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智和莊嚴凝固成泥土
——杜甫《蜀相》
蜀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位于四川成都市郊的武侯祠,是一處肅穆的所在。祠內古柏蒼郁,殿宇高大華美,每年來此拜謁的人絡繹不絕。人們稱道蜀漢武鄉侯諸葛亮奇妙的用兵,更欽敬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尚人格。
應該說,公元197年到公元207年的隱居是諸葛亮一生的重要時期。這十年,他在襄陽的隆中蓋了幾間草房,一邊閉門讀書,一邊躬耕隴畝,過著悠閑的生活。處在群雄逐鹿的東漢末年,能在山明水秀的隆中尋得一方凈土,無疑為諸葛亮日后的出山提供了必要的準備。
“三顧茅廬”的故事已是盡人皆知,第三次會面無論對劉備,還是對諸葛亮,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轉折。一紙洞察天下大勢的《隆中對》,令身處困境的漢室后裔有了與中原抗衡的實力,也令經天緯地的曠世奇才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三國志》)當劉備攜孔明之手從隆中走出,充溢在這位漢室皇族心中的,是定鼎天下的雄心。出山的臥龍沒有辜負劉備的厚望,諸葛亮柴桑的舌戰群儒,最終令據江而治的孫權與劉備聯手擊曹,燃起了赤壁的熊熊大火,從而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此后,諸葛亮輕搖羽扇,開始了其叱咤風雷的歷史:在奪取漢中的過程中,他深謀遠略,以足食足兵將這塊龍興之地一舉拿下;當劉備臨終托孤,諸葛亮的忠心赤膽更是燭照蜀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國志》)劉備這句托孤遺言實屬真心,他很清楚,扶不起的劉禪并能不延續國祚,但諸葛亮的回答卻斬釘截鐵:“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三國志》)顧命大臣諸葛亮,完全可以取昏聵的劉禪而代之,但諸葛亮卻用后來的南征北戰證明了自己對舊主的忠誠。公元225年春,諸葛亮率軍南征,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闿、孟獲,先以攻心為主,打敗雍闿軍,再七擒七縱孟獲,用時不到一年時間便平定南中,而蜀漢也在這一年憑借南中的豐富資源迅速壯大國力,具備了逐鹿天下的底氣。建興五年(227),就在諸葛亮上《出師表》于劉禪后不久,這位戎馬一生的臣子開始了壯麗的北伐。歷時八年的北伐,讓蜀漢政權在激烈紛爭的年代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但長期的南征北戰也嚴重損害了諸葛亮的健康。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五出祁山,率軍北伐曹魏時,已經做好了打持久之戰的準備,他命令軍士在五丈原屯兵墾荒,自足糧草,而自己卻“所啖食不至數升”(《三國志》)。“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當五丈原的星空下起隕石雨,一代治世之才最終沒能完成克定天下的宏愿。
諸葛亮病死的消息傳到成都,朝野震驚。為了懷念他,眾大臣決定在他的墓地為其立廟祭祀。后來當魏將鐘會攻下漢中,還派人專門祭掃了諸葛亮的墓,并下令嚴禁在諸葛亮墓地周圍放馬、砍柴。這說明,諸葛亮崇高的人格不但贏得了蜀國吏民的尊敬,也同樣受到了敵國將士的尊敬。
“識治之良材,管蕭之亞匹。”(《三國志》)陳壽為諸葛亮下的這句按語可謂公允切當。
上一篇:溫庭筠《蘇武廟》戰爭英雄詩詞賞析
下一篇:李白《赤壁歌送別》戰爭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