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堯臣·魯山①山行
適②與野情③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
【注釋】
①魯山:今河南平頂山市魯山縣。
②適:恰巧。
③野情:喜歡大自然之情。
賞析
這首詩是仁宗康定年間(公元1040年)詩人在魯山任職時所寫,詩中描寫了深秋魯山的雄奇深幽的自然風光,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之情。詩人開篇即難耐其激動的心情,說出“適與野情愜”。從這個“適”字我們可以看出,詩人不是專程來游山,而是有事在身。但他并沒有點明所往何事,而是說此行恰好與自己喜歡山水的情趣相投。一個“愜”字,足以看出詩人當時的心情。他獨自走在山間小道上,山巒起伏,時高時低。幽靜的山路上,美麗的山峰不斷在變化,詩人不知不覺間竟迷了路。他停下腳來,仔細觀察,在秋霜遍布樹林中,透過稀疏的樹木,他看到了樹上的小熊和溪邊喝水的野鹿。詩人用了兩個近景特寫,以獨特的視覺,讓讀者如臨其境(從詩中的描寫也可以了解到北宋時期山中野生動物的數量之多)。山鄉人家到底在哪個方向,正在一籌莫展之時,遠處傳來的一聲雞鳴,讓詩人立刻興奮起來。要找的地方終于快到了,我們似乎能夠感受到詩人當時那種激動的心情。這一問答設得巧妙,它不但回答了詩人開篇所暗示的此行的目的,而且奇妙地借用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語境,用一聲雞鳴給讀者帶來驚喜。詩中描寫遠近結合,靜中有動,虛實相生,更反襯出深山的幽靜和人跡罕至。全詩清新淡雅,妙筆成趣。從淡雅的語境中我們似乎能夠看出詩人那超脫、淡泊的心態,同時也見證了詩人所追求的平淡的詩風。
上一篇:古詩《梅堯臣·小村》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古詩《漢樂府·長歌行》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