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清平樂·會昌》詩詞原文、注解與賞析
(一九三四年夏)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
【作者自注】
[踏遍青山人未老]詩人自注:“一九三四年,形勢危急,準備長征,心情又是郁悶的。這一首《清平樂》,如前面那首《菩薩蠻》一樣,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題解】
1933年下半年蔣介石發動第五次“圍剿”。用“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方針,封鎖中央蘇區。蔣自任總司令,調集百萬大軍,參與“圍剿”。先頭部隊50萬,分北、南、西三路實施進攻。1933年9月28日,蔣軍攻占黎川。
中央蘇區紅軍有8萬人,與敵人攻擊部隊相比為1:6,形勢雖然嚴峻,但較第三、第四次反“圍剿”之1:10(十幾)
要好一些。戰略、戰術得當,仍可勝仗。但中共臨時中央排斥毛澤東的正確領導,實行“御敵于國門之外”的錯誤方針,與敵硬拼,致使紅軍連吃敗仗,根據地北大門廣昌與南大門筠門嶺先后喪失。1934年4月,毛澤東在被冷遇三個月后,重新工作,前往中央蘇區南部的會昌視察并指導工作,協助粵贛省委書記劉曉、省軍區司令員何長工穩住了根據地南線形勢。毛澤東在會昌工作兩月,成績顯著。一日晨,毛澤東帶幾個戰士登上會昌城外的嵐山嶺,遠望南方,寫下《清平樂·會昌》。
毛澤東的大智慧在于指導劉、何二人與參與“圍剿”的廣東軍閥陳濟棠部“和談”,達成“就地停戰”,必要時“互相借路”的協議,這不但保住了贛南根據地,而且為中央紅軍突圍長征開辟了道路。
【注釋】
[會昌]縣名,在江西瑞金西南。中共粵贛省委駐地。
[莫道君行早]取于俗諺“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俗諺又本于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二:“謂言侵早起,更有夜行人。”君,詩人自謂。
[踏遍青山人未老]人,亦詩人自謂。參見【作者自注】。
[高峰]指會昌城西北的嵐山嶺。詩人在20世紀60年代回憶當年在會昌情景,說:“會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南粵]漢稱“南越”,指今廣東。
【品評】
這是詩人在中央蘇區所寫的最后一首詞。審其意蘊,已見“長征”念頭。
上闋,“東方”二句,寫實,謂侵晨即起。占其先機,只爭朝夕,均在一個“早”字上透出。別人不醒,詩人醒了;別人不動,詩人動了。故此二句尚有韻外之味、弦外之音。“踏遍”二句,亦為寫實,起碼是實指1927年秋收起義至1934年夏這一段歲月的革命實踐。七年過去,壯志不減,故曰“人未老”。“獨好”是贊“風景”的??。此會昌“風景”,又隱指會昌反“圍剿”之“形勢”。總括四句,洋溢人生自信。
下闋,“會昌”二句,扣住詞題,主要寫“山”。登山而寫山,本屬自然,但此處著墨于“高峰”,著墨于山海相“連”,我以為傾向于“登高致遠”四字,俗謂“站得高,看得遠”也!“戰士”二句,為全篇關鍵,或謂主題所以。“戰士”,是包括了詩人在內的一個登山遠眺的群體。“南粵”,當然指廣東,但“郁郁蔥蔥”的“南粵”又不是一個純粹的、單一的地理概念。那是一個曾經引發了革命,并在日后仍然大有可為的地方;或者說,“南粵”的生命之綠,對處于困境的中國革命,有著啟示性的召喚!
毛澤東自注:寫作此篇時,“心情又是郁悶的”。但從詩行間,我們怎么也尋不到“郁悶”。唯一的解釋:藝術創作有時會背離或超越主觀情緒;而藝術的靈感,或能先于碰撞迸發出火花。用數月后才開始的萬里長征印證這闋詞,我們會驚異于詩歌的前兆之光。
上一篇: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詩詞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毛澤東《菩薩蠻·大柏地》詩詞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