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枕上
堆來枕上愁何狀,
江海翻波浪。
夜長天色總難明,
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
曉來百念都灰盡,
剩有離人影。
一鉤殘月向西流,
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注釋】堆來:極言愁深。來,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認為是“語句中間之襯字”。
狀:描繪,陳述。柳宗元《游黃溪記》:“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麗,殆不可狀。”
寒星:在寒氣籠罩中閃爍的星光。
灰:消沉,破滅。趙振《說敗》:“及其偶敗,則萬慮皆灰,疇昔之英風俠氣,皆歸于無何有之鄉。”
剩有離人影:手稿曾作“倦極身無憑”。
離人,指楊開慧。
殘月:形狀如鉤的月亮,梅堯臣《夢后寄歐陽永叔》:“五更千里夢,殘月一城雞。”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今宵清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譯文】夜半時分,枕邊的憂愁如同江海中的波浪,
洶涌澎湃于心中,孤枕難眠的時候,
更憂愁夜色漫長,只好在獨守寂寞,
百無聊賴的時候披上衣服,坐著數天上的星星。
熬過漫漫長夜,依然不見離人,
只有往昔的倩影還存留在心間。
此時只有殘月如鉤,如此清寂孤廖,
怎么能不叫人灑下眼淚呢。
【賞析】這是毛澤東贈予與懷念楊開慧的三首詞的第一首,狀寫與新婚妻子離別時夜不眠的情態,另兩首為《賀新郎·別友》、《蝶戀花·答李淑一》。詩人在一九五七年五月一十一日給李淑一的信中明確表示:“開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寫了罷。”因為是年二月七日李淑一曾寫信給毛澤東,要求將這首《虞美人》抄給她。
一九二一年,楊開慧在長沙市福湘女中讀書時,收到了她父親楊昌濟的學生毛澤東寄送的《虞美人》,很欣喜,并拿給好友李淑一看過。雖然詩人認為《虞美人》“不好”,但是,他極珍惜與楊開慧的感情。一九六一年,他把這首詞作了幾處修改,又親手書寫好,交給衛士張仙朋,說:“這個由你保存。”直到一九七三年冬,他還將此詞交保健護士吳旭君用毛筆抄清。
一九二一年春夏之交,毛澤東在湖南的岳陽、華容、南縣、常德、湘陰等地進行社會調查,日夜忙碌,靜下來也時常想起新婚的妻子、親密的戰友,殷殷思念,纏綿悱惻,填了一首《虞美人》,記下了當時徹夜不眠的思緒,故題為《枕上》。
詞的上闋寫相思難眠,寂寞難耐的情狀。“堆來”,極言愁多;“枕上”,透出思念中輾轉反側之態。“愁何狀”?猶如“江海翻波浪”。這與李煜著名的《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意境相近。可見作者的枕上深愁如同“江海翻波浪”!偏偏在這種時候,“天色總難明”,只得于寂寞難耐之時,“披衣起坐數寒星”,聊遣愁思。“數寒星”三字極有情趣,可從中襯托出詞人的孤寂愁緒。
下闋寫傷別之情。詞人經過一夜苦熬,曉來依然不見離人,只在朦朧中歷歷倩影,故頓生“百念都灰盡”之感。此時,抬頭西望,惟有殘月如鉤,如此清寂孤寥,怎叫人不對月拋淚!這使人想起宋人呂本中的《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上闋從一“愁”字入手,極寫思念之深切;下闋以一“淚”字收筆,甚言思念之苦澀。寫此詞時,作者還是個剛離開學校的二十八歲的青年,兒女情長,是極自然的情愫,正所謂“無情未必真豪杰”。
全詞語言明快流暢,坦直樸素而富有情趣。“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的似水柔情,與“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男兒氣概,完全可以同時并存心胸。一九五七年八月一日,毛澤東寫道:“詞有婉約、豪放兩派,各有興會,應當兼讀。”“我的興趣偏于豪放,不廢婉約。”這首詞是人們所能看到的毛澤東最早的一首。該詞受詞史上婉約派詞風的影響,雖然飄逸著一縷陽剛之氣,但陰柔是其基本格調。
附:楊開慧《偶感》
偶感
楊開慧
天陰起眼溯演風,
濃寒入肌骨。
念茲遠行人,
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
寒衣是否備?
孤眠眼誰演愛護,
是否亦凄苦?
書信不可通,
欲問無眼人語演。
恨無雙飛翮,
飛去見茲人,
茲人不得見,
惘悵無已時。
【注釋】偶感:這是作為妻子的楊開慧,懷念身在遠方為革命奔波的丈夫毛澤東的一首詩,詩的寫作時間是一九二八年深秋或冬日。這首詩真實面生動地記錄了一位妻子日夜對丈夫深切的眷念情愫,但這首詩卻沒有傳到丈夫手里。據現在的材料推測本詩是毛澤東生前沒有見到過的。湖南省在一九八二年三月間修葺楊開慧烈士故居時,折掉楊家老屋的舊墻,在烈士住房后墻的磚縫中,發現了烈士一疊手稿,這首詩就在其中。詩中眼演中的字,因年代長久,殘缺了,眼演中的字是后人根據上下文義加上的。
溯:從文義看,此字應為“朔”字,很可能是烈士的筆誤。
遠行人:指毛澤東,遠去的愛人。
足疾:據老人回憶,毛澤東上井岡山時,曾患有足疾。
惘:此處從文義看,換為“惘”字當更為妥帖些。
沁園春
長沙
獨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
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
魚翔淺底,
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
問蒼茫大地,
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
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
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
激揚文字,
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
到中流擊水,
浪遏飛舟?
【注釋】長沙:湖南省的省會。作者的青年時代,大部分時間在長沙學習和從事革命活動。一九二五年十月,毛澤東在即將離開長沙赴廣州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之際,重游橘子洲,對著眼前的景色,環顧現實,回憶往事,激情洶涌澎湃,寫下了這首詞。
湘江: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海洋山,向東北溉貫湖南省東部,經過長沙,北入洞庭湖,全長八百一十七公里。
橘子洲:一名水鷺洲,是長沙城西湘江中一個狹長的沙洲,南北大約十一里,東西最寬處約一里。西面靠近游覽勝地岳麓山。宋代祝穆《方輿勝覽》載,洲上多產美橘,故名。
萬山紅遍:所有的山都紅了。
萬山:指岳麓山及湘江兩岸的許多山峰。岳麓山附近的楓樹林最茂盛,秋末楓葉經霜后變紅。岳麓山山腰有愛晚亭,因唐代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詩句而得名。
層林盡染:—層層的山林都像染上了顏色似的。層林,重重迭迭的樹林,隨著起伏的山勢一層層地高上去。染,染色,這里指染上紅色。
漫江碧透:漫江,滿江。碧透,江水碧綠,清澈見底。
百舸爭流:舸,大船。這里泛指船只。爭流,爭著在水上行駛。
鷹擊長空:鷹像搏擊似的在遼闊的天空里矯健地飛翔。擊,搏擊,形容鷹飛得迅猛矯捷。長空,遼闊的天空。
魚翔淺底:翔,本指鳥在空中盤旋,這里指魚兒游得活躍輕快。
淺底:清澈可見底的水下。因江水清澈一望見底,而顯得江水淺。唐代儲光曦《釣魚灣》詩:“潭清疑水淺。”
萬類霜天競自由:這里是說眾多的生物都在深秋的自然環境中爭著自由地活動。萬類,即萬物,統指宇宙間一切生物。霜天,下霜的天氣,這里指深秋,寒秋。競,競賽,競爭。
悵寥廓:悵,悵望,沉思地望著。寥廓,高遠空闊,這里指廣闊的宇宙。
蒼茫:渺遠迷茫的樣子。
準主沉浮:究竟是誰主宰著世間萬物的升沉起伏?通過聯想,可以進一步理解為:在這軍閥統治下的中國,到底應該由誰來主宰國家興衰和人民禍福的命運呢?主,主宰,支配。沉浮,本指物體在水面上沉沒和浮起,后用來比喻事物的盛衰面、消長。
百侶:許多朋友。侶,伴侶,朋友。
崢嶸歲月稠:崢嶸,形容山勢高峻的樣子,這里比喻超越尋常,不平常。稠,多。
恰:正當,恰值。
風華正茂:風華,風采,才華。茂,豐盛。
意氣:奮發昂揚的氣概。
揮斥方遒:豪氣奔放,正充滿活力。揮斥,無拘無束,自由奔放,方,正,正當。
遒:強勁有力。
指點江山:評論國事。指點,指說,評論。江山,江河和山嶺,常用來指代國家和國家的政權。
激揚:義同褒貶,即激濁揚清,抨擊丑惡,宣傳美善。
糞土當年萬戶侯:糞土,穢濁的泥土,比喻惡劣下賤的東西,這里用作動詞,是“把……看作糞土”的意思。萬戶侯,食邑萬戶的侯,后泛指有高爵顯位的人。這里指當時掌權的上層人物。
中流擊水:中流,水流之中。擊水,游泳。
遏:阻止。
【譯文】獨自站在蕭瑟的秋風中,
向北流淌的湘江把我帶到了橘子洲頭。
我看到所有的山都紅遍了,
一層層的山林都好象染上了顏色似的。
江水碧綠,清澈見底,
往來的船只在江面上爭先恐后地行駛著。
遼闊的天空中,鷹像搏擊似的矯健飛翔,
魚兒在清澈的江水中歡樂地暢游,
萬物都在這深秋的時節競相自由地活動。
我沉思地望著遼闊的天地,不禁想問,
究竟是誰主宰著世間萬物興衰禍福的命運呢?
以前我經常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來這里游玩,
那時的我們經歷了多少不尋常的日子啊。
那時候我們正值青春少年,風華正茂,
有著書生那種奮發昂揚的氣概,豪氣奔放,
充滿了青春的活力,經常在一起評論時政,
針砭時弊,宣傳美好的新思想,
把當時那些位高權重的人看得有如糞土一般。
還記得我們在江中劃船,劈波斬浪的時光嗎?
【賞析】這是一首舊地重游的感懷之作,通過寫景與憶舊,反映了毛澤東早期的革命思想和革命活動。
上片著重描繪今日深秋的絢爛景色,寫景為主,情入景中。起首三句交代游覽季節,點明地域。“獨立”一詞描繪出作者自我獨立的形象。“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兩句,仿佛把讀者帶到了湘江中的橘子洲頭,欣賞深秋時長沙一帶的美麗景色。詞中描繪出一幅絢麗多彩的江南深秋圖,表達出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更反映出其心胸的開闊。
接下來十句,全由“看”字領起。先寫山,遠眺入筆,“萬山紅遍”概寫群山顏色,“層林盡染”則具體寫紅色呈現于山林的情形。再寫江,以“碧透”寫江水的澄清見底,以“爭流”寫船只的競發,用以展現江上的生機彌滿。“鷹擊長空”為仰望所見,“魚翔淺底”為俯視所見。“擊”、“翔”兩個動詞,充分表現了鷹與魚的活力。
通過一系列實景靜動結合的描寫,最后自然得出“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結論。這一結論寫足了自然界萬物萬類的自由競爭狀態。
作者寫景的目的是為了寫人,人才是“萬類霜天”的主角;“競”字,不僅點染出萬物的勃勃生機,更揭示了萬物變化的動力,是作者對自然與社會發展規律的形象概括。
作者用一“悵”字一轉,由景入情,抒發了自己胸中深沉的心事。民族的命運,國家的前途,應由“誰主沉浮”?“沉浮”,就是人世間升沉起伏,也就是國家的興衰榮辱。“誰主”一問,說明作者對國家與人民的深深憂慮。“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作者闊大的胸懷,高遠的志向,充分地展現在了讀者眼前。這一片先寫景,然后自然轉入抒情,兩者融合無間,堪稱為借景抒情的范例。
下片側重追憶往昔與少年同學來這里游覽的情景,抒寫昂揚的意氣和豪邁的激情。“攜來百侶曾游”點明過去作者常和志同道合的學子來橘子洲游覽,為下文作鋪墊。“憶往昔”,明確說明以下是回憶。往昔作者常和同學們一起度過了多少“崢嶸歲月”。那時正是同學年少,“風華正茂”之時,“揮斥方遒”正是這群“書生意氣”的體現,“指點江山”也顯革命豪情。
這幾句詞采用層層推衍的手法,寫出了“風華正茂”的同學們的心意氣度。他們針對當時掌權的上層人物,寫出了反對弊政,提倡革新的激濁揚清的文章。在風華正茂的同學們看來,這些掌權的上層人物毫不顧及國家和民族的前途,為人們所不齒。他們雖身居高位,如同封建社會的萬戶侯一樣,實則糞土不如,這個比喻也是“激揚文字”的具體化。
最后三句仍承“憶往昔”寫出,照應上片的“湘江”等句意,也照應下片的“曾游”。這三句是寫實,作者與同學們常來湘江學習游泳,鍛煉身體,又是借游泳來寓寫少年同學的遠大志向,是對前面的革命實踐和革命情懷作進一步的闡釋。
“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夸張描寫,也是一種令人興奮神往的景觀,因情而出景。同時這兩句詞也隱指作者和“百侶”在“五四”運動中所作的急流勇進、敢于革命的精神。他們同心同德,全力以赴,在時代的大潮中,推波擊浪,無堅不摧。同時也隱寓作者在歷史發展到了新的階段,希望昔日的“百侶”同自己一道“到中流擊水”,以掀起中國革命的新浪潮。
全詩先寫景后全敘事,情則融于景中寓于事中。上片一個“看”字,領出了“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等許多優美的景物,令人目不暇接。下片雖以敘事抒情為主,卻也能因情出景,“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就是一種令人興奮神往的景觀。上下兩闕皆以問句作結,使詞的格調更趨高昂。
沁園春
雪
北國風光,
千里冰封,
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
原馳蠟象,
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
看紅裝素裹,
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
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
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
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注釋】雪:這首詞作于紅一方面軍一九三六年二月由山陜北準備東渡黃河進入山西省西部抗日前線的時候。一九四五年八月,毛澤東赴重慶參加和平談判,談判期間,會見了柳亞子先生。柳亞子向毛澤東索句,毛澤東就把這首詞抄贈給他。后來這首詞在《大公報》、《新民報》上發表出來,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作者于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給柳亞子的信上說,這首詞作于“初到陜北看見大雪時”。
北國:指中國的北方。
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這兩句是互文見義,即千里萬里都是冰封,千里萬里都是雪飄。
冰封:被冰所覆。
惟余莽莽:惟,只。莽莽,本指草木茂盛的樣子,這里指空曠無際的樣子。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黃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滾滾的波浪。大河,指黃河。古代以“河”為黃河的專稱,也稱大河。頓,頓時,立刻。滔滔,形容水勢盛大的樣子。鮑照《舞鶴賦》:“冰塞長河,雪滿群山。”
山舞銀蛇:冰雪覆蓋著的山巒,婉蜒曲折,綿延起伏地伸向遠方,遠遠望去,像白色的蛇在舞動。
原馳蠟象:被白雪覆蓋著的秦晉高原,丘陵起伏,似蠟白色的群象在奔馳。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等到晴朗的日子,看到紅日和白雪互相映照,好像裝飾艷麗的美女裹著白色的披風,格外嬌媚。須,等到。紅裝,婦女的艷麗服飾,也代指美麗的女子,此處兩用皆可。素裹,裹素的倒裝。裹,穿。
素:潔白凈美的服飾。妖嬈,嬌美壯麗。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祖國的河山是這樣的美好啊,引得無數英雄爭著為之奔走操勞。如此,像這樣。嬌,嫵媚可愛。引,招致。競,比賽,爭著。折腰,鞠躬,躬著腰侍候。《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可惜秦始皇、漢武帝武功甚盛,對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遜色。秦皇,即秦始皇,名贏政(公元前二五九~公元前二一○),秦朝的創業皇帝。漢武,即漢武帝,名劉徹(公元前一五六~公元前八七),漢朝武功最盛的皇帝。略輸,稍微差一點兒。文采,指辭藻,才華。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唐太宗、宋太祖的文學才華略顯不足。唐宗,即唐太宗李世民(五九九~六四九),唐朝建立統一大業的皇帝。趙翼《論詩》:“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宋祖,即宋太祖趙匡胤(九二七~九七六),宋朝的開國皇帝。稍遜,稍微遜色。風騷,泛指文章的辭采。風,指《詩經》中的《國風》。騷,屈原作的《離騷》,代指楚辭。
天驕:“天之驕子”的略語。漢代曾稱匈奴單于為“天之驕子”,意思是上天所驕縱的人物。《漢書·匈奴傳》:“單于遣使遺漢書云:‘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成吉思汗,即元太祖,本名鐵木真(一一六二~一二二七),成吉思汗是一二○六年統一蒙古后的尊稱,意思是“強者之汗”。一二七一年成吉思汗被推尊為建立元朝的始祖。
只識彎弓射大雕:只不過以武功見長,缺乏文治。識,知道,懂得。彎弓,拉弓,拉滿弓準備放
箭。雕,一種鷹屬大型猛禽,多生活在北方沙漠地帶。飛得又高又快,不容易被射中,所以古代以“射雕手”比喻高強的射手。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俱,全,都,往:動詞,過去。數,算得上。風流人物,指一代極有影響的人物。宋代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里指英雄人物。
【譯文】北方的山河風光,
千萬里都是冰封大地,雪花飄舞。
看著長城的內外,都是一片空曠無際的樣子,
就連黃河也因為冰封而失去了滾滾的波濤。
冰雪覆蓋的山巒,蜿蜒曲折地伸向遠方,
好似白蛇舞動一樣,被白雪覆蓋的高原上,
如同白色的象群在奔跑,
好象要與高高在上的天公一比高低。
等到晴朗的日子,
看到紅日和白雪相互映襯,
十分嬌美壯麗。
祖國的山河大地如此美好,
讓無數英雄壯士為她奔波操勞。
可惜秦始皇和漢武帝武功強盛,
文治上卻略有遜色;
唐太宗和宋太祖的文學才華稍有不足。
堂堂一代天之驕子成吉思汗,
只有武功,不懂文治。
縱觀古今,能夠算得上是英雄的人,
還要數今天我們的中國人民。
【賞析】《沁園春·雪》是一首北國風光的贊歌,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崇高的革命氣概和無產階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抒發了作者的偉大抱負和雄視百代的千古豪情。
上闋主要寫景詠物,歌頌北國風光的壯麗奇瑰。“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三句,起筆就大氣磅礴,有包攬宇內之勢。作者以“背負青天朝下看”的審美視野,縱覽祖國北方的河山。“千里”、“萬里”都說明地域之廣,“冰封”、“雪飄”動靜交織,交代是冬天的風光。“望”字承上啟下,既望千里萬里,又望北國特有景物。最顯眼的景物首推“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長城、黃河,有著極其豐厚的歷史文化意蘊。
作者以“莽莽”渲染長城早已是一片冰雪,無邊無際,以“頓失”狀寫蜿蜒黃河因為被冰雪覆蓋,滔滔洪水已不見蹤影,突出了冰雪的威力。長城與黃河相應,畫面宏偉氣勢磅礴。既概括上闋的“北國風光”,又引出了下闋的“風流人物”。
接下來望到的是“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冰雪覆蓋的群山狀如銀蛇起伏向前,綿延無盡,冰雪覆蓋的高原如蠟象奔馳,好像要與高高在上的“天公”一比高低。“舞”與“馳”的動態描寫,把北方冰雪世界中的群山、高原寫得氣雄力足,生機勃勃,顯示出了一種大無畏的豪情。
結片“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三句,于豪放中見婉約,于比喻中繪新圖。作者妙想奇發,著筆雪天雪景,去描繪云散天晴冬陽暖照的晴天雪景。
作者以美人的裝束“紅裝素裹”設喻,描寫的晴日照耀下的北國冰雪江山的風景,確實是“分外妖嬈”。
下闋著重撫古抒懷。“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兩句在章法上稱為“過片”,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首句用深情的贊美承“分外妖嬈”,第二句緊接首句意脈而又大開思路以啟下,把上下兩闋連綴得天衣無縫。“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共有兩層意思,作者以感情色彩十分濃的“惜”字領興,既肯定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是為如此多嬌的江山“競折腰”的歷代英雄人物,又評說他們的歷史局限:“略輸文采”、“稍遜風騷”、“只識彎弓射大雕”。
作者對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幾個歷史時代的巨人給予了嚴肅深刻的評說,藏否人物,言辭含蓄委婉分寸得宜。“俱往矣”一句總括過去千百年歷史中的許多英雄人物,引出今朝。“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是全詞中最具偉力的詩語,作者雄視百代,超越千古,充分表達了無產階級肩負歷史使命的自豪與完成歷史使命的自信。
《沁園春·雪》的藝術成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上闕狀物與抒情交融,下闕評古與頌今交替,寫景則雄闊萬里,馳騁江山,論史則縱橫千古,指點英雄。全詞境界高遠,氣象宏偉,景象非凡,從自然風光寫到歷史與現實,環環緊扣,層層深入,崇高現實主義和崇高浪漫主義得到了完美統一。柳亞子譽之為千古絕唱,“雖東坡、幼安,猶瞠乎其后,更無論南唐小令、南宋慢詞矣”。
附:柳亞子和詞及跋文
沁園春
次韻和毛潤之初到陜北看大雪之作,不能盡如原意也。
廿載重逢,一闋新詞,意共云飄。
嘆青梅酒滯,余懷惘惘;
黃河流濁,舉世滔滔。
鄰笛山陽,伯仁由我,拔劍難平塊壘高。
傷心甚,哭無雙國士,絕代妖嬈。
才華信美多嬌,看千古詞人共折腰。
算黃州大守,猶輸氣概;
稼軒居士,只解牢騷。
更笑胡兒,納蘭容若,艷想秾情著意雕。
君與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余識潤之,在一九二六年五月廣州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二中全會會議席上,時潤之方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也。及一九四五年重晤渝州,握手惘然,不勝陵谷滄桑之感。余索潤之寫《長征》詩見惠,乃得其初到陜北看大雪《沁園春》一闋。展讀之余,嘆為中國有詞以來第一作手,雖蘇、辛猶未能抗手,況余子乎?效顰技癢,輒復成此。
柳亞子的這首和詞,最早刊于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十日的《新華日報》。在這以前,即十月下旬,畫家尹瘦石在柳家看到了毛澤東的手跡和柳的和詞底稿,向柳索求。柳立即慷慨贈與,并為《沁園春·雪》寫了一篇跋文。柳亞子的跋文可以說是對這首詞的最早評論。
毛潤之《沁園春》一闋,余推為千古絕唱,雖東坡、幼安,猶瞠乎其后,更無論南唐小令、南宋慢詞矣。中共諸子,禁余流播,諱莫如深,殆以詞中類似帝王口吻,慮為意者攻訐之資;實則小節出入,何傷日月之明。固哉高叟,暇日當與潤之詳論之。余意潤之豁達大度,決不以此自歉,否則又何必寫與余哉?……余詞壇跋扈,不自諱其狂,技癢效顰,以視潤之,終遜一籌,殊自愧汗耳!瘦石既為潤之繪像,以志崇拜英雄之概,更愛此詞,欲乞其無路以去,余忍痛諾之,并寫和作,庶幾詞壇雙璧歟?瘦石其永寶之!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一日,亞子記于渝州津南村寓廬。
【注釋】青梅酒:青梅煮酒,是一種煮酒的方法。用這種方法煮出來的酒,稱青梅酒。滯,耽湎,沉溺。
惘惘:迷茫的樣子。李商隱《錦瑟》:“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黃河流濁,舉世滔滔:比喻國民黨反動勢力甚為囂張。《論語·微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
鄰笛山陽:謂懷念舊友,典出三國時人向秀《思舊賦序》:“余與嵇康、呂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羈之才。……余逝將西邁,經其舊廬。于時日薄虞淵,寒冰凄然,鄰人有吹笛者,發聲寥亮。追思曩者游宴之好,感音而嘆,故作賦云。”山陽,郡名。晉分廣陵郡置。
伯仁由我:謂辜負舊友。伯仁,周蕡的字。據《晉書·周頻傳》,王導因王敦反叛,待罪于朝廷,請周蕡求情。周蕡上表救了他,卻不讓王導知道是自己救的。王導以為周蕡見難不救,銜恨周蕡。后來,王敦得志,與王導議處周蕡,導亦不救,周蕡于是被殺。等到王導后來看到周蕡救自己的奏疏,方悲痛不止,謂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塊壘:土堆。這里比喻胸中郁結的不平之氣。
無雙國士:獨一無二的國家人才。《史記·淮陰侯列傳》載,蕭何向漢高祖劉邦推薦韓信說:“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
絕代:卓絕的一代,據金紹先回憶說:“亞子當年曾對我說過,這幾句是悼念李少石同志的。”李少石,一九○六年生,廣東新會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廖仲愷的女婿。長期從事工人運動崌,抗日戰爭后期在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外事組工作。一九四五年十月八日,因車禍去世。
黃州太守:指蘇軾。他曾在黃州任太守多年。
稼軒居士: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
居士,未做過官或已卸官的士人。
納蘭容若:清代詞人。滿洲正黃旗人,故詞鄙稱“胡兒”。
西江月
秋收起義
軍叫工農革命,
旗號鐮刀斧頭。
匡廬一帶不停留,
要向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
農民個個同仇。
秋收時節暮云愁,
霹靂一聲暴動。
【注釋】秋收起義: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中國共產黨八七會議決定發動農民在秋收季節舉行武裝起義。毛澤東在湖南東北部和江西西北部領導農民,工人和一部分北伐軍成立一支工農革命軍。九月九日在瀏陽一帶舉行武裝起義,遭到敵人圍擊。十月,毛澤東率領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區,成功地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鐮刀斧頭:中國工農革命軍軍旗上的圖案。斧頭,軍旗上的錘頭,當時常被人們誤認為斧頭。
匡廬:即廬山,位于江西省北部。傳說商、周之際有匡氏兄弟曾在此山結廬而居,因而稱匡廬或廬山,這里代指江西。
瀟湘:瀟水和湘水,均在湖南省。這里泛指湖南一帶。
同仇:同心合力打擊敵人。《詩經·秦風·無衣》:“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暮云愁:晚云昏暗、陰沉。比喻秋收時節地主逼租、催租,農民心理上有無限壓抑,無限憂愁。歐陽修《珠簾卷》:“珠簾卷,暮云愁,垂楊暗鎖青樓。”
霹靂一聲暴動:猶如一聲驚天動地的霹靂,農民武裝起義了。霹靂,迅疾的雷聲。辛棄疾《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譯文】我們的軍隊叫工農革命軍,
我們的軍旗上的圖案是鐮刀斧頭。
在廬山一帶我們也不停留,而是一直要向湖南前進。
由于地主階級深重的壓迫,
農民們都同心協力打擊敵人。
秋收的時候是我們無限壓抑和憂愁的時候,
但這時猶如一聲震天的霹靂,農民們武裝起義了。
【賞析】這是首敘事詞,記述的是湘贛邊界的秋收暴動。秋收起義是作者親自領導的革命暴動。起義隊伍高擎革命紅旗,向國民黨反動派以及地主豪紳,發起了猛烈的進攻。毛澤東豪氣沖天,激情滿懷,揮毫潑墨,寫下了這首詞,對秋收起義軍給予贊美和歌頌。
上片寫發動起義。“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用通俗的語言點明起義軍的性質和特征。其性質是工農革命軍。受苦受難的中國人民要翻身解放,全靠工農自己組織起來革命。其特征是“旗號鐮刀斧頭”。鐮刀斧頭是中國共產黨黨旗的旗徽,它既是工農聯盟的象征,也是革命的象征。
“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點明了起義部隊進攻的行程。“匡廬”代指江西。不在江西一帶停留是出于當時革命斗爭形勢的考慮。“瀟湘”代指湖南。向湖南直進是因為約定了在湖南東部舉行起義。
下片寫起義的緣由。工農為什么起義,“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是起義的真正原因。起義隊伍為什么“向瀟湘直進”,是因為那里的階級矛盾十分激烈。“地主重重壓迫”的對象是農民,“重重”,形容壓迫之深重。有壓迫就有反抗,所以“農民個個同仇”。“同仇”二字表現農民對地主的階級仇恨。有了這個基礎,起義就是自然的了。這兩句詞深刻地揭示了秋收起義的現實原因及其歷史必然性。
“秋收時節暮云愁”,點出“秋收起義”詞題,也道出了起義的時機。“暮云愁”,渲染了起義時的政治氣氛,也暗示起義要流血犧牲。“霹靂一聲暴動”,用通俗語言寫出了起義的雷霆萬鈞般的威猛聲勢。
這首詞采用賦的藝術表現手法,具有鮮明的紀實特色,堪稱為史詩,詠頌了革命初期的工農革命的壯舉。其次,詞的語言質樸直朗,節奏緊湊,氣勢磅礴剛健有力。
西江月
井岡山
山下旌旗在望,
山頭鼓角相聞。
敵軍圍困萬千重,
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
更加眾志成城。
黃洋界上炮聲隆,
報道敵軍宵遁。
【注釋】井岡山:位于江西,湖南兩省邊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在江西省寧岡,遂川,永新和湖南省酃縣四縣交界的眾山叢中,山勢險峻陡峭,海拔近千米,中間多盆地,方圓有五百五十多里。井岡山上有五條出入的小路,被稱作五大哨口:即南面的朱砂沖,東面的桐木嶺,西面的雙八石,北面的八面山,西北面的黃洋界。一九二七年十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進軍井岡山,在這里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一九二八年四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和湘南農民軍到此與毛澤東領導的部隊勝利會師。隨后,兩支部隊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不久,又根據黨中央指示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一九二八年八月三十日,湖南、江西兩省敵軍各一部,乘紅軍主力還在贛西南欲歸未歸之際,重兵圍攻井岡山。紅軍守軍不足一營,憑借黃洋界天險,擊退了強大的敵軍,勝利地保住了這個革命根據地。這首詞是毛澤東在黃洋界保衛戰勝利后所作,抒發了勝利后的喜悅之情。
旌旗在望:指山下的部分紅軍和井岡山一帶的赤衛隊、暴動隊等地方武裝。作者說,當時沒有飄揚的旗幟,旗幟是卷起的。旌旗,旗幟的總稱。這里指紅軍的旗幟。
鼓角:戰鼓和號角。古代軍隊用戰鼓和號角發號施令,指揮軍隊行動。這里指紅軍守軍的戰鼓聲、軍號聲。
我自巋然不動:形容紅軍從容、勇敢,臨危不懼,穩如泰山的氣概。自,獨自。巋然,山高聳屹立的樣子。
森嚴壁壘:森嚴,整齊嚴肅,這里形容工事嚴密堅固。壁壘,古代軍營的圍墻,這里指堡壘等防御工事。范成大《次韻郊祀慶成》:“百神森壁壘。”
更加眾志成城:這里是說軍民團結—致,齊心協力,形成堅固的心理長城。更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就堅如城堡。《國語·周語》:“故顏云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黃洋界:也作望洋界或汪洋界。位于井岡山區西北部,距井岡山的中心茨坪二十五里,上下十五里。兩側是深谷、峭壁,無法攀援,形勢雄峻險要,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是通往井岡山五大哨口中最險要的一個。宵遁:夜間逃竄。遁,逃跑。
【譯文】山下可以看到紅旗飄揚,
山上可以聽到戰鼓隆隆,軍號陣陣。
面對重重圍困上來的敵人,
早已嚴陣以待的紅軍沉著應戰,
泰然自若。
紅軍筑好工事,
戒備森嚴地等待敵人的到來,
而軍民更加齊心協力,
眾志成城。
黃洋界一帶槍炮聲隆隆大作,
而根據報告說,
敵人在夜里逃跑了。
【賞析】這首詞記錄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井岡山地區的一次重要的反“圍剿”戰斗,高度贊揚了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軍民,是一首抒寫黃洋界抗敵勝利的光輝史詩。
上片寫戰前氣氛。“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兩句,概括描寫了紅軍士氣高昴,嚴陣以待的雄壯聲勢。山下到處可以看見紅旗飄揚,山上可以聽到戰鼓隆隆,軍號陣陣。
“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兩句,用夸張的手法寫敵人方面,數倍于紅軍,人眾勢強,氣焰囂張,“圍困萬千重”。面對如此強大的敵人,早已嚴陣以待的紅軍,沉著應戰,泰然自若,“我自巋然不動”。用“萬千重”夸張敵軍人多勢眾,一是實寫人確實在數量上多于紅軍,二是襯托紅軍“巋然不動”的英雄氣概。
下片寫軍民萬眾一心,粉碎敵人的圍攻,戰斗取得勝利。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兩句寫我革命根據地軍民上下協力,齊心拒敵。“早已”二字,說明作者早就料定敵人會乘虛進攻,便指令紅軍早做準備。“森嚴壁壘”,是物質準備,形象地說明紅軍事前已構筑好工事,早已戒備森嚴地等待敵軍的來臨,紅軍打的是有準備之戰,因此戰斗的勝負已在預料之中。“更加”二字展示了根據地雖小,卻有很大的政治威力,紅軍雖少卻有強大的戰斗力這一史實。作者沒有寫戰斗的具體過程,也沒有渲染戰場的慘烈景象,只寫了戰斗的重要地點和戰斗的結果:“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詞作以革命根據地軍民歡慶戰斗勝利,敵人連夜逃遁結束。采用對比藝術手法是這首詞的突出特點。
全詞八句,六句寫革命根據地軍民,兩句寫敵人,意在揚我軍民威風,滅敵人的囂張氣焰,有利于鼓舞革命根據地軍民的士氣、斗志。寫敵人只有兩句,欲抑先揚,前一句是夸張,極言敵人聲勢浩大,不可一世的氣勢,后一句寫敵人不堪一擊,借著夜色的掩護逃跑了。“敵軍圍困萬千重”與“報道敵軍宵遁”也是對比,敵人以聲勢浩大的進攻始,以驚慌害怕連夜逃遁終。這首詞是毛澤東許多以革命戰爭為題材的詩詞中最早的一首。
清平樂
蔣桂戰爭
風云突變,
軍閥重開戰。
灑向人間都是怨,
一枕黃粱再現。
紅旗躍過汀江,
直下龍巖上杭。
收拾金甌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注釋】蔣桂戰爭:指一九二九年三~四月間蔣系軍閥和桂系軍閥之間為爭奪華中的控制權而發動的戰爭。蔣,蔣介石。桂,廣西的簡稱,指桂系軍閥李宗仁、白祟禧等。一九二八年十月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一文中曾經指出:“國民黨新軍閥蔣桂馮閻四派,在北京天津沒有打下以前,有一個對張作霖的臨時的團結。北京天津打下以后,這個團結立即解散,變為四派內部激烈斗爭的局面,蔣桂兩派且在醞釀戰爭中。”一九二九年三~四月,蔣介石集團為爭奪兩湖,打擊桂系,發動了對桂系軍閥李宗仁的戰爭,戰爭最終以蔣介石的勝利而結束。軍閥之間的戰爭給紅軍的發展創造了一個有利的條件。一九二九年三月,紅四軍由江西進入福建省西部,打下了長汀,五至六月三次占領長汀東南的龍巖,九月又打下了長汀以南龍巖以西的上杭。這首詞作于紅軍攻占上杭之后,當時閩西新革命根據地正在開展“分田分地”的土地革命。
風云突變:指軍閥戰爭引起了政治、軍事局勢的變化。風云,喻指變幻莫測的局勢。庾信《入彭城館》:“年代殊氓俗,風云更盛衰。”
重:又,一次又一次,這是針對蔣桂之戰而言的。此前有一九二七年十月的蔣汪寧漢戰爭、一九二七年十二月的蔣與廣東軍閥的戰爭,以及一九二八年四~五月間蔣介石、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與奉系軍閥張作霖的戰爭。
灑向人間都是怨:蔣介石發動的新軍閥之間的戰爭。像惡風苦雨一樣,留給人民大眾都是怨恨。人間,指中國人民。
一枕黃粱:典出唐代沈既濟小說《枕中記》,落魄讀書人盧生在邯鄲客棧里向道士呂翁述說自己的不得志,當時店主正在蒸黃粱做飯,呂翁給盧生一個瓷枕,告訴他枕了睡覺可以滿足功名成就。盧生照辦,在夢中果然出將拜相,富貴至極。一覺醒來,店主人的黃粱飯還未蒸熟。這里借指蔣介石想用武力獨占中國的企圖如盧生的黃粱美夢一樣,終將成為泡影。一枕,猶言睡一覺。黃粱,黃色的小米,這里指黃粱夢的故事。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紅旗,喻指紅軍。
汀江:江名,源出福建省西部長汀縣,故名汀江。流經武平、上杭、永定進入廣東省汕頭入海。一九二九年三月,紅軍由江西入福建,占領了長汀縣。同年九月,紅軍占領長汀以南、龍巖以西的上杭縣。
收拾金甌:收拾,有整頓、收取之意。宋代岳飛《滿江紅》詞:“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熏朝天闕。”金甌,古代用金子制作的杯盆一類的容器。常用來比喻國家的鞏固統一。《南史·朱異傳》武帝云:“我國家猶若金甌,無—傷缺。”這里喻指閩西新開辟的寶貴的革命根據地。
【譯文】變幻莫測的局勢又突然起了變化,
軍閥之間的戰爭又打響了。
他們的戰爭只給人民留下了深重的災難的怨恨,
而他們的企圖也不過是黃粱一夢罷了。
紅軍迅速越過汀江,
開辟了龍巖、上杭等革命根據地,
農民們分到了土地,
革命根據地一派生機勃勃的繁忙景象。
【賞析】這首詞作于一九二九年秋,詞中高度概括了當時的國內斗爭形勢。作者通過軍閥開戰與革命力量空前壯大之間的內在聯系,生動地表現了中國革命迅速發展的趨勢。
上片寫蔣桂戰爭以及這些罪惡的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無窮災難。
首句“風云突變”,起筆突兀凌厲。不僅渲染了形勢的突然變化,制造出一種濃重的氣氛,而且十分形象地寫出了當時的時代特征。
第二句“軍閥重開戰”,是“風云突變”的具體說明。這句詞不僅寫“蔣桂戰爭”,一個“重”字,還指出了國民黨新軍閥一九二七年秋~一九二九年秋發動的多次戰爭。起始兩句詞把舊中國軍閥間的分裂與戰爭作了深刻的概括。
軍閥間爭權奪利的戰爭給人民的生活、社會的安定帶來了極大的破壞,所以第三句說:“灑向人間都是怨”,“灑”字,形象而傳神地指出戰爭的禍害如禍水灑向人間。“怨”字,具體而實在地寫出了軍閥戰爭所造成的災難引起了人民的怨恨和反抗。“一枕黃粱再現”,形象地諷刺發動戰爭的軍閥們,指出他們妄想統治老百姓的企圖是難以實現的,最終必然落得失敗的下場。
下片寫在軍閥混戰背景下紅軍力量迅速壯大,所向披靡,革命根據地蓬勃發展。“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紅旗”指紅軍。
用“躍過”、“直下”兩個動詞極其生動形象地描寫了紅軍迅速、快捷地越過汀江,快速地開辟了龍巖、上杭等閩西革命根據地的情景,反映了人民革命戰爭所向披靡的現實。因為這種人民革命戰爭是正義的戰爭,是為了“收拾”被軍閥割據而造成四分五裂的國家大好河山,是為了推翻幾千年來的封建主義的壓迫剝削,實現“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因而“紅旗”所到之處,農民們“分田分地真忙”,革命根據地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繁忙景象。
語言精煉通俗是這首詞的鮮明特色。上片四句詞,既概述了軍閥混戰及其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又給予了精當的評論,語言辛辣,節奏徐緩:下片則語言明快,節奏騰躍,用平易直白的詞句,反映了貧苦農民當家作主的偉大歷史變革,蘊涵了十分深刻的歷史內容。
清平樂
六盤山
天高云淡,
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
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
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
何時縛住蒼龍?
【注釋】六盤山:為隴山山脈主峰,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西南,隆德縣東北,海拔三千五百余米。需要經過六重盤道方可到達主峰,故名六盤山。
望斷南飛雁:望斷,直望到看不見。王維《寄荊州張丞相》:“目盡南飛烏,何由寄一言。”無名氏《魚游春水·秦樓東風里》:“目斷澄波無雙鯉。云山萬重,寸心千里。”趙長卿《青玉案》“天涯目斷江南路”。
不到長城非好漢:長城,借指長征的目的地,即紅軍準備到達的抗日前線。劉克莊《賀新郎》:“未必人間無好漢,誰與寬些尺度?”
屈指:扳著指頭計算。杜甫《甘林》:“我哀易悲傷,屈指數賊圍。”陳造《赤口灘》:“路可屈指計”。
紅旗漫卷西風:此句可理解為動補結構,即紅旗漫卷于西風之中;亦可理解為動賓結構,謂紅旗隨意自如地把西風卷了進來。漫,隨意。王勃《滕王閣》:“畫棟朝飛南浦云,朱簾暮卷西山雨。”注“暮卷朱簾,宛若卷西山之雨。”李彌遜《蝶戀花》:“榕葉滿川飛白鷺,疏簾半卷黃昏雨。”此類“卷”字,用法相似。
蒼龍:指太歲星。《后漢書·張純傳》,“蒼龍甲寅”。李賢注:“蒼龍,太歲也。”古代以蒼龍象征兇神惡煞。王充《論衡·難歲》:“徙抵太歲,兇;負太歲,亦兇。”作者自注:“蒼龍:指蔣介石,不是日本人。因為當前全副精神要對付的是蔣不是日。”自注中的“當前”,指整個長征時期。
【譯文】天空晴朗開闊,少有浮云,
只到看不見南飛的大雁。
不到達長城腳下就不能算是英雄好漢,
扳著手指頭算來,
我們已經走過了兩萬里路程。
巍峨的六盤山巔,
盡是紅旗迎著西風自如招展。
現在我們為革命保存下了
大批的有生力量,
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夠推翻
蔣介石的反動統治?
【賞析】一九三五年九月十一日紅軍第一方面軍從川北北上,到達甘肅省迭部縣俄界。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天在這里召開會議,決定將紅一軍、紅三軍、軍委縱隊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以彭德懷為司令員,毛澤東為政委,同時由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林彪、王稼祥組成五人軍事領導團。
陜甘支隊于九月十七日突破天險臘子口,接著沖過國民黨軍隊的最后一道封鎖線,跨越西安至蘭州的公路,十月七日擊潰駐扎在固原縣青石咀的四個敵騎兵連后,一鼓作氣登上了長征路上最后一座高山——六盤山,距陜北根據地不遠了。隨后,毛澤東填了這首《清平樂》。
上闋是對長征勝利的總結。首二句,起筆境界遼闊,天高云淡,北雁南飛,乃隴西地區秋日之景,綴入“望斷”二字,則情在景中了。
以景開篇,清新雋永,點出時間,表露心情。詩人對中央根據地的依戀,對尚堅持在南方浴血奮戰的戰友的懸念,對歷盡艱辛的長征的回顧,對在戰斗中壯烈犧牲的戰友的哀悼,對萬里長征即將勝利結束的喜悅,統統寄托在“望斷南飛雁”的駐足凝思之中。即有勝利前的凝思,又有勝利后的自豪“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一雙重否定句是紅軍指戰員的鋼鐵誓言,是紅軍指戰員北上抗日的堅強意志的凝聚。長城,既借代在長城之南的陜北根據地,也象征長征的目的地——陜北抗日前線。
“屈指行程二萬”,以剛剛過去的事實,為紅軍指戰員“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意志作了有力的注解。“屈指”這個從容的動作,微妙地表達了作者視長征途中的千難萬險如等閑的態度,而賦予全詞以輕快歡欣的氣氛。
下闋寫對未來前景的展望,上闋從遠景起筆,下闋則就近吟詠。“六盤山上高峰”,點明詞題。在這樣巍峨的山巔,紅旗隨意自如地舒展,這是勝利之景,也是紅軍指戰員英姿颯爽、滿懷歡暢的象征。劉克莊《賀新郎》:“問長纓,何時入手,縛戎主?”此詞最末兩句“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即化用劉詞以直抒己意。
句中,“今日”與“何時”連貫,“長纓”與“蒼龍”抗衡,“在手”道出了整首詞的主題思想。跨越六盤山時,雖然紅軍已經擺脫了蔣介石軍隊的圍追堵截,勝利結束長征,為革命保存下有生力量,開赴抗日前線已成為現實,但是“攘外必先安內”的蔣介石不會甘心退出歷史舞臺,革命的道路還很漫長曲折。所以,“何時縛住蒼龍”這一跌宕的問句,既表達了紅軍勇戰強敵的堅強決心和沖鋒陷陣的急切心情,也透露了作者對祖國的前途和人民的命運的深深憂慮。
此詞上下闋的首二句寫景寄情,后二句議論言志。上闋寫紅軍北上抗日之行程,下闋寫紅軍盼縛蒼龍之信心。兩闋相對獨立,而又聯系緊密。兩闋中,寫景,則清新明麗;言志,則壯語驚人;抒情,則凝重深遠。這種景論結合、剛柔并濟的藝術手法,把當前勝利的喜悅與對未來戰斗的沉思熔于一爐。縱觀全詞,結構自然,語言直白,形象鮮明,感情濃郁,雋異挺拔,意蘊深遠,具有強烈的藝術震撼力與感染力。
上一篇:群芳過后西湖好 — 名勝題詠詩詞
下一篇:毛澤東《采桑子·重陽》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