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一瓢詩話》
一卷,清薛雪著。
薛雪是葉燮的學生,他的《一瓢詩話》在許多問題上闡發了老師的見解。葉燮認為詩人的胸襟是“詩之基”。薛雪在復述的基礎上略有發揮,認為“具得胸襟,人品必高。人品既高,其一謦一欬,一揮一灑,必有過人之處。”葉燮指出:作詩“必先有所觸以興起”,薛雪以自己作“九秋”詩,因大有觸發,遂多創獲的創作實踐,證明“先生之言不虛”,又發揮說:“無所獨發,搖筆便吟,村學究、幕賓之流耳,何所取裁?”
薛雪反復強調葉燮關于詩人須有自己的面目,獨樹一幟,反對摹擬剽竊,寄人籬下的美學觀點。認為“學詩須有才思,有學力,尤要有志氣,方能卓然自立,與古人抗衡。若一步一趨,描寫古人,已屬寄人籬下。何況學漢魏,則漢魏之唾馀,學唐宋,則綴唐宋之殘膏。非無才思學力,直自無志氣耳。”又說: “不落窠臼,始能一超直入。”
《一瓢詩話》對藝術風格問題也有較多的闡發。主張“作詩家數不必畫一,但求合律,便可造進。譬如作樂,八音迭奏,原各就其所發以成之。”并且還從不同詩人具有不同個性的角度論證了詩歌風格的多樣性,敦厚人詩必莊重,倜儻人詩必飄逸,磊落人詩必悲壯,豪邁人詩必不羈。薛雪在強調詩人須有高尚的胸襟、人品的前提下,而提倡藝術風格的多樣化。他重視詩歌的思想內容,因而一方面反對“偏嗜”,一方面又自稱“平自最愛隨筆納忠、觸景垂成之作。”他還主張作詩要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即使“具敏捷之才”也“斷不可有敏捷之作”。
在《一瓢詩話》中,薛雪也闡明了一些與葉燮不同的美學觀點。如:對孟浩然、高適、岑參的作品,他不同意葉燮所作的過低的評價。再如,對詩歌的源流,他認為“由三百篇而降”, “日趨日下, 去本一步,呈盡千媸”,所以主張“溯流而上,必得其源”。還如,在詩歌的正變上,認為: “溫柔敦厚,纏綿悱惻,詩之正也;慷慨激昂,裁雪鏤月,詩之變也。”薛雪的詩論,基本上是吸收了老師葉燮的美學觀點,但以此作了較多的闡述和發揮,其中也不乏有鮮明、獨到的美學見解。
上一篇:風雨無期閑愁難消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亞里士多德〈詩學〉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