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放鳴
秋風颯颯至了,
滿林的黃葉辭別了故枝。
這是何等嚴密的淘汰呵!
郭紹虞
大凡頗有造詣的詩人都有著一顆獨特的“詩心”。詩人們便是憑借這顆詩心而得以馳騁于詩壇,以詩名世的。
面對秋風蕭瑟,落葉飄零的自然景觀,詩人那敏感的情懷感觸良多。但他的感慨并非傷春悲秋的情緒,而是充滿樂觀精神的禮贊。詩人感到,那颯颯秋風對滿林黃葉的掃蕩恰恰是對陳腐的、失去生機的事物的淘汰。正因為有了這“嚴密的淘汰”,待來年時新的生機方能萌發。顯然,詩人在寒暑易節的四季轉換中感受到了永葆生命活力的真諦:唯有蕩滌陳腐之物,方能催發新的生機。所以,在主體情感與現實景物的契合之中,詩人創造了充滿樂觀進取精神的審美意象。
就詩的形式而言,本詩區區三行的短小形式借鑒了外國詩歌的表現形式。本詩作于本世紀二十年代初,當時正值現代文學中新詩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期。有些新詩作者模仿印度大詩人泰戈爾那清麗恬淡的小詩風格,又借鑒了日本俳句(短詩)的形式特點,于是,一時間雜感般的小詩涌現很多。本詩作者便或多或少受到了泰戈爾和日本俳句的影響,因而選擇了這種小詩形式來傳達自己的一縷思緒、一種情愫。在這短小的詠嘆調中,我們仿佛能體味到詩人對生活真諦的徹悟,從而也使我們對蕭瑟秋風平添了某種親切感。
上一篇:徐志摩:沙揚娜拉
下一篇:林徽因:深夜里聽到樂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