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原文】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鑒賞】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八月十八日,蘇軾因“烏臺詩案”入獄,九死一生。事后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三年二月至黃州,過著近似流放的生活。此年中秋,距蘇軾入獄日已近一整年,也是其受貶后的第一個中秋,皓月之下,回首往事、瞻念前程,詞人不免百感交集。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九引《古今詞話》云:“東坡在黃州,中秋夜對月獨酌,作《西江月》詞。”詞的上片寫感傷,寓情于景,詠人生之短促,嘆事業之無成。下片寫悲憤,借景抒懷,感世道之險惡,悲人生之寥落。這些構成了蘇軾貶逐生涯中人生樂章的主旋律,吟唱出一個政治上失意者郁積于心的牢騷與怨憤。
上片的起句便是一個沉重低緩的悲涼之音。“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感嘆人生的虛幻與短促,發端便以悲劇氣氛籠罩全詞。以夢喻世事,不僅包含了因“烏臺詩案”被系御史獄,以及在獄中備受凌辱等不堪回首的辛酸史,還概括了過去種種努力奮斗終隨流光歸于破滅的恨事。其中既有對人生旅程充滿牢騷的評判,又有詞人從悵念前塵到擺脫人生煩惱的感情掙扎。“人生幾度新涼”有對于年華逝水的無限惋惜和悲嘆。“新涼”二字照應中秋,蘇軾曾云:“涼天佳月即中秋”(《江月·序》)。而句中數量詞兼疑問詞“幾度”的運用,則低回唱嘆,更顯示出人生的瞬間性。這與他在《東欄梨花》詩“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所流露的惘惘之情是相似的。三、四句“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緊承起句,進一步唱出了因時令風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悵。詞人以少總多,對千品萬匯的秋色秋景,只擷取了最典型的西風、落葉。中秋之際,西風颯颯、落葉蕭蕭,風聲、葉聲充斥廊廡。西風蕭瑟近歲暮,草木搖落而變衰。這悲戚的秋聲震動了詞人易感的心弦,情融景而出,愁緣境而生。感歲時,念自身,眉頭鬢發已斑,遲暮之悲不禁油然而生。詞人屆年四十五歲,正為用世之年華,但帶罪貶謫,進身之路被堵塞,前程茫茫,那“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的浩瀚之氣不得不化為壯志未酬的長嘆息。
下片“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寫的是眼前景,而詞人心中無數翻騰壓抑之情極欲借此一吐,真可謂調感愴于融會中。負罪放逐,勢利小人避之如同水火,詞人曾在黃州寫的《東坡》詩中嘆道:“我窮交舊絕。”有酒少客,門庭冷落。在酒賤與客少的矛盾中,流露了詞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憤。明月,既是寫當前中秋之夜的實景,也是用以象征詞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潔的人格。他是一個關心和獻身于政治的人,也是一個有抱負而不愿隨俗浮沉的人。但月明云遮,才高人妒,忠而見謗,因讒入獄。在明月與浮云的矛盾中,抒發了詞人對群小當道的憤懣。此二句與上片似斷實連,由感己而憤世,又由憤世繼而思及自身。于是在結拍中發出了“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的悲慨。詞人撫今思昔,心頭怎能平靜?他摯愛親友,卻長向別離!他忠于其君,卻屢遭排斥!在人家宴樂、歡度佳節的時刻,他卻成了一個天涯淪落人。于是詞人念遠懷人的無限情思,從口中唱出,充滿了難耐的孤寂落寞及不被理解的苦痛凄涼。細品此結拍,我們仍能發現詞人在尋求理解中有著一種人生的呼喚,這悲劇色彩的呼喚體現了他跌落進峽谷深淵后對人生和生活的熱愛與追求,也激起了千百年來讀者的強烈感應和共鳴。
此屬吟詠節序之作,然極富詩情哲理。張炎曾在《詞源》中談道:“昔人詠節序,不惟不多,付之歌喉者,類是率俗,不過為應時納祜之聲耳。”而此調卻非一般,詞人當時含冤貶謫,有無數壓抑亟待訴說,但身為罪人,憂讒畏譏,豈敢直抒胸臆?于是通過吟詠節序,含蓄地抒發心底之情。故詞中筆筆應時,不離中秋,無論是新涼、風葉,還是賤酒、明月,均與節序有關。然詞人由中秋思及人生,人生與中秋俱化。觸類以感,慷慨悲歌,情深意長。詞中運用比興手法,將常見之景“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去妨”來概括人生矛盾,言近旨遠,辭淺意深,富于哲理,令人咀嚼回味。此調不用典故,不尚藻繪,只用一、二、五、六四句排偶稍事點綴,詞語顯得平妥精粹,情感充盈于聲調,讀之使人擊節可嘆,極易受到感染。
字數:1730
作者:吳惠娟
上一篇:蘇東坡《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霧)》悼念侍妾朝云詞作鑒賞
下一篇:蘇東坡《木蘭花令(霜余已失長淮闊)》思念歐陽修友情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