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鳥兒問答
(一九六五年秋)
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背負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間城郭。炮火連天,彈痕遍地,嚇倒蓬間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飛躍。借問君去何方?雀兒答道:有仙山瓊閣。不見前年秋月朗,訂了三家條約,還有吃的,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
【題解】
詞題之“鳥兒”,是一只“蓬間雀”。兩千多年前,它在《莊子·逍遙游》的天地里自由飛翔,曾經和蜩(蟬)一齊嘲笑那只展翅九萬里的鯤鵬不該高翔南冥。它又曾自得其樂地矜夸: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這就算飛得不低了!其種綿綿,生息于今,仍然還是在蓬間飛躍。
毛澤東捕捉到這雀兒的一飛一鳴,寫入詞中,也算立此存照。其所指,蓋為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之流。20世紀60年代初中蘇交惡,蘇聯撤專家而毀合同,給中國造成巨大損失。
1963年8月5日,蘇又與美國、英國簽訂了《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禁核無可厚非,但在核大國已具核打擊能力,且不再需要大氣、外空間及水下試驗后簽訂此條約,其目的即是為了縛人手足。作為共產盟友,赫魯曉夫此舉,形同背叛與出賣。1964年10月,赫魯曉夫下臺,但蘇聯政策未變。毛澤東1965年秋填此詞,主旨在嘲諷國際共運中的機會主義者。
【注釋】
[“鯤鵬”句]取《莊子·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此處之鯤鵬,為正面形象,與《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鯤鵬”所指不同。
[蓬間雀]生于蓬蒿間小雀。雀類頗多,此處或指蒿雀。《本草拾遺》謂:“蒿雀……似雀,青黑,在蒿間,塞外彌多。”
[仙山瓊閣]泛指傳說中神仙居處。
[三家條約]指美、英、蘇三國于1963年8月5日在莫斯科所簽《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
[土豆、牛肉]諷刺赫魯曉夫提出的“一盤土豆燒牛肉的好菜”式的“福利共產主義”。
【品評】
運用“古典”創作出具有現代“國際”意義的詩篇,是這闋詞的構思特征;“大雅”與“大俗”相揉,則是這闋詞的造語特征。
上闋,入句便寫“鳥”。但那是與“雀兒”對立的大鳥“鯤鵬”。正如唱戲,正派的主角先行亮相。此謂先聲奪人,早立主腦也。“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皆《莊子》書語。借古喻今,誰可當這?留一份驚嘆即可。“背負青天”以下七句,皆“鯤鵬”視角,亦詩人視角。無形中,詩人已升到俯視人寰的高度。人間不太平,有“炮火”、“彈痕”證之,亦有蓬雀驚飛、驚叫可證。“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飛躍”是極口語化的擬聲。詞中難得有此大俗之語。詩人膽子大,信手拈來,皆有聲色!
詞題為“雀兒問答”。尚未“問”,雀已叫,此雀大抵是驚弓之雀無疑。與“鯤鵬”對立,“雀兒”已活靈活現。
下闋,正面展示“問答”。“借問”句,主體為“鯤鵬”,但精神上不排斥詩人介入。“雀兒”的回答,是“仙山瓊閣”。僅此,已知“雀兒”的自欺欺人。“仙山瓊閣”,只在虛無縹緲間,誰欲往,誰上當。秦皇漢武可算古例。雀兒不悟,兀自矜夸,從“三家條約”,說到“土豆牛肉”。“土豆”、“牛肉”語,又是大俗大白之語。讓人聯想到赫魯曉夫的信口開河,粗話連篇。結語“不須”二句,是“鯤鵬”斥“蓬雀”語。聽不下去,打斷話頭,當頭棒喝,以俗對俗,以粗對粗,這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毛澤東一定胸有怒氣,不吐不快。不然,他不會在詞中加入粗話詈詞。詩之用詞,溫柔敦厚慣了,一“俗”便讓人大吃一驚。其實,俗語入詩,古今無限,只要好,只要巧。
上一篇:毛澤東《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鑒賞品評
下一篇:毛澤東《五古·挽易昌陶》鑒賞品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