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巨源·登寧州①城樓
宋玉②本悲秋③,今朝更上樓。
清波城下去,此意重悠悠。
晚菊臨杯思,寒山滿郡愁。
故關非內地,一為漢家羞。
【注釋】
①寧州:今甘肅省慶陽市寧縣古稱寧州。東依子午嶺,南接陜西,北靠寧夏,西臨涇、蒲二河,扼甘、陜、寧三省之要沖。
②宋玉:生卒年不詳,戰國后期楚國辭賦作家。其藝術成就很高,為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楚辭作家,后世常將兩人合稱為“屈宋”。
③本悲秋:宋玉《九辯》中有“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將感傷的情緒與秋天的蕭瑟聯系在了一起,成為亙古文人悲秋的第一人。
賞析
楊巨源(公元755年—公元825年后),字景山,后改名巨濟,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濟)人。中唐詩人,與白居易、元稹、劉禹錫、王建等人交好,甚受尊重。
貞元五年(公元789年)進士。初為張弘靖從事,由秘書郎擢太常博士,遷虞部員外郎。出為鳳翔少尹,復召授國子司業。長慶四年(公元824年),辭官退休,執政請以為河中少尹,食其祿終身。
“安史之亂”后,河湟之地(當指黃河上游、湟水流域、大通河流域,古稱“三河間”)盡為吐蕃所占。詩人時在河中節度使張弘靖幕任從事,他登臨寧州城樓,不禁觸景生情。秋風蕭瑟,令本來就肅殺的秋天更加凄涼。詩人俯視城下,一河清波,緩緩流過。這清清的河水就如那悠悠的歷史,它見證了太多的人世滄桑。寧州城下,秋菊淡淡,風霜重重,令人懷思。放眼望去,只見滿山清愁,一派蒼涼悲壯的氣氛。想到寧州故關本為內地,今成邊塞。此情此景,觸發出詩人滿腔的恥辱與激憤。不禁發出“一為漢家羞”的感慨!全詩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給讀者創造了一個深沉凄清的意境。
上一篇:古詩《楊萬里·小池》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古詩《柳宗元·漁翁》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