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荊三隆 【本書體例】
【原文】:
瞻卬昊天,則不我惠。孔填不寧,降此大厲。邦靡有定,士民其瘵。蟊賊蟊疾,靡有夷屆。罪罟不收,靡有夷瘳。
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如覆奪之。此宜無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說之。
哲夫成城,哲婦傾城。懿厥哲婦,為梟為鴟。(1)。婦有長舌,維厲之階。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匪教匪誨,時維婦寺。
鞫人忮忒(2),譖始竟背。豈曰不極,伊胡為慝!如賈三倍,君子是識。婦無公事,休其蠶織。
天何以刺?何神不富?舍爾介狄,維予胥忌。不吊不祥,威儀不類。人之云亡,邦國殄瘁。
天之降罔,維其猶矣。人之云亡,心之憂矣。天之降罔,維其幾矣。人之云亡,心之悲矣。
觱沸檻泉(3),維其深矣。心之憂矣,寧自今矣。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藐藐昊天,無不克鞏。無忝皇祖(4),式救爾后
【鑒賞】:
本篇是一首政治諷喻詩。指斥周幽王寵幸褒姒,致使朝政大亂,禍國殃民,在一定程度上對西周末年黑暗的政治狀況作了大膽的揭露。
從詩中反映的內容看,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前途和命運深深的憂慮,其本人也是黑暗政治現實的受害者,因此在諷刺批判幽王等人的同時,也悲嘆自己的不幸,生不逢時,他站在維護貴族階級利益的立場上對現實憂心如焚,希望幽王能夠改惡從善,挽回其失敗的局勢。從司馬遷的《史記·周本紀》中我們可以知道,幽王是西周王朝最后一個國君,在位共十一年,不務正道,昏庸腐敗,重用奸臣,誣陷忠良,特別是得到褒姒之后,廢了申后,又趕走了太子(申后的兒子),引起了申侯的強烈不滿。申侯聯合一些部落首領攻打幽王,幽王點起烽火,向諸侯們求援,但由于他曾為博得褒姒一笑,在無軍情時點燃烽火,諸侯來后,沒有敵人,褒姒大笑,視國家大事如同兒戲。此次,雖軍情緊急,但幽王已失信于其他諸侯,因而沒有軍隊趕來相救,從而招致申侯殺幽王于驪山之下,西周王朝也隨之滅亡。因此本詩作者在詩中所反映的狀況是真實可信。作者也絕非危言聳聽,而是在西周王朝瀕臨滅亡的關頭所發出的憤怒的呼聲,表現出統治階級內部的重重矛盾,給我們描繪出一幅政治動亂前夜那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歷史畫面,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
全詩共分七章,前二章盡訴幽王的苛政,揭發了他的種種罪行:“邦靡有定”,在他治理下國無寧日;“士民有瘵”,百姓沒有活路,使國事混亂;“此宜天罪,女反收之”,無罪的人,你將他收進大獄,“彼宜有罪,女復說之”,做惡的人反而被重用,從而指出幽王的倒行逆施是國家滅亡的重要原因。第三章指出幽王推行苛政,國家遭難的根源在于對褒姒的寵幸。她如同“梟”和“鴟”一般,狠毒貪婪,以她善為讒言的“長舌”干預朝政,成為國家災禍的根源。作者這種“女人是禍水”的觀點,實際上是為幽王開脫,因此這無疑是一種偏見。第四章從正面談到女人應該去從事養蠶紡織的事情,不應參政。第五章作者沉痛地指出幽王的作惡終將導致周王朝傾覆的可悲下場。第六章寫賢士都紛紛逃亡,自己憂心忡忡,為周王朝面臨的潰敗,發出了“心之悲矣”的無限悲嘆。最后一章寫作者希望幽王能夠改邪歸正,并祈求蒼天降福,以挽救周貴族的子孫們,在一片悲哀聲中結束了全篇。
《詩序》說此詩是“刺幽王大壞也”。我們認為這是符合本篇各章所揭示的內容的,但在指斥幽王的同時,還殷切地希望他能悔過,從而挽救周王朝,表現出作者對周王朝的耿耿忠心。我們可以說這是貴族中的有識之士對行將崩潰的周王朝所唱出的一首挽歌。
本詩在藝術表現形式上,多采用直陳其事、直抒胸臆的手法,言辭激越慷慨,犀利似劍。
上一篇:《相鼠》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瞻彼洛矣》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