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風·揚之水》譯文|注釋|大意|賞析
揚之水,白石鑿鑿①。
素衣朱襮②,從子于沃③。
既見君子④,云⑤何不樂?
揚之水,白石皓皓⑥。
素衣朱繡,從子于鵠。
既見君子,云何其憂?
揚之水,白石粼粼。
我聞有命⑦,不敢以告人。
【注釋】
這是《詩經》中的一首政治詩,作者是一場政變的參與者。作者認為桓叔能夠取得成功,因生感慨,寫就這首詩。揚:激揚。
①鑿鑿:鮮明貌。
②襮(bó勃):繡有黼文的衣領。
③沃:曲沃,地名,在今山西省聞喜縣東北。
④既:已。君子:指桓叔。
⑤云:語助詞。
⑥皓皓:潔白狀。
⑦命:政令。
【大意】
激揚的河水不斷流淌,水底的白石更顯鮮明。想起了白衣衫紅衣領,跟從你到沃城一行。既然見了桓叔這賢者,怎不從心底感到高興。
激揚的河水不斷流淌,沖得石塊更潔白清幽。想起白內衣和紅繡領,跟從你到鵠城一游。既然見了桓叔這貴人,還有什么值得去憂愁。
激揚的河水不斷流淌,水底的白石更顯晶瑩。當我聽說將有機密令,總也不敢告訴別人。
【賞析】
公元前745年,晉昭侯封他的叔父成師于曲沃,號為桓叔。桓叔好施德,頗得民心,勢力逐漸強大,“晉國之眾歸焉”。七年后,晉大臣潘父殺死了晉昭侯,欲迎立桓叔。我們的故事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作者是一位參與者,他身處桓叔的隊伍當中,桓叔能否成功,對他也有不小的影響。他還是一位旁觀者,處于事件之外的人總是看不了那么真切,處于事件中心的人卻又看不清自己,處于事件邊緣的作者便有了這次旁觀的機會。
晉國的政局和形勢,就像激揚的河水一樣,曲折而動蕩,每個人想到這里的時候,都會下意識地去尋求解決的方法。有些人沒找到,有些人找到了。我們的旁觀者認為自己找到了解決的辦法,就是那位白衣衫紅衣領的賢者,就是桓叔,就跟隨他來激濁揚清、穩定局勢吧!
全詩到這里就結束了,但我們的故事還沒有結束。
當桓叔想入晉都時,晉人發兵進攻桓叔。桓叔抵擋不住,最終不得不退回曲沃,潘父被殺。
值得一提的是,若干年后,桓叔的孫子完成了其祖父未竟的事業,是為晉武公。
【拓展】
《詩經》中的《揚之水》不止一篇,擇另一篇如下:
揚之水,不流束薪。
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
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揚之水,不流束楚。
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甫。
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揚之水,不流束蒲。
彼其之子,不與我戍許。
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上一篇:《衛風·木瓜》譯文|注釋|大意|賞析
下一篇:《天凈沙·秋思》譯文|注釋|大意|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