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津嶺·貝青喬
日落無人境,停鞭借一椽。
灘明流月碎,峰黑裹松圓。
凄絕猿聲里,涼生虎氣邊。
殘黎家蕩盡,何處哭蒼煙!
赤津嶺位于浙江遂昌縣北,其地山勢險峻。作者參加寧波、鎮海、定海抗擊英軍的戰斗失敗后,游歷浙南經赤津嶺,目睹戰亂頻仍、人民離鄉背井的荒涼景象作下此詩。
這首五律前面重在敘事,中間主要寫景、狀物,后面直接抒發感情,表達“哀民”的主題。詩句奇警,筆力遒勁,且內容、形式和諧,不失為佳作。
首聯“日落無人境,停鞭借一椽”,看似平常,但仔細體味,頗具匠心。上句“日落”點明時間,“無人”交代環境。下句的椽,指屋梁上支架屋面和瓦片的木條,這里指代房屋。故二句表面不過敘述了作者于傍晚時投宿之事。但由于點出是在黃昏日暮人煙稀少的荒山野地借宿,便在敘事中自然地渲染出一片荒涼的氣氛。而且“無人境”又與后文“殘黎家蕩盡”相呼應,因而平淡中又具深意。
頷聯“灘明流月碎,峰黑裹松圓”,描寫詩人眼前所見。它雖為寫景之句,但試想作者俯見明月被流動的灘水碎割,遠望長滿松樹的山峰一片暗黑時,心境自然也十分蒼涼,故這二句在寫景中也點染了氣氛。頸聯上句“凄絕猿聲里”,從聽覺上描寫。因古漁歌有“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之語,故作者聞猿聲感到凄涼欲絕。下句“涼生虎氣邊”,從感覺上著筆。詩人在赤津嶺并未真遇上虎,但古諺曰:“云從龍,風從虎”,因而作者寫此句在說明涼氣襲人。這后二句通過聽覺視覺直接描寫了悲涼的氛圍。
尾聯在前文寫景狀物渲染氣氛的基礎上直接抒懷。“殘黎家蕩盡”描寫人民在離亂中家破人亡,財產蕩然無存,陷入絕境。“何處哭蒼煙”由杜甫“慟哭蒼煙根,山門萬重閉”(《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漢中判官》)化來,說明自己見到百姓家業蕩盡的景象悲傷之極,感到連可為之痛哭的蒼煙也無處尋覓。詩句悲愴沉郁,抒發了自己“哀民生凋敝”的深厚感情。
作者寫景時,善于體察物理,捕捉形象,細加描繪,故刻劃入微,耐人尋味。頷聯寫月色峰影,便是成功的例子。“灘明流月碎”,灘,這里指河中水淺流急多沙石之處。因為月光照耀,灘水明凈,故曰“灘明”。月在天空,本未流動,但句中的“流”字用得極妙,它化靜為動,使人感到水中之月在流動。月在天上,自不會“碎”,但因水在流動,水中之月給人以破碎之感。故“流月”“碎”以錯覺入詩,寫得細致入微,有藝術的真實性。“峰黑裹松圓”,峰并不黑,因長滿蒼松,顯得暗黑一片,故曰“峰黑”。峰也并非圓形,但因四圍的松長得很密,如同緊裹著山,使人產生渾圓的感覺。故這句寫模糊感覺中的景物,也極為形象。而且此聯的月碎、峰黑,又渲染了蒼涼的氣氛,堪稱佳句。
上一篇:清·趙翼《赤壁》吊古傷今抒懷遣興之作
下一篇:清·朱彝尊《酬洪昇》追憶往昔為故友鳴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