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誕生
去年元夜1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歐陽修·生查子
完全讀懂名句
1、元夜:指上元節之夜,亦稱元宵,即農歷元月十五日。
記得去年的元宵燈節,花市燈火通明,光亮有如白晝。月兒悄悄攀上柳樹枝頭,與心愛的戀人相約黃昏之后。
到了今年的元宵燈節,圓月和花燈一如去年燦爛。只是去年的戀人如今何在,淚水忍不住弄濕了春衫衣袖。
名句的故事
《生查子》主在表達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感慨。上片回憶去年元宵的華麗燈景,并與心上人有一場賞燈之約;下片換言今年元宵,明月與花燈依舊動人,只是去年同賞花燈的戀人早已不在,眼前賞心悅目的燈景,令人更加觸目傷情,不禁掩袖淚流。作者運用前后對比技巧,包括上、下片皆重復“元夜”、“燈”、“月”與“人”,以相同景物作為媒介,交互映襯,借以說明短短一年光景,相同的是元宵佳節、圓月與花燈,唯一驟變的只有人。其中“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點出兩人去年元宵約會的地點時間,當時歡聚點滴還深存腦海,如今驀然回首已是“不見去年人”,至于作者為何無法再見到心上人,詞中全然不做說明,只徒留一份舊情難續的惆悵。
《生查子》的文字風格類似民間歌謠,淺顯易懂,又不流于俚俗,此詞也收錄在南宋詞人朱淑真《斷腸詞》里,歷來研究者對于《生查子》作者到底是歐陽修或朱淑真,迄今仍爭論不休。南宋曾慥編《樂府雅詞》成書于高宗紹興十六年(公元1146年),是流傳至今最早一部宋人輯宋詞的總集,曾慥在北、南宋皆任過官職,在《樂府雅詞》自序寫道“當時小人或作艷曲,謬為公詞,今悉刪除”,顯示他對歐陽修作品的慎選態度,在經過其考證詳查,已把非歐陽修之作剔除書外。由于曾慥年代與歐陽修相去不遠,又朱淑真的年代為南宋中期,此時《樂府雅詞》早已面世,故曾慥將《生查子》收入歐陽修作品之列,是值得后人參考的重要依據。
歷久彌新說名句
歐陽修《生查子》的背景為農歷正月十五的元宵節,自西漢武帝開始,即有舉行元夜張燈儀式,當時目的主要是為了祭祀天地,其后元宵點燈逐漸褪下宗教面紗,演變成眾所期待的民間嘉年華會。在中國傳統保守社會里,女孩子平日不允許外出見人,但每逢元宵節,女子可以結伴出游,欣賞花樹燈火,所以元宵賞燈,已成為數千年來未婚男女與心上人約會的絕佳借口,倘若尚無意中人,亦可在鼎沸人群里趁機尋覓心儀對象,因此,元宵節也被視為七夕之外另一個中國情人節。
歷代詩文詞作,不乏文人記錄元宵的絢爛景貌,或寫下與情人賞燈的心情。唐朝武后時期的宰相蘇味道,其五言律詩《正月十五夜》首聯“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描述元宵節滿樹結掛燈火,有如夜間綻放的銀色花朵,原以鐵鎖管制的路橋,也開放民眾通行,還被點綴成一座仿佛天上繁星搭起的橋梁。此乃詩人抱持游樂賞玩心態,寫出大唐元宵夜景的榮華盛貌,其中“火樹銀花”也成為后人形容燈火通明、煙花燦爛的一句成語。
南宋才女朱淑真,經常被一派人馬力保她才是《生查子》的正牌作者,如前所言,除《生查子》收在其詞集之外,另被視為重要線索之一,是她曾作過一首與《生查子》主題相近的《元夜詩》,最末四句為“但愿暫成人繾綣,不妨常任月朦朧。賞燈那待工夫醉,未必明年此會同”。大意是說,只愿擁有兩人的暫時繾綣,未來或許就像月光般的朦朧也無妨。得以同賞花燈,哪有心思醉倒,只是明年未必能像今年得以相會。朱淑真堪稱聰慧才女,婚姻路上遇人不淑,使她迫切渴望擁有相知愛情,就算無法相守一生也無所謂。朱淑真在《元夜詩》中隱然預知明年此時,一切都將走調不同,她只想緊緊抓住當下共賞花燈的幸福感受。
上一篇:《小樓西角斷虹明,闌干倚處,待得月華生》宋詞名句鑒賞解讀
下一篇:《錦瑟年華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宋詞名句解讀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