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尷尬的泡沫
——李白《赤壁歌送別》
赤壁歌送別
李白
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張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滄江望澄碧,鯨鯢唐突留馀跡。
一一書來報故人,我欲因之壯心魄。
在史家的眼中,周瑜是一排撞向巖壁的驚濤;而在演義的章回里,人們看到的卻是一堆尷尬的泡沫。
湖北省東南部,有一片探入長江的紅褐色山巖,浩浩蕩蕩的長江奔流至此,形成一個巨大的轉彎,在陡峭的巖壁上擊打出一片震耳的濤聲,然后一路向東呼嘯而去。這里便是中國著名的古戰場——赤壁,如今,赤壁已經被這里的人們自豪地命名成為自己生活的城市的名字。滔滔長江水滌蕩著昔日的戰場,絡繹而來的游客們沒有一個人的腦海中不充斥著箭頭和火光。一千七百多年前,發生在這里的那場以少勝多的鏖戰將東漢亂世的版圖撕裂為三,就在這張版圖的裂縫中,人們知道了“草船借箭”,知道了“巧借東風”,也知道了“火燒連營”。作為這些故事的主角,諸葛亮的形象早已化作赤壁的江風,不停息地吹動著人們手中的《三國演義》。然而,當人們揀起石子在江中擊起一串水花,一個盤桓千古的問題也隨之擴散開來:赤壁,蕭森如鐵的赤壁,驚濤拍岸的赤壁,火光沖天的赤壁,究竟誰才是它真正的主人?
披堅執銳的周瑜,理應成為這一提問的唯一答案。一部《三國志》,為星移斗轉的時空留存住一段可以依托的信史,也讓我們于演義的鑿痕之外,洞徹一代兵家。在《三國志》中,周瑜是一位風流倜儻的江東才俊,他“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三國志·吳志·周瑜傳》),二十四歲就已成為東吳政權的重要輔臣,打劉勛擊黃祖,可謂戰功赫赫,而最能令這位少帥彪炳史冊的戰役正是“赤壁之戰”。建安十三年(208)春,剛剛在官渡之戰中擊敗袁紹雄踞北方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躊躇滿志地將戰船開到了赤壁,他要將赤壁作為平定天下的起點。彼時,孫權與劉備已結成聯盟,和隔江相望的曹操形成對峙之勢。曹操將百余艘戰船用鐵索緊緊相連,制成一塊巨大的作戰平臺,把酒臨風中,曹操相信,一統天下盡在彈指之間。然而,心高氣傲的曹操不會想到,正是他這種看似密不透風的布陣,成就了東吳少帥周瑜的煌煌戰功。時任水師大都督的周瑜采用詐降火攻之計,于月黑風高之夜,將數十支艨艟斗艦裝填上干柴和麻油,似離弦之箭沖向赤壁?????????????????????????????。當沖天的火光將浩大的曹軍船隊燃燒成一片火海,當來勢洶洶的北方軍團狼奔豕突成一群散兵游勇,赤壁,已被鍛打成一把利劍直插長江,如虹的劍氣對應著蒸騰的水氣,它,是一代梟雄永遠無法擺脫的夢魘,同時,也是一代名將不朽的豐碑!
事隔千年以后,如果沒有《三國演義》問世,周瑜的形象會化成赤壁的山巖,笑看滔滔江水和烈烈長風;而在《念奴嬌》蕩氣回腸的樂陣中,蘇軾的“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也會毋庸置疑地成為傳唱的正本。然而,演義的傳播范圍永遠大過信史,當羅貫中用七百年時間將《三國演義》根植人心,許多人已無法分清哪些是小說的虛構,哪些是歷史的真實。從第十五回出場到第五十七回病亡,周瑜與其說是孫權帳下的重臣,莫如說是諸葛亮的影子和陪襯:大霧彌漫之中,諸葛亮是“草船借箭”的神機軍師,周瑜則是等著看笑話的刀斧手;月明星稀之夜,諸葛亮是祭風臺上呼風喚雨的通靈者,周瑜則是處處掣肘、欲殺之而后快的陰險小人;而煙焰張天之中,將半江碧水燒得滾燙的人依舊是諸葛亮,周瑜不過是個按既定戰略出牌的執行者。在赤壁紛爭殺伐的底色上,諸葛亮總是料事如神履險如夷,而周瑜則總是處處設檻卻枉費心機,當諸葛亮三氣周瑜,最終令心胸狹窄的周瑜長嘆一聲“既生瑜,何生亮”,金瘡爆裂嘔血而死,諸葛亮已然成為赤壁的不二主宰,抑郁而終的周瑜不過是一棵沉落江底的水草。
英雄氣在江水中嗚咽久了,堅硬的赤壁也會被啃嚙出一個個血紅的孔洞,還是讓我們回歸正史,繼續還原一個真實的周瑜吧。其實,可以作為周瑜人品佐證的不止一部《三國志》,《資治通鑒》同樣也在擦拭著歷史的眼睛。《資治通鑒》記載,東吳老臣程普看到周瑜風華正茂便執掌帥印,頗有不平,曾“數凌辱瑜,然瑜折節下之,終不與較。普后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資治通鑒·漢紀五十八》)能讓老臣沉醉在少帥的人格魅力之中,足見周瑜坦蕩的胸襟,而周瑜在生命彌留之際的遺言更讓人們為這位英年早逝的江東奇才扼腕痛惜:“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誠不足惜,但恨征志未展,不復奉教命耳。方今曹操在北,疆場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未知終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資治通鑒·漢紀五十八》)在歷史的墨跡中行進,人們早已熟稔諸葛亮那篇光照千秋的《出師表》,但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就在這位為了江山一統宵衣旰食的丞相之前,還有一位虛懷若谷出師未捷的將軍,彼時,他剛剛用一把大火將天下燒成三國鼎立之勢,但天不假年,他只拉開了大幕,卻再也無法決定這段歷史的尾聲。
更無法決定的還有身后的評說。史載,周瑜除了能征善戰之外,還精通音律,“雖三爵之后,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三國志·吳志·周瑜傳》)在回眸的瞬間,周瑜便可校正一部扭曲的樂章,而當自己生命的樂章在《三國演義》的字里行間被扭曲成變奏的顫音,周瑜善聽的耳朵只能令身后的悲哀更加沉重。
上一篇:杜甫《蜀相》詠諸葛亮詩詞賞析
下一篇:杜甫《八陣圖》戰爭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