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書澆鑄成石頭,被烽火烤得滾燙
——杜甫《八陣圖》
八陣圖
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八陣圖,用六十四堆卵石列成莊嚴的方隊。
這是一處特別的文化遺存。據《東坡志要》記載:“諸葛造八陣圖于魚復(今四川奉節(jié)縣東)平沙之上,壘石為八行,相去二丈,自山上俯視百余丈,凡八行,為六十四蕞,蕞正圈,不見凹凸處,如日中蓋影,及就視,皆卵石,漫漫不可辨,甚可怪也。”叱咤風云的諸葛孔明把兵書澆鑄成石頭,讓三國的烽火和狼煙將其烤得滾燙,然后一揮羽扇,這些石頭就麇集了歷史的脈絡,后人只消帶上一本《三國演義》,一本《三國志》,就能夠從肅森的石叢中洞徹一代兵家。
“八陣”之稱最早見于《孫臏兵法》。在這部曠世奇書中,戰(zhàn)國軍事家孫臏用了大量篇章講述陣法,并細陳了各種陣法的意義和基本原則。戰(zhàn)國時代出現(xiàn)的快捷的騎兵打破了以往的格局,使戰(zhàn)爭機動性大大增加;而兵器種類的日益繁多,無疑又加劇了戰(zhàn)場情況的變化。如何更有效地攻守,如何多層次地使用武器,成為當時兵家們爭相探討的議題。于是,各種陣法應運而生,孫臏也推出了他傳之后世的陣法。在《孫臏兵法》中,他列陳了用以截斷敵人的方陣,聚結隊伍的圓陣,突破敵陣的錐行陣,迂回包抄的鉤行陣等八種陣勢,每一種陣勢都有不同的適用條件,每一種陣勢都有不同的作戰(zhàn)功能。其排兵布陣的巧妙和各種恰到好處的運用,堪稱歷代兵家典范。
如果說出土于山東銀雀山的《孫臏兵法》在漫滅不清的竹簡上銘刻了“八陣”的恢宏,那么星羅棋布于四川奉節(jié)的八陣圖,則用不朽的石頭直接外化了兵家的思想。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說:石砌的八陣“常有氣如云,從內部起”。吳將陸遜入陣后,陣中“狂風大起,一霎時飛沙走石,遮天蓋地”。石頭堆成的陣勢擊潰這支驍勇的敵騎,固然有小說的夸張和對諸葛亮的過分神化,但是,在我們走進這列石陣之前,誰愿意把耳畔的鼓角聲、喊殺聲和馬嘶弓鳴聲都統(tǒng)統(tǒng)地置于腦后?盡管一些專家們認定八陣圖是當年諸葛亮習授陣法的石砌模具,但我們寧愿相信它是一部石砌的兵書。世紀的風刀霜劍在石頭上留下痕跡,八陣圖,延長的不僅是兵家們的生命,還有兵家們的光榮與夢想。
上一篇:李白《赤壁歌送別》戰(zhàn)爭詩詞賞析
下一篇:劉禹錫《西塞山懷古》思古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