制黃色染料,因此而得山名;有說是按陰陽五行推算,黃山居中而屬土,對應于黃色,故稱黃山;最普遍的一種說法是說,軒轅黃帝禪讓部落首領之后,帶著他的親信大臣浮丘公、容成子來黃山修身養性,筑爐煉丹。既是黃帝鐘愛的山,故后人隨之稱為黃山。
詞中說黃山三十六峰,這只是概說。民間有說黃山三十六大峰,三十二小峰,有說黃山七十二峰不等,總是說黃山峰巒起伏,巍峨綿延。當地人傳說山峰多是因為天帝召集眾仙在此聚會。仙家的會議中心不像凡人要蓋樓起舍,豪華修繕,他們只是運用仙術,聚石成山,廣種奇花異木,再點綴些五色祥云,這就為黃山的出身加上了神脈。
第二韻盛贊黃山云煙,這是抓住了黃山景觀的一大特點。黃山一年之中大約只有百十天晴朗清秀,其余兩百多天總是煙雨迷蒙,云霧繚繞。據說這是因為當年八仙路過此地,發現此地人跡罕至,再細看,才知道是因為有妖霧毒氣傷害生靈,于是決定由鐵拐李降妖除魔。鐵拐李與毒妖大戰數日,終于得勝。他老人家又把好事做到底,施展仙法,說動王母娘娘以云鋪海,再請求眾仙女以袖抹霞,于是黃山便有了舉世聞名的霧霞云海。立于絕頂山巔,常常能看到茫茫云海有時靜如處子水波不興,有時波翻浪涌潮起潮落,有時云瀑如注雪浪翻飛,有時云海洞穿轉眼即逝。使觀者如夢如幻,如在天上,如在地上,不知己身是仙是凡。
第三韻寫山中花草,如上所述,黃山之景既是仙家營造,生出種種奇花異草就是當然,不足為奇。第四韻寫白龍潭集眾壑之水,激流怒泄,聲如雷鳴,如海潮翻滾,白浪凌空,讓人心驚膽戰,不敢近前,“海涌潮頭”四字很是傳神。
下片借傳說寫黃山人文。
首韻就點出黃帝、浮丘等中國人的先祖曾在此修煉。于是形成了軒轅峰、容成峰、浮丘峰、朱砂峰、煉丹峰、上升峰、天都峰、仙人峰、望仙峰等幾十雄峰;又有丹臺、丹灶、曬藥臺,因為當年煉丹煉得紅霞滿天,千百里外可見光明,所以煉丹峰又稱光明頂。
除了山,還有水,與當年黃帝活動有關的水有:煉丹源、洗藥源、朱砂源、洗藥溪、丹霞溪、白云溪,又有丹井、藥臼和黃帝洗浴過的溫泉。
還有當年黃帝親手種植的萬山桃花、帝松,有黃帝胡須變的長于絕壁石縫的龍須草,后人游玩到此,有詩贊曰:
紅泉聲里樂徘徊,帝子當年洗藥來。留得余香今猶在,四時芝術有花開。
對上述這些黃帝遺跡,詞人都略過,仿佛已有相關的山名水名花草名,地球人都該知道,不提也罷。倒是當年黃帝、浮丘公、容成子的睡榻還在不在?在!有一座峰叫石床峰,峰頂有一張如白玉琢成的大床,床上放著琥珀枕,這是黃帝用過的,左右兩邊還各有一張紫石床,這顯然是容成子與浮丘公的臥榻。
黃山人一直傳頌著黃帝在此煉得仙丹,他們幾人服用后就飛升成仙了。當晚月色朦朧,在天都峰還傳來仙樂陣陣,就像傳說中春秋時代善吹簫的蕭史、弄玉乘鳳飛天一樣,有祥云相護,有仙樂接引,這就是詞中說的“向天都月夜,遙聞鳳管”。
黃帝在中國受到這么悠久崇高的愛戴,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他身上寄托著中國人理想國的夢想。《列子·黃帝》中有記載,說有一天黃帝睡午覺做了一個夢,夢到他到了一個叫華胥國的地方,這個地方沒有首領,沒有軍隊,沒有官長,一切崇尚自然,社會沒有沖突,人們很友好。后來黃帝就照這個夢境治國。這恐怕是人類最早的烏托邦。
其實黃山最奇的是“翠微霜曉”,翠的元素中最主要的當數黃山的樹。黃山松長在溝壑平地的也罷,沒什么稀奇可言,最稀奇、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長在花崗巖山上的黃山松。它樹形不高,盤曲蜿蜒,通體黑黝,唯有短而少的松針露出蒼翠,人們奇怪在沒有一丁點兒土的光光的石頭上它怎么生長,細細察看才發現,它是從石縫中繞出來的。它的生長經歷只有依靠豐富的想象才能描述:不知是風還是鳥把一粒黃山松的飽滿種子送到了光禿禿的石峰上,也不知是風還是雨水把這粒種子送到了石縫中,在陰暗的石縫中,碰到了適當的溫度和濕度,這粒種子萌芽了。那細細的根一個勁地往縫隙深處鉆,要去尋找合成生命的水肥。根的尖端有一層特殊的硬殼叫根罩,它類似螺旋鉆頭,能推開的就推開,推不開的就繞開,實在繞不開的,它還能從根頭分泌出一種有機酸,慢慢將巖石溶解;根呼吸時還能放出二氧化碳,遇水化合成碳酸,碳酸、有機酸共同侵蝕巖石,根在其中就獲得了養料。這叫風雨滋潤而生,飽吸石髓而長。據說花崗巖上的黃山松,樹高一米,根長十米,樹高十米,根長百米。黃山松能夠生長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黃山水量充沛,年降水量超過兩千毫米,即便不降雨,一年中三分之二多的時間云霧彌漫,空氣濕度很大,黃山松的枝葉可以慢慢地飽吸水氣,得到滋潤,這時枝即為根,而石縫中露出的根又可視其為枝。這就是特別的黃山孕育出的特別的黃山松。黃山松還有令人羨慕的艷遇,那就是滿山的杜鵑追著圍著黃山松開放。說來也怪,它們二者總是相生相伴,互相依偎,一高一矮,一剛一柔,一素一艷,仿佛情侶相戀,杜鵑不在乎生存環境的貧瘠荒涼,看中的是黃山松旺盛的生命力。
詞人最后不無遺憾地說,黃山神奇的海市蜃樓的景觀(即龍樓)難得一見,黃帝和浮丘公煉丹服藥飛升的傳說也無從考證,唯有丹爐邊燒紅的土似乎還在,不過早已火盡土冷,使人有一些輝煌散盡的凄涼,要知道眾仙云聚的盛況,恐怕只有去找當年浮丘公馴化過的白鹿和青牛打聽打聽了。
寫山,一定要知山、愛山。汪莘從小生活在黃山,對黃山的山水草木、神話傳說知道得很多很細,后來有所游歷,比較之下,覺得還是黃山好,所以在回憶中填了這闋《沁園春》。詞中沒有直接抒情,但已飽含愛意,讓人讀后不能不去。古人旅游不同今人之旅游,如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說他自己旅行“不治裝,不裹糧,能忍饑數日,能遇食即飽,能徒步數百里”。只要聽說有名勝之處,總要設法“迂回屈曲以尋之”,并且不怕吃苦,不怕冒險,“登不必有徑,荒榛密箐,無不穿也。涉不必有津,沖湍惡瀧,無不絕也。峰極危者,必躍而踞其巔;洞極邃者,必猿掛蛇行,窮其旁出之竇,途窮不憂,行誤不悔。瞑則寢樹石之間,饑則啖草木之實。不避風雨,不憚虎狼,不計程期,不求伴侶。以性靈游,以軀命游”。好個“以性靈游,以軀命游”,這是用生命用性靈與山水名勝神交溝通者的自白。徐霞客原名徐弘祖,霞客是其號。有說他從二十多歲開始,有說從三十歲開始漫游山水名勝,近四十年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留下六十多萬字的游記,他游歷黃山兩次之后感嘆說:“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比較之下,今天的多數旅游者,坐船乘車,匆匆而至,或聽導游說點皮毛,或用惺忪的睡眼模模糊糊看上幾眼,或在磚木上刻下“王小二至此一游”的字樣,然后匆匆離去。于景點說是到過不假,說知道卻不真。沒有深入的體驗,就不會有真情實感,所以當今旅游者眾,好的山水名勝詩文寡。
汪莘這闋《沁園春》在文筆上很有獨到之處,上下片領字“對”、“向”之后六個四字句對仗非常工整,一三、二四之扇對對得很工,五六句的上下對也對得很好,一三句的句中又自有對仗,極為難得。從中可見詞人用心很深,文學修養很高。
上一篇:金風玉露秦少游——讀秦觀詞
下一篇:雁丘禮贊萬古情——讀元好問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