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堯臣·小村
淮①闊州多忽有村,棘籬疏敗②謾③為門。
寒雞得食自呼伴,老叟無衣猶抱孫。
野艇鳥翹唯斷纜,枯桑水嚙只危根。
嗟哉生計一如此,謬入王民版籍④論。
【注釋】
①淮:淮河。
②棘籬疏敗:籬笆墻已散落破敗。
③謾:此處指隨便地、草率地。
④版籍:交納租稅的戶籍。
賞析
這首詩作于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秋。淮河流域遭受水災,洪水所漫,受災州縣頗多。詩人所到之處,村落被淹,一片澤國,人煙皆無。這個時候忽然看到了一個村子,詩人自然非常驚奇。我們從詩中的“忽”字可以看出詩人的驚喜之態。可是走近一瞧,只見破敗散落的籬笆墻上湊湊合合地裝著一個門,瘦弱的雞覓到食之后,咯咯地呼叫著同伴。一位老人身上無衣御寒,懷里還抱著孫子,用自己的身體為孩子取暖。外面一只小船停在那里,只留下幾根斷繩。船上站著幾只沒精打采的鳥兒。早已枯萎的桑樹,被洪水沖蝕得露出了深深的根部。一片凋敝的場景,令人觸目驚心,詩人不由得哀嘆災民的凄慘光景。可憐到如此地步,荒謬的官府還要把他們編入戶籍,繳納租稅。這首詩中,詩人采用白描手法,抓取了災區的“棘籬”、“寒雞”、“老叟”、“野艇”、“枯桑”等幾個典型意象,將災區人民悲苦的生活客觀地展現出來,筆調冷峻,令人震撼。詩中沒有提到青壯年,卻給人留下無窮的想象。也許他們出外討飯去了,也許他們已經遇難,太多的也許令人不安。而無情的官府不知慰問救災,反而做些勘定人丁的事情。詩人融情于事,詠而不評,對窮苦災民同情之心讓人意會。梅堯臣出身貧困,對下層勞動人民有著深厚的感情,并且具有強烈的民本思想。近人陳衍評此詩說:“寫貧苦小村,有畫所不到者。末句婉而多風。”(《宋詩精華錄》)
上一篇:古詩《柳宗元·漁翁》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古詩《梅堯臣·魯山山行》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