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留勝跡 , 我輩復(fù)登臨 。” 用詞體來歌詠名勝之地 , 早在中唐就已經(jīng)開始 , 白居易的 《 憶江南 》 寫蘇州 、 杭州風(fēng)光 , 是流傳遐邇的名篇 。 至宋初 , 潘閬以十首 《 酒泉子 》 描寫杭州 , 西湖 、 孤山 、 吳山 、 錢塘潮等等都被詞人納入筆下 。 至北宋中期 , 歐陽修以十三首 《 采桑子 》 描寫潁州西湖 , 作品也流傳一時 。 上述作品的共同特點都是以摹寫景物為主 , 而且篇幅短小 , 語言凝練 , 近似于詩中絕句 。
到北宋中后期,名勝題詠之作開始發(fā)生變化,柳永的《望海潮》 穴 東南形勝 雪 以長調(diào)鋪寫杭州風(fēng)光,使得這類作品的創(chuàng)作體制更豐富,筆觸更細膩。王安石的《桂枝香》 穴 登臨送目 雪 詠寫金陵,蘇軾的《念奴嬌》 穴 大江東去 雪 詠寫赤壁,這些作品又在山川名勝、景物描寫中將古與今融為一體,發(fā)思古之幽情,澆今人之塊壘,使得這一類型的作品在題材內(nèi)容方面大大擴充了容量。從此之后,名勝題詠之作異彩紛呈,寫景、抒情、記事、議論,無事不可入,無意不可言。用詩歌來比擬,這一時期的名勝題詠之作近乎樂府,篇幅或長或短,筆鋒或直或奇,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和早期的小令詞相比,自然是大異其趣。
長憶錢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錢塘: 今浙江杭州 。
人寰( huán ): 人世間 。
萬家掩映翠微間,處處水潺潺。
翠微: 蒼翠的山色 。
異花四季當窗放,出入分明在屏障。
別來隋柳幾經(jīng)秋,何日得重游。
隋柳: 隋煬帝開鑿運河 , 沿堤植柳 , 故稱隋柳 。 這里指運河邊的柳樹 。
〔 大意 〕時刻懷念著錢塘,那里不像人間像天堂。青翠的山色掩映著千家萬戶,到處流水潺潺。一年四季都有奇異的花兒在窗外怒放,進進出出好像繞行在花的屏障。告別隋堤的垂柳已經(jīng)幾年,不知什么時候能夠舊地重游。
〔 點評 〕 潘閬有 《 酒泉子 》 十首寫杭州的名勝風(fēng)光 。
這首詞為第一首,總寫杭州氣象。“萬家掩映翠微間”,寫出杭州形勢。四處流水潺潺,鮮花四季開放,是江南特有的景象,這一點給作為北方人的作者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形勝: 地理條件優(yōu)越的地方 。
三吳: 吳興 、 吳郡 、 會稽合稱三吳 , 包括今江蘇南部與浙江北部地區(qū) 。
錢塘: 今浙江杭州 。
煙柳畫橋,風(fēng)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參差( cēncī ): 長短不一 。 這里指樓閣高低不齊 。
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
天塹: 天然的壕溝 。 這里指錢塘江 。
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珠璣: 珠寶 。
羅綺: 泛指絲綢 。
重湖疊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重湖: 西湖被白堤 、 蘇堤分為里湖 、 外湖 , 所以稱作重湖 。
疊( yǎn ): 重疊的山巒 。
三秋: 農(nóng)歷九月 。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fù)蕖?/p>
羌管: 笛子 。
菱歌: 采蓮女子所唱的歌 。
蓮?fù)蓿?采蓮的女子 。
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
高牙: 古將軍旗竿用象牙裝飾 。 這里指駐節(jié)杭州的兩浙轉(zhuǎn)運使孫何的儀仗 。
煙霞: 山水美景 。
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圖: 這里用作動詞 , 繪制 。
鳳池: 鳳凰池 , 中書省所在地 。 這里代指朝廷 。
〔 大意 〕杭州是東南地區(qū)的形勝之地、吳越的大都市,自古以來就富庶繁華。煙波籠罩的柳堤畫橋,隨風(fēng)搖曳的珠簾翠幕,高高低低的樓閣中聚集著十萬戶人家。遠望似云的樹木環(huán)繞著長堤,怒吼的波濤卷起白雪般的浪花,錢塘江如一道天塹,浩浩蕩蕩,橫無際涯。市場上陳列著無數(shù)的珠寶,家家戶戶都裝滿了綾羅綢緞,爭先恐后地比賽著富裕奢華。重重湖泊,層層山巒,清麗可人。更有那三秋飄香的月桂,十里斗艷的荷花。無憂無慮的漁翁吹起的羌笛聲在晴空中繚繞,美麗的采蓮少女的歌聲在夜空中回響。千軍萬馬簇擁著高高的牙旗,那是太守乘醉出游。聽聽動聽的簫鼓,吟詠欣賞山水美景。他日一定要描畫出這美景,回到朝廷去向同僚夸耀。
〔 點評 〕 柳永早年赴汴京應(yīng)試 , 途經(jīng)杭州 , 以這首詞進獻駐節(jié)杭州的兩浙轉(zhuǎn)運使孫何 。 這首詞如一篇短賦 , 上片寫杭州的富庶繁華 , 下片寫西湖的清麗秀美 。 相傳金主完顏亮聽此詞 , 至 “ 三秋桂子 , 十里荷花 ”, 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 這首詞音律諧美 、 筆法靈變 , 是吟詠城市的佳作 , 為歷代詞人所贊賞 。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
棹( zhào ): 船槳 。
逶迤( wēiyí ): 曲折綿延的樣子 。
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fēng)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
琉璃: 一種礦石質(zhì)的有色半透明體材料 , 以表面光滑著稱 。
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漣漪( liányī ): 水面的微波 。
〔 大意 〕一葉輕舟,一支短槳,蕩舟在西湖上。西湖是那樣美麗:碧綠的湖水曲折綿延,芳草長滿了長堤,處處傳來隱隱約約的笙歌聲。沒有一絲風(fēng),水面如琉璃般光滑。不知不覺之間,小船已悄悄前移。只有那微微漾起的漣漪,將沙灘上的水鳥驚起,掠過湖岸飛去。
〔 點評 〕 宋神宗熙寧四年 (1071), 歐陽修以觀文殿大學(xué)士太子少師致仕 , 定居潁州 穴 今安徽阜陽 雪 。 潁州有西湖 , 歐陽修常流連其間 , 因作 《 采桑子 》 十三首寫潁州西湖的勝景 。 這首詞上片寫西湖的繁華 , 笙歌處處 , 不亞于錢塘 ; 下片寫湖面靜景 , 水波不興 , 船行不覺 , 漣漪驚飛沙禽 , 以動寫靜 , 靜中見動 , 描摹細致入微 。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
群芳: 百花 。
狼籍: 縱橫散亂的樣子 。
殘紅: 落花 。
飛絮蒙蒙,垂柳闌干盡日風(fēng)。
飛絮: 指柳絮 。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
春空: 春意消失 。
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簾櫳: 窗簾 。 櫳 , 窗 。
〔 大意 〕百花凋謝之后,西湖還是那樣美麗:落紅滿地,紛飛的柳絮迷迷蒙蒙,欄外垂柳在春風(fēng)中搖曳多姿。笙歌散盡,游人離去,才覺得春意已經(jīng)消失。輕輕放下窗簾,這才發(fā)現(xiàn),去年的燕子在霏霏的細雨之中歸來。
〔 點評 〕 這首詞寫潁州西湖的暮春景象 。 落英繽紛 、 柳絮紛飛的暮春景色 , 常引發(fā)人們的惋惜之情 。 而作者面對潁州西湖的暮春 , 卻發(fā)出了由衷的贊美之聲 。 群芳凋零 , 往日游人不斷 、 笙歌不絕的場景已不復(fù)存在 , 作者此時 “ 始覺春空 ” 但仍贊嘆 “ 西湖好 ”。 落紅滿地 , 飛絮蒙蒙 , 垂柳依依 , 雙燕歸來 , 沒有春意闌珊的傷感 , 只有隨運任化的閑適和一縷淡淡的惆悵 。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故國: 故都 , 指金陵 , 它是六朝建都之地 。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練: 白色熟絹 。
簇: 叢聚的樣子 。
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fēng)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星河鷺起: 南京西南長江上有白鷺洲 。 星河 , 銀河 , 這里指長江 。
念往昔繁華競逐。
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xù)。
門外樓頭: 隋兵攻陳 , 韓擒虎大軍已到朱雀門外 , 陳后主還在結(jié)綺閣上與寵妃張麗華飲酒作樂 。 杜牧 《 臺城曲 》:“ 門外韓擒虎 , 樓頭張麗華 。”
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
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
六朝: 指三國吳 、 東晉 、 宋 、 齊 、 梁 、 陳六個建都金陵的王朝 。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后庭遺曲: 指陳后主所作 《 玉樹后庭花 》, 時人認為是亡國之音 。
〔 大意 〕登上高處,縱目眺望,秋高氣爽,正是金陵的晚秋季節(jié)。千里長江猶如一匹潔白的絲綢,江邊群峰蒼翠。夕陽下,船兒歸去,酒旗在風(fēng)中飄舞。天邊的淡云送走彩舟,江上的洲渚迎來白鷺,再美的畫圖也難以將這眼前的美景充分描畫出。回想當年,此地一片繁華。最可嘆,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歷史的悲劇一幕接著一幕。千古以來,登高憑欄空嘆興衰榮辱。六朝舊事已經(jīng)隨流水逝去,只剩下寒煙衰草還殘存著點點深綠。直到今天,歌女還不時彈唱著《后庭花》這支當時流傳的歌曲。
〔 點評 〕 這首詞歌詠六朝故都金陵 。 詞的上片寫秋日千里江山的雄偉景象 , 下片抒發(fā)興亡盛衰之感 。 寫景尺幅千里 , 抒情一收千古 , 筆力縱橫 , 開闔自如 , 境界闊大 , 思緒深遠 , 確實非同凡響 。《 古今詞話 》 記載 :“ 金陵懷古 , 諸公寄詞于 《 桂枝香 》 凡三十余首 , 獨介甫最為絕唱 。 東坡見之 , 不覺嘆息曰 :‘ 此老乃野狐精也 選 ’”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人道是: 三國時周瑜擊敗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 , 蘇軾所詠赤壁在今湖北黃岡 , 所以詞中用 “ 人道是 ” 三字點明 。
周郎: 指三國時吳國大將周瑜 。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
小喬: 周瑜的妻子 , 當時著名的美人 。
英發(fā): 言論 、 見解卓越不凡 。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綸( ɡuān )巾: 古代配有青絲帶的頭巾 。
檣櫓: 指曹操率領(lǐng)的水軍 。 檣 , 桅桿 。 櫓 , 槳 。
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
華發(fā): 花白的頭發(fā) 。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酹: 以酒澆地表示祭奠 。
〔 大意 〕大江滾滾東流,大浪淘沙,淘汰了多少英雄人物。有人說,舊時營壘的西邊就是三國時周瑜大破曹軍的赤壁。亂石直穿空中,驚濤拍擊江岸,卷起的朵朵浪花有如堆堆白雪。如畫的江山啊,這里一時間聚集過多少英雄豪杰 選 遙想當年的周郎,小喬剛剛嫁給他,他儀容俊美,識見不凡。頭戴綸巾,手搖羽扇,談笑之間強敵灰飛煙滅。如果周郎有靈,舊地重游,一定會笑我多愁善感,功業(yè)未立而白發(fā)早生。人生就像一場夢,再敬一杯酒給這江上的明月。
〔 點評 〕 這是一首赤壁懷古之作 。 當時 , 蘇軾因為反對新法 , 謫居黃州 ( 今湖北黃岡 )。 面對奇?zhèn)サ某啾诰吧?, 作者想到青春煥發(fā) 、 風(fēng)流儒雅的周瑜在此建功立業(yè) , 而自己白發(fā)已生卻一事無成 。 兩相對比 , 透露了作者追慕前賢 、 以千古英雄自勉的襟懷抱負 。 詞末 “ 人生如夢 ” 一語 , 所要表達的是作者及時建功立業(yè)的焦灼 , 而不是后人常常指責(zé)的消極頹廢 。 全詞在對江山的熱情贊美和對英雄的傾心頌揚之中 , 充滿了作者指點江山 、 品評人物的豪邁之情 。 這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之作 , 也是一首久負盛名的名篇 。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
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
濕: 動詞 , 這里指油漆未干 。
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渺渺沒孤鴻。
平山堂: 歐陽修所建 , 在揚州 。
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醉翁: 指歐陽修 。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
一葉: 指小船 。
白頭翁: 指船夫 。
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
蘭臺公子: 指戰(zhàn)國時的宋玉 。莊生: 指莊子 。
天籟: 自然的音響 。剛道: 硬說是 。
雌雄: 雌風(fēng) 、 雄風(fēng) 。 宋玉的 《 風(fēng)賦 》 將風(fēng)區(qū)分為 “ 大王之雄風(fēng) ”、
“ 庶人之雌風(fēng) ”。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fēng)。
〔 大意 〕落日掛在山邊,亭中卷起窗簾,亭下水波無際,遠接長空。知道你為我游賞,新近油漆了窗戶。常記得當年在平山堂上,斜倚衾枕,看江南煙雨中渺渺孤鴻的影子。還記得醉翁的名句:“山色有無中。”千頃江面如明鏡般潔凈,水中倒映著碧峰。突然間風(fēng)起水涌,掀舞著小舟上的白頭漁翁。可笑那蘭臺公子宋玉,不懂得莊子所說的天籟,硬說風(fēng)可以分雌雄。他哪里知道,胸中有浩然正氣,人間有萬里長風(fēng)。
〔 點評 〕 元豐年間 , 蘇軾謫居黃州 ( 今湖北黃岡 ), 友人張懷民 ( 字 翭? ) 在江邊建一亭 , 蘇軾命名為快哉亭 。 這首詞是作者游覽快哉亭時所作 。 貶謫的生活往往令人感傷激憤 , 但蘇軾卻處之以曠達 。 詞的上片寫亭中所見的山川勝景 , 下片寫江面的波瀾 。 詞末就波濤風(fēng)云生發(fā)開來 , 議論風(fēng)發(fā) , 痛快淋漓 。 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 , 在這里一覽無余 。
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fēng)如水,清景無限。
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云驚斷。
( dǎn ) 如 : 擬聲詞 , 形容擊鼓的聲音 。
鏗然: 象聲詞 , 形容聲音響亮 。
夢云: 迷離朦朧的夢境 。
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 ? 空鎖樓中燕。
燕子樓: 唐代張建封所建 。 其子張 ? 的愛妾關(guān)盼盼曾住此 。
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
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
黃樓: 蘇軾擔(dān)任徐州太守期間 , 曾率領(lǐng)徐州軍民堵住黃河缺口 , 事后建立黃樓作紀念 。
〔 大意 〕明月像秋霜般皎潔,和風(fēng)像秋水般輕柔,秋日的夜景清涼無比。彎彎曲曲的港灣里,魚兒不時跳起;圓圓的荷葉上,不時滾落幾滴晶瑩的露珠。周圍清靜寂寞,沒有人來看見這些。擊響的三更更鼓,鏗然落地的一片枯葉,將朦朦朧朧的夢境驚斷。茫茫夜色中,走遍小小庭園,再也尋不見夢的蹤跡。浪跡天涯的倦客,望斷歸路。燕子樓早已空蕩蕩的,佳人也早已不在,只有燕子似從前。古往今來就像一場大夢,有誰能從夢中醒來 ? 留下的只有無數(shù)的舊歡新怨。他年他月,說不定也將有人夜臨黃樓,會為我興懷長嘆。
〔 點評 〕 燕子樓 , 在徐州 。 唐代張建封家舊宅有此樓 , 張建封之子張 ? 的愛妾關(guān)盼盼曾住此 。 張 ? 死后 , 關(guān)盼盼獨居于此十余年 , 不愿改嫁 。 詞的上片寫燕子樓景象 ,“ 如 ” 以下引入夢境 ; 下片就夢醒之后的惆悵生發(fā) , 直抒家山之念 、 今昔之感 。 這首詞作于元豐年間 , 當時新黨執(zhí)政 , 作者仕途失意 , 故有些感慨 。 前人特別欣賞這首詞 “ 燕子樓空 ” 三句 , 晁無咎以為 :“ 三句說盡張建封燕子樓一段事 , 奇哉 選 ”
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 ?
佳麗地: 指金陵 , 即今南京 。
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鬟對起。
髻鬟: 形容兩岸青山的形狀像女子的髻鬟 。
怒濤寂寞打孤城,風(fēng)檣遙度天際。斷崖樹,猶倒倚,莫愁艇子曾系。
莫愁: 南朝著名美女 。
空余舊跡郁蒼蒼,霧沉半壘。
壘: 城壘 , 這里指石頭城的墻壘 。
夜深月過女墻來,傷心東望淮水。
女墻: 城上的矮墻 。
淮水: 這里指秦淮河 。
酒旗戲鼓甚處市 ? 想依稀、王謝鄰里。
甚處: 何處 。
依稀: 仿佛 。
王謝: 東晉時王姓和謝姓兩個豪門大族 , 世居烏衣巷 。
燕子不知何世,入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里。
〔 大意 〕金陵是江南佳麗地、六朝故都,它的盛況有誰能記 ? 青山環(huán)衛(wèi),清江縈繞,兩岸峰巒相對。翻滾的波濤拍打著孤城,幾片風(fēng)帆橫過天際。斷崖邊的古樹依然倒倚,美女莫愁曾在這里把艇子綰系。只有江山依舊還是那樣郁郁蒼蒼,石頭城還是那樣煙波迷離。半夜里月亮爬上城頭,傷心地凝望著秦淮河水。酒旗招展,戲鼓震耳,可還是當年的地方 ? 好像是王、謝豪門所在之地。只有燕子,不知今夕何年,飛入了平民百姓家里,它們在夕陽下呢喃不休,好像在訴說著世代興亡。
〔 點評 〕 這是一首緬懷陳跡 、 傷悼今古的即景懷古之作 。 全詞大量使用典故 , 以突出六朝故都的昔盛今衰 。 清代羅世 《 云韶集 》 稱這首詞 :“ 純用唐人成句融化入律 , 氣韻沉雄 , 蒼涼悲壯 , 直是壓遍古今 。”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fēng)色。
洞庭青草: 洞庭湖北稱洞庭 , 南稱青草 , 二湖相連 , 總名洞庭湖 。
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玉鑒: 玉鏡 , 形容湖水平靜澄澈 。
瓊田: 形容湖水清澈澄碧 。
扁舟: 小船 。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明河: 銀河 。
表里: 上下 , 內(nèi)外 。 指星空與湖面倒影 , 也指作者身心 。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yīng)念嶺表經(jīng)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嶺表: 這里指作者剛剛卸職離去的兩廣地區(qū) 。
肝膽皆冰雪: 指作者心地光明磊落 , 冰清玉潔 。
短發(fā)蕭騷襟袖冷,穩(wěn)泛滄溟空闊。
蕭騷: 稀疏 。
滄溟: 深而廣的水域 。
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
西江: 西來的長江 。
萬象: 天地萬物 。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 大意 〕北洞庭,南青草,臨近中秋,洞庭湖風(fēng)平浪靜。玉鏡般的湖面一碧萬頃,漂浮著我的一葉小舟。皎潔的明月和銀白的湖水爭輝,銀河倒映在湖中,里里外外,光亮澄澈。面對此情此景,心有所悟,微妙之處,難以用語言向你訴說。忘不了在嶺南的這一年,孤獨的月光下自我觀照,我的心如冰雪般純潔。頭發(fā)稀疏,衣裳單薄,穩(wěn)穩(wěn)地泛舟渡過這無邊的洞庭湖。飲盡西江的美酒,高舉北斗作為杯盞,天地萬物都是我盛宴的賓客。敲著船舷獨自長嘯,不知今夜是何年何月。
〔 點評 〕 乾道元年 (1165), 張孝祥任廣南西路經(jīng)略安撫使 , 次年 “ 被讒言落職 ”。 作者經(jīng)桂林北歸 , 途經(jīng)洞庭湖 , 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名篇 。 這首詞在思想傾向和藝術(shù)境界兩方面都深受蘇軾 《 赤壁賦 》 和 《 水調(diào)歌頭 》( 明月幾時有 ) 的影響 。“ 玉鑒瓊田三萬頃 , 著我扁舟一葉 ” 的景色 , 顯然是從 “ 縱一葦之所如 , 凌萬頃之茫然 ” 化出 ;“ 扣舷獨嘯 , 不知今夕何夕 ”, 則從 “ 扣舷而歌之 ”“ 不知天上宮闕 , 今夕是何年 ” 化出 。 不過 , 此作雖然步趨蘇軾 , 卻沒有 “ 我欲乘風(fēng)歸去 ” 的彷徨 , 只有 “ 扣舷獨嘯 ”“ 更無一點風(fēng)色 ” 的平靜和 “ 孤光自照 , 肝膽皆冰雪 ” 的自信 。 同樣處于逆境之中 , 張孝祥是 “ 穩(wěn)泛滄溟空闊 ”, 蘇軾則總忘不了 “ 遺世獨立 , 羽化而登仙 ”。 二者相比 , 蘇軾較多的是歷盡滄桑之后的超脫與感慨 , 張孝祥則更多了幾分執(zhí)著與頑強 。 魏了翁跋此詞說 :“ 張于湖有英姿奇氣 , 著之湖湘間 , 未為不遇 。 洞庭所賦 , 在集中最為杰特 。 方其吸江酌斗 、 賓客萬象時 , 詎知世間有紫微 、 青瑣哉 選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岑: 小而高的山 。
玉簪螺髻: 指青蔥翠綠的群山 。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
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吳鉤: 古兵器 , 似劍而曲 , 如鉤 。
欄干: 欄桿 。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fēng)、季鷹歸未 ?
季鷹: 西晉張翰的字 。 張翰在洛陽做官 , 見秋風(fēng)起而思念江南的莼羹 、 鱸魚 , 掛冠歸隱 。
求田問舍,怕應(yīng)羞見,劉郎才氣。
劉郎: 指三國時的劉備 。 劉備曾責(zé)備許汜只知道求田問舍 , 而忘記了國家大事 。
可惜流年,憂愁風(fēng)雨,樹猶如此 選
樹猶如此: 西晉桓溫看見他早年所種的小樹已經(jīng)長大 , 感慨歲月流逝說 :“ 樹猶如此 , 人何以堪 選 ”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英雄淚 ?
倩: 請 。
?( wèn ): 擦拭 。
〔 大意 〕千里南國正是清秋時節(jié),水天相接,無邊無際。縱目遠眺,那玉簪、螺髻般蒼翠的峰巒,帶給你無限深沉的憂愁和憤恨。浪跡江南的北國游子,在這夕陽斜照的樓頭,聆聽著北來大雁斷斷續(xù)續(xù)的哀啼,將手中的寶劍看了又看,將身邊的欄桿拍了又拍,可又有誰懂得我此刻的心意 ? 不要說西風(fēng)已起,鱸魚已肥,請看張翰可曾歸去 ? 只知道為自己置田買屋,只怕愧對胸懷大志的劉備。痛惜光陰的流逝,憂愁時世的風(fēng)雨,無情的草木尚且如此,人又怎樣呢 ? 請誰去喚來如花的少女,為英雄拭去那悲憤的淚水 ?
〔 點評 〕 建康賞心亭 , 在今江蘇南京下水門 。 作者是濟南人 , 渡江來到江南 , 時時刻刻不忘收復(fù)中原的大業(yè) 。 但南宋小朝廷以投降為國策 , 茍且偷安 , 不思進取 , 使得無數(shù)鐵血男兒飲恨吞聲 。 作者身在江南 , 心懷故國 , 所以登臨北望的作品在辛詞中數(shù)不勝數(shù) 。 這首詞即景抒情 , 勾起英雄滿腔熱血的 , 就是那一只北來的大雁 。 可惜時不我與 , 報國無門 。“ 可惜流年 , 憂愁風(fēng)雨 ”, 說盡了英雄的滿腹悲憤 ;“ 倩何人喚取 , 紅巾翠袖 ,? 英雄淚 ”, 道出了時無知己英雄失意的痛苦 。 譚獻評論這首詞 :“ 裂竹之聲 , 何嘗不潛氣內(nèi)轉(zhuǎn) 。”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郁孤臺: 地名 , 在江西贛縣西南 。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 大意 〕郁孤臺下贛江的流水,灑滿了多少人的眼淚。遙望中原,重重青山讓人心碎。青山擋不住江水滔滔,大江依然向東奔流。江上的暮色已經(jīng)讓我滿懷惆悵,更何況深山里的鷓鴣啼叫得如此傷悲。
〔 點評 〕 造口 , 在江西萬安西南 。 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作品 。 作者來到南渡初年隆太后脫險的舊地 , 由南宋中興大業(yè)的艱危 , 聯(lián)想到此時此刻中原淪陷 、 恢復(fù)無望的衰微時局 , 油然而生悲涼之感 。 卓人月認為這首詞 “ 忠憤之氣 , 拂拂指端 ”, 梁啟超評之為 “ 大聲鏜 靉 ”, 領(lǐng)會是比較準確的 。
何處望神州 ? 滿眼風(fēng)光北固樓。
神州: 這里指中原 。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
兜鍪( móu ): 頭盔 。 這里代指將士 。
天下英雄誰敵手 ? 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 生子 ” 句 : 曹操曾贊嘆說 :“ 生子當如孫仲謀 。” 孫仲謀 , 指三國時吳主孫權(quán) ( 字仲謀 )。
〔 大意 〕什么地方可以北望神州 ? 在那高高的北固樓上,風(fēng)光盡收眼底。古往今來這里發(fā)生過多少關(guān)系國家興亡的大事,只有不盡的長江水依然滾滾東流。孫仲謀青春年少時統(tǒng)領(lǐng)千軍萬馬,雄踞東南征戰(zhàn)不休。天下英雄有誰是他的對手 ? 只有曹操和劉備。生一個有用的兒子就該像孫仲謀。
〔 點評 〕 京口是吳國建都之地 , 作者登臨縱目 , 很自然地就會聯(lián)想到當年三分天下的孫權(quán) 。 詞的上片寫景 , 重在 “ 何處望神州 ”, 寄情于淪陷已久的中原大地 ; 下片懷古抒情 , 寄情于英雄孫仲謀 , 贊嘆他能繼承父兄之業(yè) , 鞏固東南國土 。 末句 “ 生子當如孫仲謀 ”, 表面上是贊嘆 , 骨子里卻是對一蟹不如一蟹的趙氏子孫的深深的失望 , 對南宋統(tǒng)治者軟弱無能 、 茍且偷生的批評與不滿 。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孫仲謀: 三國時吳主孫權(quán) ( 字仲謀 ), 他曾建都京口 。
舞榭歌臺,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寄奴: 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字寄奴 , 京口人 。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金戈鐵馬: 指劉裕曾西征桓玄 , 北伐中原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元嘉: 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年號 。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四十三年: 作者從率義軍歸宋到寫此詞時的年數(shù) 。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佛貍: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字佛貍 , 他打敗宋文帝后 , 在長江北岸瓜步山上建行宮 , 即后來的佛貍祠 。
神鴉: 啄食祭品的烏鴉 。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
廉頗: 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 , 晚年被讒奔魏 , 趙王曾派人考察他的身體狀況 , 使者回報說 :“ 廉將軍雖老 , 尚善飯 。 然與臣坐頃之 , 三遺矢 ( 屎 ) 矣 。” 趙王以為年老 , 遂不召 。
〔 大意 〕江山還是千年前的江山,千年前的英雄孫權(quán)卻已經(jīng)無處尋覓。當年的舞榭歌臺、風(fēng)流文采,都已被歷史的風(fēng)雨一卷而去。夕陽斜照著草和樹,普通百姓居住的小巷據(jù)說是劉裕曾住過的地方。想當年他出兵征戰(zhàn),金戈鐵馬,氣吞萬里,氣勢如虎。元嘉年間,草率出兵北伐,落得大敗而歸。四十三年過去了,登高北望,還記得當年戰(zhàn)火彌漫的揚州路。哪里忍心回想,侵略者的祠廟前,神鴉處處,還回響著祭祀的鐘鼓。有誰來詢問,年老的廉頗飯量是否仍然如故 ?
〔 點評 〕 開禧年間 , 韓 ? 胄意欲北伐 , 辛棄疾被起用為鎮(zhèn)江知府 , 作為一生主張北伐的抗戰(zhàn)派將領(lǐng) , 辛棄疾此刻卻無法興奮 , 他清醒地意識到在準備充分之前不能輕舉妄動 。 這首詞作于南北對峙的兵家必爭之地京口 , 作者深思歷史上南北戰(zhàn)爭的經(jīng)驗教訓(xùn) , 孫權(quán) 、 劉裕能興業(yè)江東 , 宋文帝卻大敗而歸 ,“ 元嘉草草 ”, 對韓 ? 胄提出了明確的警告 。 韓 ? 胄輕率北伐的失敗 , 證實了辛棄疾敏銳的預(yù)見 。 用詠懷古跡的形式深思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xùn) , 是這首懷古詞所具有的特殊價值 。 這首詞思想深刻 , 風(fēng)格沉郁 , 用典貼切 , 是辛棄疾的最具特色的代表作之一 。
危樓還望,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 ?
危樓: 高樓 。
還望: 四望 。
鬼設(shè)神施,渾認作,天限南疆北界。
限: 限隔 。
一水橫陳,連崗三面,做出爭雄勢。
連崗三面: 指鎮(zhèn)江東南西三面有山崗環(huán)繞 。
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
因笑王謝諸人,登高懷遠,也學(xué)英雄涕。
王謝: 指東晉王導(dǎo) 、 謝安等人 。
“ 也學(xué) ” 句 : 指東晉初 , 南渡諸人宴飲新亭 , 相顧而泣 。
憑卻長江,管不到,河洛腥膻無際。
河洛: 黃河 、 洛河 。 這里泛指中原 。
腥膻( shān ): 牛羊的腥臊氣味 。 這里指金人占領(lǐng)地區(qū) 。
正好長驅(qū),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
中流誓: 東晉祖逖渡江北伐 , 中流擊楫而誓 :“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fù)濟者 , 有如大江 。”
小兒破賊,勢成寧問強對。
寧問: 何用問 。
強對: 強大的敵人 。
〔 大意 〕登上高樓四顧,可嘆此時心中情懷,從古到今有多少人能夠領(lǐng)會呢 ? 鬼設(shè)神施的天險,竟然被認作是南北的天然分界。一面臨水,三面環(huán)山,造成了北向爭雄的有利形勢。六朝到底做了些什么,把這山川形勝當成了保護門戶權(quán)益偏安茍且的屏障。可笑王導(dǎo)、謝安等人,登高懷遠,也仿效英雄落淚。倚憑浩瀚的長江,卻不管中原賊虜遍地。憑借有利的形勢,正好長驅(qū)直入,不要回頭觀望,應(yīng)該像祖逖一樣擊楫中流,慷慨盟誓。擊敗敵人的時刻已經(jīng)到來,形勢如此,何必理會敵人有多強大 選
〔 點評 〕 多景樓在京口 ( 今江蘇鎮(zhèn)江 ) 北固山上的甘露寺內(nèi) , 北臨長江 。 宋孝宗淳熙間 , 陳亮多次上書朝廷 , 陳述北伐的策略 。 這首詞縱橫議論 , 激昂慷慨 , 和他的上書如出一轍 。 詞的上片寫京口易守難攻 , 宜于選作北伐基地的形勢 。“ 門戶私計 ” 以下 , 引入下片對茍且偷安 、 不思進取的東晉小朝廷的辛辣諷刺 , 批判的矛頭直指南宋當權(quán)的投降派 。 詞末表達了誓死恢復(fù)中原的強烈愿望 , 情調(diào)高亢激越 , 氣勢縱橫奔放 。
安元樓小集,侑觴歌板之姬黃其姓者,乞詞于龍洲道人,為賦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劉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陳孟參、孟容,時八月五日也。
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
汀洲: 水中的小塊陸地 。
二十年重過南樓。
南樓: 即安遠樓 , 在武昌黃鶴山 穴 即今蛇山 雪 。
柳下系舟猶未穩(wěn),能幾日、又中秋。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 ?
斷磯: 陡然中斷的石崖 。 磯 , 水邊突出的石崖 。
舊江山、渾是新愁。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是,少年游。
〔 大意 〕蘆葦?shù)穆淙~鋪滿了水中沙洲,寒冷的沙灘邊流過清淺的水流。二十年之后再次來到南樓。柳樹下匆匆系住小船,再過幾天,又該是中秋佳節(jié)。黃鶴山下,斷崖磯頭,老朋友還在不在 ? 江山依然如舊,心中平添新愁。想買一枝桂花載酒遨游,終究不再是當初少年時的暢游。
〔 點評 〕 這是一首記游之作 。“ 二十年重過南樓 ”, 是詞的眼目 。 全詞充滿了今昔之感 ,“ 又中秋 ”“ 終不是 ” 都暗點二十年前那場舊游 。《 草堂詩余雋 》 評這首詞 :“ 因黃鶴樓再游而追憶故人不在 , 遂舉目有江山之感 , 詞意何等凄愴 選 又云 ‘ 系舟未穩(wěn) ’‘ 舊江山 、 渾是新愁 ’, 讀之淚下 。”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淮左: 淮水之南 。
竹西: 即竹西亭 , 揚州名勝 。
過春風(fēng)十里,盡薺麥青青。
春風(fēng)十里: 用杜牧 《 贈別 》 中詩句 “ 春風(fēng)十里揚州路 ”, 指揚州繁華的鬧市 。
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胡馬窺江: 指紹興末年金主完顏亮率兵南侵 。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
杜郎: 指唐代詩人杜牧 。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豆蔻詞: 杜牧曾作 《 贈別 》 詩 :“ 娉娉裊裊十三余 , 豆蔻梢頭二月初 。”青樓: 杜牧作有 《 遣懷 》 詩 :“ 十年一覺揚州夢 , 贏得青樓薄幸名 。”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二十四橋: 揚州名勝 。 杜牧 《 寄揚州韓綽判官 》 詩 :“ 二十四橋明月夜 , 玉人何處教吹簫 ? ”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選
紅藥: 紅色的芍藥 。
〔 大意 〕來到淮水之南著名的都會揚州,解鞍下馬,旅途中稍作停留。昔日春風(fēng)十里的繁華鬧市,如今只留下一片青青薺麥。南侵的金兵已經(jīng)離去,坍塌的城池、孤零零的樹木還在訴說著戰(zhàn)亂的不幸。暮色中,凄清的號角聲回蕩在寂寞的空城。假如杜牧復(fù)生,舊地重游,他也難免心驚。即使有杜郎那樣的生花妙筆,也難以抒寫此時此地的悲憤之情。二十四橋雖然還在,橋下一潭寒水空映著孤月一輪。只有那橋邊的芍藥依然花開爛漫,年年歲歲,自滅自生。
〔 點評 〕 作者在揚州兵亂十五年后來到這里 , 看到的依然是戰(zhàn)火留下的累累創(chuàng)傷 。 對照揚州昔日的繁華與此刻的殘破荒涼 , 今昔盛衰之感油然而生 。 蕭德藻評價這首詞 “ 有黍離之悲 ”, 應(yīng)該不是虛譽 。 陳廷焯 《 白雨齋詞話 》 評價說 :“ 寫兵燹后情景逼真 。‘ 猶厭言兵 ’ 四字 , 包括無限傷亂語 , 他人累千百言亦無此韻味 。”
我來牛渚,聊登眺,客里襟懷如豁。
牛渚: 牛渚山 , 在安徽當涂西北 。 其山腳突入長江 , 為采石磯 , 其處江面最窄 , 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
豁: 開闊 , 開朗 。
誰著危亭當此處 ? 占斷古今愁絕。
江勢鯨奔,山形虎踞,天險非人設(shè)。
向來舟艦,曾掃百萬胡羯。
胡羯: 指金兵 。 紹興三十一年 (1161), 虞允文在采石磯擊敗金兵 。
追念照水燃犀,男兒當似此,英雄豪杰。
燃犀: 相傳晉代溫嶠曾在采石磯燃犀角照見水下異類 。
歲月匆匆留不住,鬢已星星堪鑷。
鑷: 拔出 。
云暗江天,煙昏淮地,是斷魂時節(jié)。闌干捶碎,酒狂忠憤俱發(fā)。
〔 大意 〕來到牛渚,登高遠眺,胸懷開闊。誰在這里建造了高高的亭子,占斷了古往今來的悲歡情愁。大江的水勢如同巨鯨狂奔,群山的形狀如同猛虎蹲踞,天然險阻絕不是人力可設(shè)。當年的水軍船艦,曾在這里掃蕩過百萬金兵。追想當年,溫嶠在這里點燃犀角,照見了妖魔鬼怪,男子漢就應(yīng)該做這樣的英雄豪杰。歲月匆匆留不住,鬢發(fā)早已斑白。烏云遮住了江北的青天,濃煙籠罩了淮上的土地,正是讓人傷心斷腸的時節(jié)。借酒發(fā)狂,拍碎欄桿,一腔忠憤無處訴說。
〔 點評 〕 牛渚山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 采石磯上曾留下無數(shù)豪杰的英雄業(yè)績 。 作者身處南北分治的南宋 , 對這一形勝之地當然更為關(guān)注 。 這首詞上片緬懷歷代英杰 , 尤敬重破敵于采石磯的虞允文 ; 下片自述己志 , 感傷于功業(yè)未就 , 鬢發(fā)已白 。 全詞由 “ 襟懷如豁 ” 的開朗舒暢轉(zhuǎn)入 “ 云暗江天 , 煙昏淮地 ” 的 “ 斷魂時節(jié) ”, 絕不僅僅是時間的轉(zhuǎn)換 。“ 斜陽正在 , 煙柳斷腸處 ”, 才是作者的真實意圖所在 。 詞末 “ 闌干捶碎 ”, 從辛棄疾 《 水龍吟 》 中的 “ 欄干拍遍 ” 化出 , 二者忠憤如一 , 但 “ 拍遍 ” 還只是搖頭嘆息 ,“ 捶碎 ” 則已是發(fā)指眥裂 、 心碎如狂了 。
上一篇:毛澤東《游泳征友啟事》鑒賞
下一篇:毛澤東《虞美人》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