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
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
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
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
寥廓江天萬里霜。
【注釋】重陽:節令名,農歷九月初九叫重陽,又叫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因日、月都逢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古人有重陽節登高賞菊的習俗。
天難老:天,指大自然,宇宙。難老,指宇宙的發展變化不易看到。
今又重陽:指一九二九年的重陽,這一天是陽歷十月十一日。
戰地黃花:戰地,指戰場,此處指福建省的上杭縣一帶。這年秋天,紅四軍在福建省西部長汀一帶殲滅土著軍閥,攻克了上杭縣。黃花,指菊花。我國古代菊花品種主要是黃的,故稱黃花,一說典出《禮記·月令》:“季月之令,鞠有黃華。”鞠:通“菊”,黃華:同“黃花”。后因此稱菊花為黃花。
勁:強勁,猛烈。陸機《文賦》:“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p>
不似春光:不似,不像,不同于。春光,春天的景致。
勝似:勝過,勝于。
寥廓:空闊遠大。
江天:江和江上的天空。范云《之零陵郡次新亭》:“江天自如合,煙樹還相似?!?/p>
萬里:極言廣闊。
【譯文】人生短暫,容易衰老,
可是宇宙自然界卻難于衰老,
每年都有重陽節,人的年齡卻是每年都在變化著的。
今天又到了重陽節,戰場上的菊花更分外馥郁芳香。
一年一度的強勁秋風,滌蕩了盛夏的酷暑,
大地的美景不是春天,卻比春天更加美麗。
曠遠遼闊的江水和天空渾然一色,布滿了秋霜。
【賞析】九九重陽,傳統佳節,金風送爽,丹桂飄香。這首詞寫的是重陽節令,但并不是純寫重陽節,而是借重陽節禮贊戰地風光。透過寫景,抒發了革命豪情,通篇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上闋熱情歌頌革命根據地紅軍的戰爭?!叭松桌咸祀y老,歲歲重陽”,這兩句詞蘊涵著深刻的自然與人生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哲理。人生短暫,容易衰老,可是宇宙自然界卻難于衰老,每一年都有重陽節,人的年齡卻年年有變化。這兩句詞看似充滿感慨,其實并沒有悲嘆的情調。反而含有“人生易老”,我們要珍惜光陰,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一番流傳千古的事業之意。
因此,接下來“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兩句,更加顯示了作者曠達開朗的情懷。“歲歲重陽”看似沒有什么變化,可是“今又重陽”的情景大不一樣了,那就是戰地開放的菊花格外芳香?!皯鸬攸S花分外香”更深層次的意思是:革命根據地紅軍的戰爭將改變著社會現實,也將改變自然面貌,使菊花變得分外香;馥郁芳香的菊花同時也為紅軍戰爭的勝利而分外添香。
下闋贊美秋天的美麗景色。“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其中的“勁”字,寫出了秋天的個性,也融進了主觀感情色彩。一年一度的強勁秋風,蕩滌酷暑,使大地景色不像美麗的春天,但是又勝過春天的美麗景色,可見作者對強勁秋風中的景色是十分喜愛的。作者采用欲揚先抑、以退為進的手法,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
結句“寥廓江天萬里霜”,作者豪情激蕩,大筆揮灑,描繪了一幅萬里霜天的空闊深遠景象,這也是“勝似春光”的形象化說明。這是一曲戰地秋景的頌歌。歷代的詩人、作家,詩及“秋”字,總是要發一通悲秋的感嘆,在他們的筆下“悲”和“秋”往往難以分開。如劉禹錫《秋詞》有句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等。
這首詞一反悲秋的情調,把秋天寫得無比可愛,分外美麗,堪稱歷代寫重陽節詩詞中的杰作。全詞上下兩闋的末句,都是以景作結,上闋寫黃花吐香,下闋寫江天寥廓。寫黃花是近景,寫江天是遠景。一近一遠,前后呼應,生動地展現了一幅秋色萬里生意盎然的動人畫境,格調高昂,意境開闊,余韻悠揚,展現了詩人在逆境中的樂觀情緒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如夢令
元旦
寧化、清流、歸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風展紅旗如畫。
【注釋】元旦:舊時稱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詞中的元旦為陽歷一九三○年一月三十日。
寧化、清流、歸化:福建省西部的三個縣。歸化,現改為明溪縣。寧化、清流、歸化這三個縣的位置,清流居中,寧化在清流西北,歸化在清流東北,而位于閩、贛兩省交界處的武夷山又在寧化的四面。這次進軍的方向是由東向西,也就是從上杭出發,經清流到歸化,再創寧化。詞中作“寧化、清流、歸化”,是為了適應詞牌格律的要求而改動的。
路隘:道路崎嶇狹窄。
直指武夷山下:一九二九年,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紅四軍在福建省建立閩西革命根據地以后,十二月底在上杭縣古田村召開了對紅軍發展史有重大意義的紅四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同時,蔣介石組織江西、福建、廣東的反動武裝實行“三省會剿”,向閩西革命根據地逐步進逼。當福建敵軍先頭部隊進抵離古田村僅三十里的小池時,紅軍在一九三○年一月上旬向敵后轉移。朱德率領紅四軍第一、三、四縱隊先出發,挺進江西。毛澤東率領第二縱隊掩護主力部隊轉移后向北經連城、清流、歸化、寧化等縣,西越武夷山,去江西和紅四軍主力會合,使敵人的“三省會剿”徹底破產。
武夷山:位于福建、江西兩省的交界處,由東北綿亙到西南,約六十余公里,北接仙霞嶺,南接九連山。是贛江、閩江的分水嶺,其主峰在福建省祟安縣境,海拔二千一百五十七余米。
展;招展,飄動。
【譯文】寧化、清流、歸化三個地方,
路途艱險,高山連綿,
溝壑縱橫,林木茂密。
今天我們要往什么地方進發呢,
就是武夷山下。
無論是山上還是山下,
都只有紅旗隨風飄動的美麗風景。
【賞析】這首詞敘寫紅軍在元旦翻越武夷山的行軍情景。寧化、清流、歸化三縣地處武夷山中段,高山連綿,溝壑縱橫,林木茂密。時值數九寒冬,天寒地凍,但紅軍戰士們情緒高漲,斗志昂揚,翻山越嶺,急速挺進,一路上人唱馬嘶,紅旗飄揚,描繪出一幅雄渾壯美的軍旅圖畫。
起始一句“寧化、清流、歸化”,寫紅軍行軍隊伍經過的地方。第二句寫紅軍經過的這些地方自然條件極差,路途艱辛,“路隘林深苔滑”同時暗示隱蔽、迂回的行軍特點。這兩句詞像隨軍記者攝下的一卷紀錄片:部隊行經寧化、清流、歸化,時而攀越險隘,時而隱沒密林深處,時而踏著蒼苔滑溜前行。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一問一答,令人如聞其聲。雖沒有描繪人物形象,但紅軍在極其艱苦的路上急速行軍的情形如現眼前?!爸敝肝湟纳较隆?,交代了紅軍這次軍事行動的目的地?!爸敝浮倍郑Z氣果決,顯得豪情滿懷。“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紅軍在群山之中行軍,陣容雄壯,紅旗在群山之間迎風招展,青山嵌紅旗,相映相襯,極有氣勢。
整首詞只寫行軍情景,畫面是動態的?!皩幓?、清流、歸化”,是地理位置的移動;“直指”當是急行軍,是快疾的行動;“風展紅旗”更使整個畫面色彩鮮明,生機勃勃,充分顯示出流動的美。這是一首快詞,作者歡暢的心情已從輕快的節奏,和諧的旋律中飄逸而出。
減字木蘭花
廣昌路上
漫天皆白,
雪里行軍情更迫。
頭上高山,
風卷紅旗過大關。
此行何去?
贛江風雪迷漫處。
命令昨頒,
十萬工農下吉安。
【注釋】廣昌路上:廣昌,縣名,位于江西省東南部,東接武夷山,西連雩山。一九三○年二月,紅軍準備攻打贛江西岸江西省中部重鎮吉安時經過廣昌。這首詞是部隊行進在廣昌西部的雩山境內時所作,故題為《廣昌路上》。
情更迫;情勢更加急促。情,情勢,即事情在一定階段上的狀況和發展的趨勢。
高山:高聳入云霄的大山,指江西省廣昌西部的雩山山脈。
大關:指高山間雄偉險要的關隘。廣昌一帶有很多關隘,都以險峻著稱。
贛江:江西省最大的河流,由章水、貢水流到贛州市匯合而成,故名贛江。贛江南北向縱貫全省,經吉安、南昌注入鄱陽湖,全長七百五十八公里。
迷漫:迷迷茫茫,看不清楚。朱熹《題周氏溪園》:“光風回巧笑,桃李住漫山?!?/p>
頒:下達,發布。
下:直奔。吉安:縣名,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贛江中游西岸,距井岡山約九十公里。今改為吉安市。
【譯文】在漫天一片銀白色的世界里,
紅軍冒著風雪急速地行進,軍情緊迫。
而這時前面又出現了險峻的高山,
我們的紅軍戰士戰勝了艱難險阻,
順利通過了各處要塞關隘。
我們這是要到哪里去呢?
就是要去贛江風雪迷茫漫天的地方,
昨天剛剛下達了命令,
而今天我們的大軍就已經攻占了吉安。
【賞析】這首詞描寫紅四軍粉粹敵人的“三省會剿”后,去攻打吉安時,路過廣昌的情形。紅軍攻打吉安,在一九三○年一共有九次之多,這首詞寫的是第一次。
上闋通過雪景,贊揚了紅軍不畏艱險行軍奪關的英雄氣概。起始兩句描寫行軍的環境和氣氛。“漫天皆白,雪里行軍情更迫”,是說在漫天一片銀白的世界里,紅軍冒著風雪急速地行進在廣昌路上,可見當時軍情十分緊迫?!皽亍薄敖浴睜钛﹦葜ⅰ邦^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雪里行軍已經十分艱難,可是前面又現險峻的高山,最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要塞和關隘。但是,我英勇紅軍還是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神速地越過了要塞和關隘?!帮L卷紅旗”四個字充分顯示了紅軍攻奪關隘時勢如破竹的迅捷氣勢。
下闋寫紅軍向吉安進軍時的情景?!按诵泻稳?贛江風雪迷漫處”兩句,一問一答,交代了紅軍的戰略意向。“風雪迷漫處”就是吉安,因吉安當時尚被敵軍所占,紅軍前去攻打,于是便以“風雪迷漫處”代之,顯得含蓄而有韻味,點明“爭取江西首先勝利”的戰略意義。
同時,“風雪迷漫處”與上闋的“漫天皆白”遙相呼應,又構成了一幅大雪紛飛,江天莫辨的雄渾圖景?!懊钭蝾C,十萬工農下吉安”,明白如話地補充交代:這次行軍的命令是昨天頒布的,命令的具體內容是紅軍去攻打吉安,在行文上又與“過大關”相照應。一個“下”字,顯示出“十萬工農”勢不可擋有如排山倒海的氣勢。
全詞描繪了一幅雄壯的雪天行軍圖。畫面有近景:高山、大關;有遠景:風雪迷漫的贛江。在“漫天皆白”的闊大底幕上,有紅旗翻卷,展開漸行漸遠,不見盡頭的的十萬工農紅軍。紅旗和白雪相映襯,色彩更加鮮明,十萬工農紅軍向吉安進發,場面雄壯而富于活力。
整首詞景象壯美,節奏整飭,躍動著大自然的力與社會革命的力,具有雄渾的藝術特色,顯露出作者卓越的填詞造詣。
蝶戀花
從汀州向長沙
六月天兵征腐惡,
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
贛水那邊紅一角,
偏師借重黃公略。
百萬工農齊踴躍,
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
國際悲歌歌一曲,
狂飆為我從天落。
【注釋】汀州,舊地名,即今福建省長汀縣。位于福建省西部,汀江上游。
長沙:湖南省省會。一九三○年六月,紅軍第一軍團(開始稱第一路軍)由福建汀州進軍江西。八月,從江西向湖南進軍,在瀏陽東北同彭德懷領導的紅軍第三軍團會合,并決定共同組成紅軍第一方面軍。由于蔣介石、馮玉樣、閻錫山等軍閥正在河南等地混戰,數月之內,江西、湖南一帶,除長沙、南昌等大中城市外,都無強敵。此時,毛澤東說服紅一方面軍的干部,改變當時立三路線的黨中央指示奪取湘,鄂、贛省會的冒險方針,分兵攻取茶陵、攸縣、醒陵、萍鄉,吉安、峽江、新喻(現改為新余)等地,占領了大片地區,擴大了部隊,為粉碎敵人的第一次“圍剿”準備了條件。這首詞寫紅軍一九三○年六~七月間從汀州向長沙進軍途中的豪邁心情。
腐惡:腐朽丑惡的人,這里指國民黨反動軍隊。
長纓:長繩子。語出《漢書·終軍傳》,漢武帝時,朝廷任用年輕的終軍為諫議大夫,去勸說南越王入朝,他保證“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边@里喻指紅軍。
鯤鵬: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大魚和大鳥?!?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cidian/zhuangz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莊子·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鯤鵬通常用作褒義,這里作貶義,喻指國民黨反動統治者。
紅:用作動詞,染紅,比喻革命勝利。
借重:倚重,特別重視。
黃公略:原名漢魂,字家杞,湖南湘鄉人。一八九八年生,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八年參加平江起義,歷任紅軍團黨代表,副師長,一九三○年任紅三軍軍長。一九三一年九月十五日,在江西吉安東固地區與國民黨軍隊作戰時負傷,不幸犧牲。
踴躍:歡欣跳躍,樂于趨事。
直搗:直接沖入,有長驅直入之意?!端问贰ぴ里w傳》:“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耳。”搗,本指舂谷、搗衣,引申為攻打。
國際悲歌:國際悲歌,即《國際歌》。悲,悲壯的省語,實則偏義于壯,即慷慨悲壯。
狂飆為我從天落:狂飆,急驟的暴風,這里喻指革命風暴。為我從天落,化用唐代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悲風為我從天落。”
【譯文】從六月開始,
我們英勇的紅軍戰士開始征討反動軍隊。
我們強大的人民軍隊,
即使是面對鯤鵬也要把它擒獲。
贛水地區,
黃公略軍長已經開辟
建立起了農村革命根據地。
百萬工農群眾一起踴躍參加革命,
從江西到湖南和湖北,
都開辟了很多新的根據地。
工農群眾唱著《國際歌》進行著不懈地斗爭,
如同狂飆天落,不可阻擋。
【賞析】在這首詞中,作者描寫了中國工農紅軍橫掃湘贛,征伐敵人的浩蕩聲勢,頌揚了革命根據地工農運動的蓬勃發展。
上闋歌頌了紅軍磅礴的氣勢。開頭兩句“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起筆不凡,氣魄雄偉?!傲绿毂币ァ罢鞲瘣骸保叭f丈長纓”是為了縛“鯤鵬”。這兩句寫出了紅軍無堅不摧的力量,威懾敵膽的聲威。
“要”字有如千鈞,表達了紅軍的堅強決心。“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是說贛水地區的革命根據地已經建立起來,這是紅三軍黃公略軍長開辟和領導的。作者在歌頌紅軍的同時,充分肯定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革命根據地包圍城市,最終奪取全中國的戰略決策。
下闋承上闋詞意寫出,熱情洋溢地描述了正在蓬勃興起的工農武裝斗爭?!鞍偃f工農齊踴躍”,形象地寫照了工農群眾踴躍參加革命,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情景。“齊”字充分寫出了工農踴躍革命的動人場面。
“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這是工農齊踴躍以后所形成的大好局面?!跋怼币痪錁O言革命根據地開創與建立的速度之快,聲勢之浩大。“直搗”則寫出了革命根據地的影響與力量已形成威懾之勢。
最后兩句“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把全詞推向高潮,意思是百萬工農唱著《國際歌》大進軍,為推翻舊世界,為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而斗爭,其勢如狂飆天落,不可阻擋。
這首詞以浪漫主義的筆觸,寫出了紅軍各路大軍互相配合,討伐敵人的浩蕩聲勢。在炎熱的夏天,紅軍宛如神兵,從天而降,萬丈長纓騰空而起,捆縛“鯤鵬”。全詞感情濃烈,激越高昂,表現了紅軍指戰員慷慨激昂,叱咤風云的氣勢與無堅不摧的戰斗力量。
漁家傲
反第一次大“圍剿”
萬木霜天紅爛漫,
天兵怒氣沖霄漢。
霧滿龍岡千嶂暗,
齊聲喚,
前頭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
風煙滾滾來天半。
喚起工農千百萬,
同心干,
不周山下紅旗亂。
【注釋】反第一次大“圍剿”:蔣介石曾經對紅軍革命根據地大規模地發動過五次“圍剿”。一九三○年前后,紅軍總數發展到了六萬多人,這引起了蔣介石政府的注意。一九三○年十一月,在結束了蔣、閻(錫山)、馮(玉祥)戰爭之后,蔣介石發動了對紅軍革命根據地的第一次大“圍剿”。他糾集了十萬兵力,任命江西省主席魯滌平為總司令,第十八師師長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采取“分兵合擊”的戰術,分八個縱隊、三個戰區,圍剿我中央革命根據地。當時我紅一方面軍僅四萬人,在毛澤東的親自指揮下,先是按計劃作戰略退卻,后采取誘敵深入,打殲滅戰的戰略,集中優勢兵力,于十二月三十日乘霧對進入龍岡包圍圈內的敵軍主力張輝瓚部發起總攻,激戰至晚,把敵軍全部殲滅,俘獲師長張輝瓚及官兵九千余人。接著乘勝追擊逃至東韶的敵軍另一主力譚道源部,于一九三一年一月三日將譚道源部又殲滅了一半。兩役共繳獲槍一萬二千余枝,余敵紛紛敗撤,此次“圍剿”遂告失敗。這首詞作于第一次反“圍剿”勝利之后,第二次反“圍剿”之前。
萬木霜天紅爛漫:萬木,指大片大片的樹林。特指秋天的楓樹和其他紅葉植物。霜天,下霜的天氣,這里指冬天。
爛漫:色彩鮮明的樣子,這里用經霜的紅楓林比喻我生機勃勃的紅色根據地。
龍岡:江西省水豐縣南端的一個小鎮,南與興國縣相連,西與吉安縣相接,周圍山巒重疊。地勢險要。
嶂:高峻如屏障的山峰。
二十萬軍重入贛:蔣介石于第一次“圍剿”失敗后,又調集二十萬兵力至江西省,于一九三一年四月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二次“圍剿”。
重:重新,卷土重來。
風煙滾滾來天半:風煙,風塵,煙火,指敵軍大隊人馬奔馳揚起的塵埃,虛指其囂張的氣焰。
來天半:指風塵卷地而來,遮蔽了天空的下半部分。
不周山:古代傳說中西北方的一座大山,因其缺壞而不周圓,故名不周山?!渡胶=洝ご蠡奈鹘洝罚骸按蠡奈饔?,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边@里喻指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支柱。
紅旗亂:紅旗擁擠雜亂,借喻決心打倒反動統治的工農紅軍和革命群眾聲勢浩大,士氣旺盛。
【譯文】隆冬時節,樹林被楓葉染成了一片紅色,
我們的紅軍戰士同仇敵愾,怒氣沖上云霄。
龍岡的山嶺都因為大霧彌漫而變得暗淡下來。
我軍戰士齊聲喊著“活捉張輝瓚”而取得了戰斗的勝利。
二十萬敵軍又重新來到了江西,
滾滾的硝煙遮住了半邊天,
我們的千百萬工農戰士齊心協力迎戰敵軍于不周山下。
【賞析】這首詞著重寫反第一次大“圍剿”中的關鍵性戰役龍岡大捷。龍岡戰役勝利了,反第一次大“圍剿”就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反第一次大“圍剿”的勝利,增強了根據地人民戰勝敵人的信心,也為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這是一曲鼓舞軍心民心的凱歌。
上闋記述龍岡戰役的歷史場面。開篇即以“萬木霜天紅爛漫”起興,寫龍岡地區無盡的林木在霜天的籠罩下,楓葉鮮紅耀眼的自然景色,襯托紅軍戰士打伏擊戰的興奮情緒。起筆闊大,色彩鮮明,為第二句“天兵怒氣沖霄漢”作了渲染與烘托。
第二句寫紅軍戰士為敵軍的囂張氣焰所激怒,同仇敵愾,怒氣之大以致沖入云霄。如此形容,蓄足了紅軍戰士義憤填膺的精神狀態,預示了巨大的威勢和力量,也給整首詞營造了高昂、豪邁的藝術氛圍。
第三句“霧滿龍岡千嶂暗”是寫實。據記載,一九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下午三時,張輝瓚率部剛進入龍岡,龍岡地區大霧突起,千山萬嶺全被茫茫霧海所籠罩而變得幽暗。這樣的環境為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褒R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寫反第一次大“圍剿”以活捉敵軍前線總指揮張輝瓚而勝利結束。“齊聲喚”,據說當時“活捉張輝瓚”的喊聲漫山遍野,千峰回響,氣勢沖天。用兩句自語,使人似聞其聲,似見其景。
下闋寫第二次反“圍剿”前的敵我雙方的態勢。開頭兩句寫敵軍情況。一九三一年二月,蔣介石調兵二十萬,向紅軍發動第二次大“圍剿”,“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兩句寫的就是這一事實。敵人的兵力比第一次“圍剿”時多了一倍,而且來勢兇猛,氣焰囂張。
接下來三句寫紅軍這一方。面對強大的敵人,紅軍的策略是發動工農群眾,“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表達了作者的戰略思想,抒寫了作者反“圍剿”必勝的信心與豪情。
“不周山下紅旗亂”一句,用典賦予新的內容。共工是一個摧毀舊天地,創造宇宙新格局的英雄。紅軍也正是這樣的英雄,紅軍就是要打碎舊世界,創建一個嶄新的中國。這一典故,把不周山與紅旗,共工與紅軍,神話與現實聯系起來,化腐朽為神奇,給神話以嶄新的氛圍,使詞有了新的生命力,紅軍的斗爭顯得更加壯闊,整首詞的內容也大為擴展。“亂”字又如神來之筆,豪放而凝重,顯示了千百萬工農“同心干”轟轟烈烈的革命聲勢。于豪放中見出典雅、凝重,是這首詞的顯著藝術特色。
漁家傲
反第二次大“圍剿”
白云山頭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聲急,
枯木朽株齊努力。
槍林逼,
飛將軍自云霄入。
七百里驅十五日,
贛水蒼茫閩山碧,
橫掃千軍如卷席。
有人泣,
為營步步嗟何及!
【注釋】反第二次大“圍剿”:指一九三一年五月下旬,中央革命根據地抗擊國民黨軍隊第二次大規模軍事進攻的戰役。當年四月初,國民黨集結二十萬大軍,以何應欽為總司令,從江西吉安開始一直延伸到福建建寧,構成一道八百里長的弧形陣勢,以“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的戰術,兵分四路,緊縮包圍,向紅一方面軍的集結地寧都推進。紅軍在這次作戰中仍然采用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的戰略。一九三一年五月十六日先對由富田鎮(在吉安縣城東南九十里)向東固(在吉安縣城東南一百二十里)地區進犯之敵一個師和一個旅突然猛攻,經過一晝夜激戰,消滅了大部分敵人。然后向東橫掃,一直打到江西、福建兩省的邊境。五月三十一日,第二次反“圍剿”勝利結束。這首詞作于“第二次反圍剿”勝利之后。
白云山:江西省吉安市東南面的山名,主峰介于吉安、泰和、
興國三縣交界處,形勢險要,海拔九百一十二米,距東固鎮西南十七里?!都螒c一統志》載,此山“峰巒特出,常有白云蒙罩”,因以為名。一九三五年五月十五日拂曉,紅軍奉命進占此山,隱藏在深谷叢林中,待機殲敵。這里是第二次反“圍剿”中毛澤東、朱德指揮打第一仗的地方。
云欲立:夏云積聚山頂,似乎要站立起來。
枯木朽株齊努力:這里是說在我軍包圍殲滅國民黨軍隊的時候,連枯木朽株也發揮了幫助我軍反對敵人的作用。枯木朽株,干枯腐朽的樹木。典出漢代鄒陽《自獄中上粱孝王自明書》:“有先人談,則以枯木朽株樹功而不忘?!?/p>
槍林逼:這是倒裝筆法。
槍林:槍炮密集如林,極言其多。
逼:迫近,靠近。
飛將軍自重霄入:飛將軍,指矯健英勇的武將。語出《史記·李將軍列傳》:“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這里用來描寫行動隱蔽神速的紅軍從山上沖下來殺敵的情形。重霄,即九重霄,九重天。古代傳說,天有九層,重霄指天極高處。
入:這里是下來的意思。當年紅軍隱蔽集結在山上,敵軍由富田向東固地區進攻,紅軍居高臨下,突然從山上打到山下,好象飛將軍從天而降。
驅:即長驅,有銳不可當之意。
蒼茫:曠遠迷茫,無邊無際的樣子。
閩山:這里指福建省建寧縣境的武夷山區。碧:青綠色,形容山青翠秀麗。
卷席:即席卷,像卷席子一樣。漢代賈誼《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之句,意即輕而易舉地攻取全國各地,這里形容紅軍殲敵迅速干凈。
有人泣:有人,指蔣介石。
泣:抑住聲音哭,即無聲地哭。第二次“圍剿”失敗后,蔣介石曾親到南昌,痛罵其部下無能,不禁涕哭失聲。
為營步步嗟何及:蔣介石鑒于第一次“圍剿”冒進而失敗,這次“圍剿”改用所謂“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的打法,但仍遭慘敗,向隅而泣,嗟嘆莫及。為營步步,即“步步為營”的倒裝。嗟:嘆息,感嘆。何及,怎么來得及呢?
【譯文】夏天的云聚集在白云山頂,
仿佛要站立起來,而白云山下,
英勇的紅軍發出驚天動地的喊殺聲沖向敵人,
就連干枯腐朽的樹木也發揮了幫助我軍打擊敵人的作用。
紅軍集中優勢兵力從山上猛沖下來,
仿佛從天而降,勢不可擋。
在十五天的時間里,
我們的戰士從江西到福建,
長驅直入七百里,
迅速干凈地消滅了大批敵人。
蔣介石怎么能不哭呢,
就是步步為營的進攻戰略也來不及了。
【賞析】這首詞真實地再現了第二次反大“圍剿”的戰斗歷程。
上闋寫第二次反“圍剿”中的白云山戰斗。這次戰斗是第二次反“圍剿”的第一役,關系重大。上闋全從紅軍方面著筆。起始一句“白云山頭云欲立”,采用擬人化手法寫云,移情入景,通過欲立之云表現紅軍的戰斗姿態和同仇敵愾的情緒。
“白云山下呼聲急”,寫白云山下戰斗已經打響,我英勇紅軍沖向敵軍,發出驚天動地的喊殺聲。接著采用擬人化手法,是說連“枯木朽株”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積極能動性,為殺敵而“齊努力”,這也預示了戰斗必然取得勝利。
“槍林逼,飛將軍自云霄入”,寫紅軍集中優勢兵力從山上猛沖下來,有如雷霆萬鈞、銳不可當。敵人紛紛繳槍投降,驚呼“紅軍是從天上飛下來的啊!”
下闋用倒筆追敘反第二次大“圍剿”戰役的全過程?!捌甙倮矧屖迦铡笔菍憣崳瑥慕鞲惶镦偟礁=ǖ慕▽幙h約七百里,戰斗從五月十六日開始~五月三十日結束,正好十五日?!膀尅弊?,十分形象地描寫了紅軍長驅御敵的無可抵擋的英雄氣概。
“贛水蒼茫閩山碧”是對前一句的補敘,既交代了紅軍在十五天中長驅七百里所經過的地區,又描寫了一個景色迷茫,山清水碧,富有詩意的境地。在艱苦的行軍和作戰生活中,注入了樂觀的情緒。
“橫掃千軍如卷席”,如高屋建瓴,是“驅”的具體內容,寫激動人心的戰斗結果。白云山戰斗之后,紅軍從西向東,橫掃七百里,先后又打了五個大勝仗,徹底打敗了國民黨的第二次大“圍剿”。這句充分表達了紅軍風掃殘云所向無敵的英雄氣概。最后兩句以輕蔑的語調描畫了敵人失敗的窘態。
“有人泣”,是說有人因戰敗而悲傷,向隅而泣,這個人首先當然是蔣介石,但也包括那些戰敗的國民黨軍事將領和軍閥的頭目。“為營步步嗟何及”一句,極富深刻的嘲諷意味。這首詞上闋全從紅軍方面著筆,一、二句正面寫紅軍高昂的士氣,旺盛的斗志。
第三句用曲筆仍然表明紅軍眾志成城,志在必勝。后兩句寫紅軍進攻的威猛和神速。下闋仍以寫紅軍為主,前三句正面概括描寫紅軍這次反“圍剿”的全過程,既寫戰斗的空間轉移,又寫戰斗的輝煌戰果。最后兩句才寫到敵人一方,但這完全是為了襯托紅軍,勝負的鮮明對比,使詞的意味無窮。
全詞畫面雄闊,語氣跌宕,風格豪壯,韻致無窮,生動地概括了第二次反“圍剿”戰役的全過程,堪稱是一首壯麗的史詩。
菩薩蠻
黃鶴樓
茫茫九派流中國,
沉沉一線穿南北。
煙雨莽蒼蒼,
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
剩有游人處。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注釋】黃鶴樓:舊址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城西長江岸邊蛇山的黃鶴磯上,即今武漢長江大橋東端北側,相傳始建于三國吳大帝孫權黃武二年,因曾有仙人王子安駕黃鶴至此休息,樓因此而得名。樓在歷史上曾幾經毀壞修復,一九五五年修建武漢長江大橋時拆去遺留建筑物,一九八五年六月在蛇山上重建黃鶴樓。黃鶴樓歷來是游覽勝地,站在樓上,可以俯瞰波瀾壯闊的長江和武漢三鎮的雄姿,再加上美麗的神話傳說,所以引起歷代不少詩人的吟詠和贊嘆。一九二七年春,中國命運正處于嚴峻的時刻,毛澤東登上黃鶴樓,觸景生情,感懷國事。寫下了這首詞。
茫茫:形容長江水勢廣大的樣子。
九派:九條支流。相傳在湖北、江西一帶有九條支流同長江匯合,所以稱九派。這里指長江中游的河流。派,江河的支流。
中國:國之中部,指我國的中部地區?!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骸吧W中國,而撫四夷。”
沉沉一線穿南北:沉沉,深遠的樣子,指鐵路伸向遠處。一線,指當時長江以南的粵漢鐵路和以北的京漢鐵路。一九五七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兩條鐵路接通后改稱京廣鐵路。穿南北,伸向南方北方的盡頭。
莽蒼蒼:本指草木茂盛,這里指煙雨迷蒙,若隱若現,遠望不甚分明。
龜蛇鎖大江:龜山、蛇山夾江對峙,好像要把長江鎖住一樣。龜蛇,龜山和蛇山。龜山在漢陽,形如龜;蛇山在武昌,形如蛇。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蕭》:“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黃鶴知何去?剩有游人處:神話中的黃鶴不知飛往何處去了,現在只剩下供人游覽的地方。這兩句化用唐代崔顥《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北R郢《黃鶴樓》:“黃鶴何年去杳冥?高樓千載倚江城?!焙稳?,去何,去到了什么地方?處,地方,處所。
把酒酹滔滔:用酒祭奠滔滔的大江。把,拿著,端著。酹滔滔:把酒澆到滾滾滔滔的江水里。酹,古代把酒澆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對自然界事物設誓的一種習俗。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滔滔,形容水勢盛大的樣子。這里指長江,形容詞用作名詞?!对娊洝ば⊙拧に脑隆罚骸疤咸辖瓭h,南國之紀?!?/p>
心潮:潮水般激蕩著的思想情緒。
逐:跟著。
【譯文】九道浩瀚的江河,奔流在幅員遼闊的,
中原大地之上,
一條沉重的鐵路穿過了烏云迷漫的,
中國南方北方。
迷迷蒙蒙的雨霧,籠罩著林木繁茂的,
祖國原野,對峙的龜山和蛇山,
緊鎖著滾滾奔流的萬里長江。
翩然飛去的黃鶴,不知該到那里尋覓,
游客往來的黃鶴樓,空蕩蕩的留在這里。
懷念為革命犧牲的戰友,對著滾滾的長江,
我把祭奠的酒杯高舉,展望祖國的未來,
我心血沸騰了,無法抑制的思緒!
隨著長江的波濤,洶涌而起!
【賞析】這首詞是毛澤東攜夫人楊開慧同游武昌黃鶴樓時所作。黃鶴樓是歷代游人游覽之勝地,站在樓上,可以俯瞰波瀾壯闊的長江和武漢三鎮的雄姿,風景極其壯麗,又有美麗的神話傳說,所以引起歷代文人墨客的吟詠和題記。
在這首詞中,作者觸景生情,感懷國事,抒發了對革命前途沉重的憂慮,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澎湃的革命激情和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信念。
上片寫景。“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這是作者站在黃鶴樓上所見到的闊大的景象。放眼望去,看到的是橫貫東西,波濤洶涌,武漢三鎮深遠,一片浩蕩的長江。
“九派”,這里是長江的同義語?!傲髦袊?,點明長江源遠流長,不可一世。大江之外,最顯眼的就是穿越南北的鐵路了?!俺脸痢?,形象地描繪了鐵路延伸之遼遠。這兩句詞寫得氣象闊大。
近看,眼前是“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大地煙雨迷茫,隔江對峙的龜山和蛇山好像要鎖住奔騰的大江。“鎖”字,形象傳神,寫出山對峙,似欲阻遏滔滔江流之態,也反映了政治形勢的嚴峻。這兩句詞,寓情于景,暗示了作者當時的心境。
下片抒情。“黃鶴知何去?剩有游人處”兩句,借用典故,巧妙地記敘作者的黃鶴樓之游。同時也隱含著作者因革命前途而產生的沉重心情。兩句低徊詠嘆,郁思凝結。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兩句,寫灑酒祭江的行為和內心如潮逐浪的感受。把酒酹江并非真的以酒祭奠江水,只是借用典故,對江盟誓,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當時在如煙如雨的政治形勢面前的心情,即“大革命失敗的前夕,心情蒼涼,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心潮逐浪高”一句,與上片所形成的感情色彩相對照,語句亢奮,心潮澎湃,抒發了作者要以身許國的豪情壯志。因為詩人相信,革命事業終究會如滔滔長江,滾滾向前,必將取得最后的勝利。
結句振起全篇,又含蓄不露,戛然而止。楊開慧當時就稱贊說:“這首詞真好,前幾句太蒼涼了,后幾句一變而顯得昂揚,激動,我聽了心緒也難平。”可作為此詞的注腳。
菩薩蠻
大柏地
赤橙黃綠青藍紫,
誰持彩練當空舞?
雨后復斜陽,
關山陣陣蒼。
當年鏖戰急,
彈洞前村壁。
裝點此關山,
今朝更好看。
【注釋】大柏地:圩鎮名,位于江兩省瑞金縣城北六十里。一九二九年一月,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紅軍由井岡山向贛南、閩西進軍。二月十日(正值春節)~十一日,紅軍在大柏地一帶宿營,國民黨贛軍劉士毅部追蹤而來,紅軍利用大柏地以南的有利地勢,同敵軍展開激戰,戰斗持續一天,紅軍殲敵近兩個團,俘敵團長以下八百余人,并繳獲大批武器。一九三三年夏天,毛澤東到寧都視察工作,在返回瑞金縣城路過大柏地時,正值天空雨停虹現,夕陽在山,觸景生情,回憶往事,欣然命筆,填寫了這首詩。當時,毛澤東已被調離軍事領導職務,改任蘇維埃中央政府工作。
彩練:彩色的綢帶,這里喻指彩虹。練,潔白的絲綢。
雨后復斜陽:復,又,更。斜陽,從西邊斜射過來的陽光。唐代溫庭筠《菩薩蠻》詞:“雨后卻斜陽,杏花零落香?!?/p>
陣陣蒼:時隱時現深綠的顏色。蒼,深綠色。
鏖戰:酣戰,激戰。
彈洞前村壁:洞,作動詞用,射穿,穿透。
前村,泛指戰場附近的小村莊。
裝點:裝扮,點綴。華若《登樓晚望》:“裝點紅山歸畫圖”。
今朝:猶言今天,指一九三三年的夏天。
【譯文】赤橙黃綠青藍紫,
好一道美麗的長虹。
是誰把著條彩色綢帶,
在雨后的天空里舞動?
西下的太陽,又一次照耀,
新雨洗過的天宇,
向晚上的山川啊,一陣比一陣更加深青。
想起當年那場戰斗,在這里打得格外激烈,
前面村里的墻壁,也被槍炮的子彈穿破,
正是這些,斑斑累累的彈痕,
把眼下這美麗的關山,點綴的更加壯觀生色。
【賞析】全詞撫今追昔,描繪大柏地雨后美麗誘人的景色,熱烈謳歌人民革命戰爭,流露出一種寬慰樂觀的情緒。
上闋寫景。開頭“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兩句,作者首先巧妙地運用借代的手法,通過七種顏色的鋪敘,寫出了七彩紛呈的彩虹絢麗奪目。接著又以彩色綢帶比喻彩虹,具體寫出了彩虹美麗的形態,而且“當空舞”三字又使靜止的彩虹具有了動態的英姿,彩虹的出現是雨后的自然現象,所以作者隨即點明“雨后復斜陽”,表明此時正是陽光西斜之時。天空是如此的美麗,大地上又是如何呢?
作者以“關山陣陣蒼”一句逼真傳神地描繪出,經過雨水沖洗的關山,在斜陽的籠罩中,正流動著一陣陣蒼翠之色。作者筆下的關山充滿了動態之感,顯示出凝重蒼勁之感。
下闋回憶舊事,托事言情?!爱斈犄閼鸺?,彈洞前村壁”,回想起一九二九年二月在這里發生的激戰,那次戰斗是多么地急促,打得是多么地激烈。前村墻壁上的那些彈洞,就是當年戰斗留下的痕跡?!把b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今天看來,那些彈洞,裝飾和點綴著陣陣蒼翠的關山,卻別有一番風采,使得關山更添秀色了。作者作為歷史見證的樂觀之情溢于言表。
整首詞亦畫亦詩,情景交融。畫面清晰,色彩交融。絢麗的彩虹,雨后的斜陽,蒼翠欲滴的關山,前村墻壁上的彈洞等,構圖適宜,層次極強。彩虹的赤橙黃綠青藍紫,斜陽的紅,村莊墻壁的白,但以天宇的湛藍和群山的蒼翠為主色。“舞”字,使人似見彩虹在藍天的映襯下飄動。“陣陣蒼”,讓人感到群山的蒼翠之色有著深淺明暗的變化??傊?,整個畫面豐富和諧,生氣盎然。
作者在詞中所抒發的是重游自己戰斗過的地方,回憶往日輝煌勝利時的愉悅之情和對人民革命戰爭以及經過戰爭洗禮的革命根據地的贊美之情。這些喜悅贊美之情又通過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描寫中流露出來。作者把主觀的情志美與客觀的自然美高度統一,熔煉成藝術美,并融情入景,體現了革命者的豪情與熱愛自己事業的新的美學觀。
清平樂
會昌
東方欲曉,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風景這邊獨好。
會昌城外高峰,
顛連直接東溟。
戰士指看南粵,
更加郁郁蔥蔥。
【注釋】會昌:縣名,位于江西省東南部,東連福建省,南經尋烏縣通廣東省。早在一九二九年,毛澤東為開辟贛南革命根據地,就曾率領紅軍到過會昌。一九三一年十月,在會昌建立了革命根據地,這以后作者經常途經和居住在這里。一九三三年八月中共粵贛省委成立,省委辦公地設在會昌,這首詞是一九三四年夏天作者在會昌進行調查研究和指導工作時所作。
欲曉:快要天亮。欲,將要。曉,天亮。
莫道君行早:莫道,不要說。君,第二人稱敬詞,相當于“您”,這里是作者自稱之詞。行,動身,出發。舊諺有:“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p>
踏遍青山人未老:踏遍青山,從一九二七年九月秋收起義以來,毛澤東率領工農紅軍轉戰千里,足跡踏過湖南、廣東,江西、福建等地的無數山嶺,故云。踏遍,走遍。人未老,《高麗史·樂志》,“祝嵩齡,后天難老。”比詞的“人未老”與“后天的老”命意相同。
這邊:指會昌一帶。
獨:唯獨。
會昌城外高峰:指會昌城西北的會昌山,又名嵐山嶺。作者曾回憶說:會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顛連直接東溟:顛連,山峰一個連著一個,連綿不斷。顛,通“巔”。山頂,這里指山峰。直接,一直接到。
東溟:東海,這里指福建省。李白《古風》:“黃河走東溟,向日落西海”。
南粵:古代地名,也叫南越,在今廣東、廣西一帶。這里指廣東。因其在江西省的南邊,立足于江西而南望廣東,故言南粵。
郁郁蔥蔥:草木蒼翠茂盛的樣子?!逗鬂h書·光武帝紀》:“氣佳哉,郁郁蔥蔥然!”這里喻指革命前途光明美好。
【譯文】東方的天空,已經度過長夜,
接近天亮,請不要用,戰士動身早??!
把他們夸獎,紅軍戰士走遍千山萬水,
奕奕神采,說起我們祖國的未來,
最好的只有,革命根據地。
會昌的城外山峰高聳入云,
連綿的山嶺一直延伸到大海,
英勇的戰士望著廣東大地那無際的原野,
碧綠的青翠生機勃勃,富有色彩!
【賞析】這首詞是毛澤東在中央蘇區填的最后一首詞,表現了作者豪邁的氣概,寬廣的胸懷,以及對革命勝利的樂觀精神和堅定信念。
上闋寫晨起登山的情景與感慨。起始兩句“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交代時間環境。近似白描的兩句詞勾勒了一幅天將破曉的夏日晨曦圖。
“莫道”二字是說走得早是很自然的事,因為急需做的事畢竟很多?!疤け榍嗌饺宋蠢稀保o承前一句的“行”字,聯系作者的自注看,內中頗有深意。
自一九二七年秋收起義隊伍進入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以來,歷經國民黨的五次大“圍剿”,轉戰于革命根據地的山山嶺嶺,可謂是踏遍了青山。
作者寫這首詞的時候,七、八年過去了,人的年齡有所增長,但人并未衰老,仍精力旺盛,游興甚濃革命意志更沒有衰退。所以結句出現了“風景這邊獨好”的評說。
作者對自己親手建立的革命根據地有深厚的感情。
下闋寫登會昌山目及之景,實際上是“風景這邊獨好”的具體描述。“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兩句,寫登上城外會昌山高峰所看到的極為開闊遼遠的風光。
作者登上高峰,向東眺望,峰戀疊嶂,山海相接。“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寫南方的美麗景色。
作者借同行的戰士指看,所見到的是“更加郁郁蔥蔥”的南國風景。
事實上,站在嵐山嶺上,不僅看不到山海相接,也看不到南奧的郁郁蔥蔥;此數句是將眼前實景融化寬廣的胸懷與遠大的眼光之中,反映蒼涼郁悶而又恢弘寬廣的意境。這也是這首詩的主旨。
十六字令三首
一
山,
快馬加鞭未下鞍。
驚回首,
離天三尺三。
二
山,
倒海翻江卷巨瀾。
奔騰急,
萬馬戰猶酣。
三
山,
刺破青天鍔未殘。
天欲墮,
賴以拄其間。
【注釋】十六字令三首:十六字令,詞牌名,以全調字數取名,是一種短小的詞。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國工農紅軍開始長征,從江西瑞金出發,途經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肅、陜西等省,翻越無數崇山峻嶺,攻關奪隘,沖破敵人重重封鎖,擊潰敵人圍迫堵截。終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勝利到達陜北。這二首詞是作者在一九三四年~一九三五年的長征途中對所經過的形勢險峻的群山的描繪。
驚回首:驚,吃驚,兼有驚喜的意味?;厥?,回頭看。
離天三尺三:極言山高峻,與天相近。
巨瀾:巨大的波浪。這里所說巨浪的翻卷和下文的奔騰都是比喻群山的起伏。
猶酣:猶,正。酣,本指酒興正濃,這里指酣暢,痛快。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英姿竦爽來酣戰”。
刺破青天鍔未殘:刺破青天,神話傳說:天是用青石砌成的。后來共工和顓頊爭帝,共工怒觸不周山,天柱折了,天塌了一個窟窿,女媧煉成了五色石把它補住了。這里形容山峰的堅韌。鍔,刀口,劍鋒,這里比喻峰尖。唐代柳宗元有“海上千山似劍峰”的詩句。殘,殘缺,毀壞。
欲墮:要掉下來。墮,掉下,落下。
賴以拄其間:賴,依賴,依靠。拄其間,支撐在天地之間。拄,支撐?!稇饑摺R策六》:“大冠若箕,脩劍拄頤”。
【譯文】一、山呀山;
高入云;戰士躍馬緊揚鞭;
回頭看;驚又險;
離天還有三尺三。
二、山呀山;
洶涌澎湃的巨浪,
翻滾的江河;
不停息;來匆匆;去匆匆;
萬馬奔向前。
三、山呀山;
長劍鋒利刺破天;
天遇塌;山峰高;
撐起青青天。
【賞析】這幾首小令是作者在馬背上斷斷續續吟出來的,雖非一時之作,但內容相互有聯系,而且都是寫山。作者從三個不同的審美視角展示了山橫空接天的高峻,顛連逶迤的磅礴,力擎藍天的崇高,凝聚了在長征途中對山的觀感,極典型地顯示出山的高、險、奇的外在特征,同時又賦予山以豐富的社會性,使之展示出了革命者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和樂觀主義精神。
第一首寫山的高峻兼寫革命者的豪情。人與山相互映襯:人馬走過之后,回頭一看,所過之山高聳入云,令人驚嘆,“離天三尺三”。作者又用“離天三尺三”的民謠烘托人的“快馬加鞭未下鞍”的豪情,用高山作背景,襯托和突出長征路上紅軍跨越高險峰巒后的豪邁心境。
第二首著重寫重疊起伏的山勢。落筆就用兩個極有氣勢的比喻來描繪群山綿延起伏的動感氣象:“山,倒海翻江卷巨瀾”,使靜態的千山萬嶺突然洶涌澎湃,喧囂起來,形成撼天動地的勢不可擋的力的運動。“奔騰急,萬馬戰猶酣”兩句,以奔騰急驟、戰斗正酣的萬千戰馬,狀寫群山的磅礴氣勢,其象征著長征途中的紅軍將士排山倒海的雄姿。
第三首寫山之峻峭。“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山之峻峭非同尋常,這是作者著意塑造山峰高入蒼穹的峭拔形象?!疤煊麎?,賴以拄其間”,這才是高山的真正作用,在這里,作者借用神話典故,充分展示了高山支撐藍天的偉岸精神。這象征著中國共產黨和紅軍,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
這三首詞采用象征的藝術手法,以雄偉蒼勁的筆力,描繪了群山的奇特形象,從而熱情謳歌了長征途中的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紅軍雄偉豪邁的氣魄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山是這三首小令共同的主題意象,既是作者對所有山的外在形體本質特征的精煉概括,又是作者寄托一定情感的藝術創造。全詞意境雄偉,寓意深刻,音節遒勁,氣勢凌厲。
憶秦娥
婁山關
西風烈,
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馬蹄聲碎,
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
蒼山如海,
殘陽如血。
【注釋】婁山關:關隘名,位于貴州省遵義縣城北六十公里婁山的最高峰上,形勢極為險要,是防守貴州北部重鎮遵義的重要關隘,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關上豎有一塊石碑,上面刻有“婁山關”三個大字。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于一九三五年一月占領遵義,中共中央在此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會后紅軍經過婁山關北上,原準備在瀘州和宜賓之間渡過長江,結果沒有成功,于是又折回,第二次進軍遵義。在婁山關和板橋之間紅軍與貴州軍閥王家烈部一個師展開激戰,戰斗異常激烈。第二天拂曉,敵人又兩次集結優勢兵力進行反撲戰斗更為激烈。最終英勇善戰的紅軍打敗了強敵,重新占領遵義。這首詞寫的就是這次攻克婁山關的戰斗。
西風烈:西風凜冽。
長空雁叫霜晨月:一個嚴寒刺骨的霜天早晨,遼闊的天空中,還掛著一鉤殘月,一群驚叫的大雁掠空而過?!把憬小?、“霜晨”和上句的“西風”都是婁山關二月間的真實景物。溫庭筠《商峰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碎:形容馬蹄聲清脆錯落。劉蘭史《春游曲》:“碧蹄聲碎玉門橋”。
喇叭聲咽:喇叭,指軍號。咽,聲音因梗塞而低沉,這里用來描寫清晨寒風中的軍號聲低沉斷續。韋莊《江城子》:“角聲嗚咽,星斗漸微茫。”
雄關:雄偉的關隘。婁山關地勢險要,氣勢雄偉,故稱之“雄關”。
漫道:空說,枉說。
如鐵:像鋼鐵一樣堅固。
邁步:跨步,大踏步。
從頭越:從山頭上跨越過去,指紅軍再次跨越婁山關。
蒼山如海:這里是說蒼翠的群山逶迤起伏,層巒疊嶂,無邊無際,猶如浩瀚而波濤洶涌的大海。蒼山,青翠的群山。
殘陽如血:殘陽,快要落山的夕陽。殘,將盡,剩余。如血,好象鮮血一樣殷紅。唐代杜甫《喜雨》:“日色赤如血?!弊髡咴f,是在戰爭中積累了多年的景物觀察,一到婁山關,這種戰爭勝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吟成了“蒼山如海,殘陽如血”這兩句頗為精粹之詞。
【譯文】凜冽的西北風,一個寒冷的霜天早晨,
在遼闊的天空中,掛著一輪殘月。
照在清晨嚴霜上,
紛亂的馬蹄聲,震撼著山谷,
清晨的寒風中傳來低沉連續的軍號。
雄偉的婁山關??!
你象鐵鑄的一樣難以攻破,
而現在英勇抗戰的戰士,
將要從你頭上跨越,
蒼翠的群山像大海的波浪一樣,
夕陽照在雄偉的關山上,
發出血樣的紅光,
迎接著即將來臨的新世界。
【賞析】這首詞寫紅軍第二次進軍遵義時在婁山關與敵人發生激戰的情景,贊頌了紅軍的豪邁氣概和英勇精神。
上闋描寫紅軍向婁山關進軍時的戰前氣氛,融入了作者當時的沉郁心情。“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兩句,描寫戰斗環境。
西風猛烈地刮著,清晨時分,寒霜滿地,殘月還懸于半空,遼闊的天空中傳來了歸雁的鳴叫聲。寥寥幾個字,寫出了西風、長空、大雁、晨霜、殘月五種景物,而且層次清楚,排列有序,詞語凝練,景色清美。一幅凄清蒼涼的畫面展現眼前、第二個“霜晨月”,詞意承前,景物依舊,但詞意轉向了紅軍奪關的戰斗行動。“馬蹄聲碎,喇叭聲咽”,寫紅軍奪取婁山關時的戰斗情景。馬蹄聲雜沓輕急,軍號聲低啞斷續,一支部隊正緊張急速而又高度戒備地前進。
下闋寫紅軍越過婁山關天險的豪邁氣概和婁山關的壯美景色。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闭Z氣豪邁,言意如鋼如鐵的婁山雄關算得了什么,如今紅軍又從它的頂上大踏步地越過去了。第二個“從頭越”詞意與前不同,主要指越過婁山關的時間。在意境上取得一唱三嘆之效。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兩句,描寫紅軍過關時所見景物。群山蒼翠如無邊無際的大海。婁山關戰役勝利時,夕陽正照,殷紅如血。這里描寫的是當時的真實景物,也是抒情。這樣一幅闊大的壯麗圖景,有力地表現了紅軍取得凱旋后的豪邁情懷。
這首詞描繪了一幅壯麗的進軍圖,是一首雄壯的革命進行曲。全詞氣象雄渾,畫面闊大,蘊涵著勃勃生機,躍動著生命的創造力。選擇典型環境和側面烘托是這首詞的又一特色。攻占婁山關是在黃昏時,當時戰斗得很激烈。到次日拂曉,敵人又兩次集結兵力進行反撲,戰斗更為激烈。作者攝取了拂曉時這個典型環境來寫“西風烈”、“雁叫”、“喇叭聲咽”這三種意象,構成了濃重悲壯的戰爭氣氛。晨夕線索分明,戰前戰后情狀與心態各異,加深了詞的凝重感。
臨江仙
給丁玲同志
壁上紅旗飄落照,
西風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時新。
洞中開宴會,
招待出牢人。
纖筆一枝誰與似?
三千毛瑟精兵。
陣圖開向隴山東。
昨天文小姐,
今日武將軍。
【注釋】給丁玲同志:一九三六年夏,著名左翼作家丁玲逃離被國民黨囚禁三年多的南京,秘密經上海,北平,西安,于同年十一月十日來到當時中共中央所在地陜北保安縣。中宣部召開了歡迎宴會,中央領導人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等親自出席。會后,毛澤東問丁玲打算做什么,她答“當紅軍”。隨后就到前方總政治部工作。毛澤東寫了這首詞以電文的形式傳給她。一九三七年初,丁玲回到延安時,毛澤東又手書這首詞送給丁玲。丁玲(一九○四~一九八六),原名蔣冰之,筆名丁玲,湖南臨澧人。著名女作家。一九三一年參加“左聯”,一九三二年參加中國共產黨,一九三三年被國民黨逮捕入獄,三年后出獄。
壁上:城頭。壁,壁壘,古代軍營的圍墻,這里指城墻。
落照:夕陽。南朝梁簡文帝《和徐錄事見內人作臥具》:“密房寒日晚,落照度窗邊?!?/p>
西風漫卷孤城:西風,秋風。漫卷,隨意吹卷。孤城,孤立的城池。這里指保安縣城。因其獨立于陜西省西北部眾多大村莊之中,故言。唐代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p>
保安:縣名,位于陜西省西北部,鄰接甘肅省。當時是中共中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所在地。一九三六年為紀念與國民黨軍作戰中光榮犧牲的紅十八軍軍長劉志丹,改名志丹。
人物:指有一定聲譽、在某一方面才能出眾的人。
一時:同時。宋代朱熹《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洞:指窯洞。
纖筆:纖細的筆。這里指丁玲細致描繪的文筆。
三千毛瑟精兵:一九二二年八月二十四日,孫中山在《與報界的談話》中說:“常言謂:一枝筆勝于三千毛瑟槍。”毛瑟,德語的音譯,指德國毛瑟工廠所制造的步槍,手槍,在當時很有名。
陣圖:古代軍隊作戰的陣列隊形。唐代杜甫《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边@里借指作戰部隊。
隴山:六盤山南段的別稱,位于陜西省隴縣西北,延伸于陜甘邊境。長約一百公里,海拔二千米左右,是渭河平原與陜西高原的分界山脈。當時這里是陜北革命根據地的前方。
【譯文】城頭上的紅旗在夕陽的余輝下隨風飄揚,
孤獨的保安縣隨意被秋風吹卷,
許多的革命人士一下子都匯集到保安縣,
大家聚在窯洞里開會,
一起去迎接我們的戰友丁玲同志。
她的文采誰能相比呀?
好似一只三千人的部隊,都配有毛瑟槍的勢力,
排著整齊的部隊的戰士們向隴山東進軍了,
昨天文小姐,今天武將軍。
【賞析】這是一首贈詞。上闋寫歡迎的情景。旌旗、落日、秋風、孤城是古代邊塞詩中常見的詞語。如王昌齡《從軍行》:“孤城遙望玉門關,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千嶂里,長落落日孤城閉?!薄氨谏霞t旗”兩句寫開歡迎會的時間、環境,創造了一種熱烈的場面。
“紅旗”一詞點明地點是在陜北抗日根據地?!奥湔铡北砻髋e行歡迎會的時間是傍晚。西風,這是深秋時節常吹的風?!肮鲁恰保副0策@座當時獨一無二的縣城,當時的中共中央及其辦事機構正留駐于此。
“保安人物一時新”,這句詞承上啟下,是上闋的中心句,是說保安這座特殊的縣城,吸引了全國許多革命青年紛紛仰慕而來,這些人物可以說是“一時新”。而且,在窯洞中開宴會所歡迎的人,對于根據地來說,也是一位新人?!岸粗虚_宴會”兩句,承“新”字寫出,同時也起了點題的作用。
下闋從議論入筆,對投身革命根據地的丁玲予以鼓勵?!袄w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兩句,一問一答,“纖筆一枝”與“三千毛瑟”對舉,高度贊揚并肯定了丁玲的作品,說明了革命知識分子在革命隊伍中的巨大作用。
“陣圖開向隴山東”,指丁玲即將到前線去工作。在宴會上,毛澤東問丁玲打算做什么,丁玲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紅軍!”毛澤東贊賞地說:“好呀!你跟著楊尚昆他們的前方政治部去前線吧。”不久,丁玲隨紅軍去了隴東前線。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兩句,是全詞的結語,同時也照應了題意。作者肯定了丁玲投身革命后所起的巨大變化。一文一武,判若兩人;一小姐,一軍人,更是起了質的變化。這是毛澤東鼓勵的,也是丁玲所期望的。
這首詞在藝術上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通俗化。全詞基本上是用口語寫眼前景,身邊事,語言明朗曉暢?!白蛱煳男〗悖袢瘴鋵④姟?,通俗之極,但蘊意深遠。出語親切,情感真摯,也是這首贈詞的特點。這兩句,舉出實例,說明了“保安人物一時新”,是全詞的主題思想之所在。
上一篇:毛澤東《虞美人》鑒賞
下一篇:毛澤東《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鑒賞